5.中华文学知识点 对联中的《格律要求》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17747613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中华文学知识点 对联中的《格律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5.中华文学知识点 对联中的《格律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5.中华文学知识点 对联中的《格律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5.中华文学知识点 对联中的《格律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5.中华文学知识点 对联中的《格律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中华文学知识点 对联中的《格律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中华文学知识点 对联中的《格律要求》(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诗词大学对联第十二讲格律和要求 同学们好!我们上堂课讲了因果关系的前两种,我们今天再接着讲: (3)条件关系:上句是条件,下句是结果,这种上下句即构成条件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只有A,才B”、“只要A,就B”“欲A,须B”比如: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这是一副格言联,联出明冯梦龙辑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上联是条件,下联是结果。它的原义是吃得了千辛万苦,才能获取功名富贵,成为人杰。我觉得这种解释是片面的。这里的“人上人”我理解为不是说飞皇腾达的人,而是一种豁达的胸襟,开明的眼光的人,也是一种懂得人生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他不喜欢平凡平庸的生活,他们渴望挑战困难,当困难克服了,才是人

2、生的真味。所以,我们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与此同出的还有一联,“十年受尽窗前苦, 一举成名天下闻。”这个也是一副条件关系的对联;上句是条件,下句是结果。只有经过了寒窗苦读,才能成名于世。与“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不同的是,这副对联有一定的片面性。读书是为了什么?周恩来读书是为中华之崛起,鲁迅弃医从文,是为了让那时候的国人觉醒;我们读书是为了明志,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不是金榜题名,不是为了名和利。不过,旧社会名利充斥着人的思想,那种“学好文武艺, 货卖帝王家”的思想,那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也不足为怪。有此对联也不足为怪,它准确地反应了人们当时的心理状态。

3、“必须经得千般冷; 才可炼成一段香。” 这个也是一副条件关系的对联;作者以“千般冷”来对“一段香”,千与一的数字对比,一大一小,更体现香的不易,香的坚难,香的珍贵;这里的“冷”实写气候,然虚则却写要耐得住荒冷寂莫,要能吃得千辛万苦,这可谓是冷的特征寓意吧。“香”字实写香气,然虚则写成功的香气,做人杰的香气;这与“宝剑锋从磨利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同工之妙;有的是上句是结果,下句是条件。如“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这副联的道理是显而意见的,它就是说诗书是明理的一个必然的条件;只有知识渊博,才能博古通今;古代有” 书生不出门,亦知天下事”之说,也并不虚然。所以,上句的欲知二字就是结果,而想

4、达到这种结果的,条件是多读书,这里的五车书不是真正的五车,它不但给我们一种多读书的感觉,而且还暗含一个典故。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惠施这人会很多方术,虽然他写的著作够装五车了,但是他说的道理却有许多是舛误与杂乱的,他的言辞也有不当之处。后人用学富五书来代指这个人的知识渊博.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其书五车的书是动词,就是著作的意思。“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个就是典型的条件关系了。上联是结果,下联是条件。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只有不断地登高进取,只有不断地创新,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够让自己看的更远,才能够有所发展,才能够完

5、成自我的突破;要想看的远,必须站得高;“千里”“一层”,虽然都是虚数,却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而千里与一层的相对,说明了只要我们只要有小的努力,便会有大的收获,这与千般冷来对一段香,更让人看到希望与鼓舞我们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词语中包含了几多希望,几多憧憬;而更字的无极限性,说明每簦一层,都会有惊喜,也暗含了穷目的坚难;“没有最上,只有更上”;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流水对,上联是因,下联是果;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有怀远相思之情的人,难免会终夜相思,彻夜不眠。朗月之夜,如梦似幻,最易牵动离人之相思愁苦。再比如:“海内存知

6、己, 天涯若比邻”这也是条件关系,上联是条件,下联是结果。虽然没含有关联词,但是却暗含在里面。“只要海内,就能天涯若比邻”;真正的知己,就算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这也是条件关系。再比如:“识得此中滋味, 觅来无数清凉”这个是天下第三泉雨花台泉的一副对联,也是典型的条件关系;虽然没含有关联词,但是却暗含在里面。体现了作者对此泉的无比喜爱与高度的赞扬;”眼前无俗障, 笔底有奇峰”无俗障不是有奇峰的唯 一条件,比如高超的技法也是有奇峰的条件之一.但是,如果有俗障的话,是绝对不可能有奇峰的产生.所以,上句是下句的必要条件.我们学高

7、等数学的话,都知道条件关系有三种,必要条件,充要条件,还有一种是即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所以,此联可以加上个关联词”只有眼前无俗障 ,才能笔底有奇峰”;(4)假设关系:我们在复句的时候讲了,假设关系,指的是上下两句之间具有假设关系的复句:前一句表示某种假设的前提(即一种虚拟的原因),后一句表示在这个假设的原因之下,推导出来的一个结果;这在逻辑上,与一般的因果关系有较强的一致性,所以它的本质还是我们说的广义的因果关系。它的常见关联词有“如果A,就B”“假如A,就B”“要不是,就” “如果说,那么就”“若”“如”“便”;比如“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出句是一种假设,如果能将名利视为一杯清

8、水一样的清淡,那么就应该相信乡野村茶也比美酒要香的多。我们毫不客气的说,如果没有上句的虚拟假设,那下句就没有如此的结果,这也是和狭义的因果关系的区别之处。再比如“但愿世间人不病, 何愁店内药生尘。”这是一副药店的对联,上联是作者的一种愿望,是虚拟的一种原因,在这种愿望之下,得出来一个结果,那就是也不发愁店内的药无限期的放置。和这个联有相似之处的还有“但愿世间人俱健, 不惜架上药生尘。”再比如李商隐的七律隋宫里的承联:“玉玺不缘归日角, 锦帆应是到天涯” 若不因天命,玉玺归龙凤之姿李渊,那么隋炀帝的锦缎龙舟,早该驶遍天际。这里的日角,旧说以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如日角,代指帝王之相;锦帆,这里是代指,

9、指炀帝的龙舟,其帆皆锦制,所过之处,香闻十里。开河记:帝自洛阳迁驾大梁,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这里作者虽然明写的是一个朝代的更替,但是,却实际通过了“锦帆”来对隋杨帝的无限讽刺之意。锦帆实喻隋炀帝荒淫无止的游乐,所到之处,横征民财,而天犹可怜,玉玺归日角遏止了锦帆到天涯的可能性,这个就是假设关系。再比如:“若问梅消息, 须待鹤归来”,这是杭州孤山放鹤亭的对联,号称梅妻鹤子的林逋在此二十年.明人在嘉靖年间立亭纪念. 此联就是典型的假设关系对联.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

10、不易对得工整、妥帖。因此,此类对联较少。(5)转折关系:出句例出条件,下句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叫转折关系;典型格式:“但”、“然”、“却”、“犹”、虽然,但是。即使,也。宁可,也。因为,否则;要不,否则;比如:”世上岂无千里马, 人间难得九方皋”.九方皋,传闻其识千里马,不辨公母,不分毛色,只看马的风骨与精神。意思是任何时代不是没有人才,就看有无善于识别、选拔人才的人或者体制.上联是条件,下联是转折,反译过来就是虽然世上常有千里马,但是人间最难得还是九方皋.再如”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本联是写剃头匠,上句先抑,打理头发的差事,自然是毫末技艺;下

11、句变扬,这种毫末技艺,却是在人的头上摆弄的活计,这就是转折;不边,这顶上功夫,一方面形象地说明,理发是在人的头顶上操弄的技艺。另一方面,理发手艺尽管较为简单,但要求很高,要真正弄好也不那么容易,确实需要上等的功夫。否则,头发理得不平整挨骂不说,如给人这里划条口子,那里弄条血印什么的,不挨揍就算便宜了你.再如“寄身且喜沧洲近, 顾影无如白发何”寄身沧洲我真喜欢离海滨较近;但是顾影自怜白发丛生也无可奈何。这里是一个突转关系的对仗句.上句是喜,但是下句直接话锋一转,变得无可奈何.这就是典型的转折关系句.“家住层城临汉苑, 心随明月到胡天” 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着明月,早巳

12、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这里的上句写的主人翁的现实处境,这是一个条件,而不联出乎人的意料,话锋即转,这两联用虽然,但是联接,属于转折关系.再如”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虽然我们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但是人已苍老鬓发斑斑。这也是转折的对仗句.“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象贤。”虽然他得到贤明丞相诸葛亮,能帮助他开国立业,但是生了个儿子阿斗却不是一个圣贤之人。创业难,守成更难;上联是他识人善用,下联却是短于教子,正反相形,脉络相当清晰。整联用虽然,但是联接,组成转折关系流水对。“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我也是一个善于吟唱的高手,但识贤的谢尚如今难得有闻。诗人与

13、袁一样也能吟诗诵句,却没有像谢将军一样的人赏识。其怨艾、失意,通过“亦”“不”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属于转折对。再如:“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生缘会更难期” 即使死后合葬,地府冥冥有何指望;但是要想来世再结良缘,却是虚妄难期。诗人在回忆和悼念亡妻,得出与妻子“他生缘会”无望的结论,带来的,是作者的痛彻心菲的无可奈何。这一推一转,把作者的思念亡妻的心情刻画的无以复加。“心曾许国终平虏, 命未逢时合退耕。” 作者虽然立志报效国家,平定虏乱,但险恶的政治斗争使他济世之志一旦落空,不得不退而求耕,这一转折关系的对仗句充满了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对联中的流水对 不只是单纯的复合句是流水对,还应包括:1. 出句

14、和对句构成问答单句。这种流水对,一问一答,相辅相成,如果单独地取其一句,则不能完整地表达整副对联的意思。比如:“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只留下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依旧滚滚东流。作者以问句起,与依旧答,来感叹朝代的更替与人世的无情变幻。时过景迁,物是人非,只留下江山依旧,寒流依旧。比如“安危谁与共? 风雨忆同舟”这是周恩来挽张冲的联,此联表达了周恩来同志对其的沉重悼念和追忆往事的无限感慨,这属于问答流水对;再如“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作者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这里一问一答,自然

15、对仗,属于问答的流水对;“问观音为何倒坐? 恨众生不肯回头”佛殿里观音像一般设在如来佛背面。佛殿观音多面北而坐,故称倒坐观音。而日照天后祠里,观音坐在天后背面。参观的“众生”在绕过佛龛穿过佛殿往里走时,有时不会注意到背面的观音像。所以,“恨众生不肯回头”语意双关,这个是标准的一问一答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答句都是流水对。比如:“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鸿雁何时能捎来你的音信?江湖水深总有不平的风浪!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 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但是,尽管如此,也构不成问答关系的流水对。因为它不是一问一答,而是通过两个不同的方面,表达作者的一种心情,这属于正对。“谁吹孤鹤南飞笛, 人唱大江东去词。”出句和对句也没有问答关系,而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属于正对的范畴。“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这是作者的疑问句,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迭嶂的群山,这里衬托了一个非常静谧的禅家世界。这里应该用虽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语言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