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7746399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1,01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4(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 苏武传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 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 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 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 川。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 西咸阳)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幼 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诵诗书、写文章,16岁 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 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 但至逝世未能完成书稿。班固因史记后传 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 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 名被捕入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 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

2、, 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 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 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 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 为“志”,取消“世家”,将其并入“列传”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 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 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断代史书,汉书 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 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 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找出卫律、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 原因

3、。 卫律劝降时,先用武力威吓,然后又以富贵权势相诱,但 苏武不为所动,并怒骂卫律的见利忘义,表示不屑与之为 伍。李陵劝降时,则着重从情方面、从汉王对臣子的不 公与苛刻上做文章,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尽管二人 同为降臣,但二人目前的身份地位不同,投降原因不同。 卫律是因罪株连而降,并成为单于的亲信,权势、富贵在 身。李陵则是被迫降敌,不如卫律得单于赏识。 请根据卫律、李陵劝降时苏武的回 答,讨论分析苏武的形象。 不管是威逼利诱,还是肺腑之言 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 苏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 怀着满腔爱国之情,坚持民族气 节,不以个人恩怨为转移,绝不 贪图功名利禄的铁骨铮铮的硬汉 子形

4、象。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 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 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 节。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 明磊落。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 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 无悔。 对比手法 难读字 栘(y)中 数(shu)通使 且鞮(j d)侯 丈人行(hng) 遗(wi)单于 缑(gu)王 昆邪(hn y)王 浞(zhu)野侯 阏氏(yn zh) 左伊秩訾(z) 煴(yn)

5、火 膏(go)草野 啮(ni)雪 旃(zhn)毛 牧羝(d) 纺缴(zhu) 檠(qng)弓弩 棫(y)阳宫 斧钺(yu) 2.通假字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同“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同“毡”,毛织 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同“弆”,收藏) 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 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欢”)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同“沾”,沾湿; 衿,同“襟”,衣襟;决,同“诀”,诀别,告别 ) 3.古今异义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押;今 义: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适宜;副词, 表示程度高)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

6、: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今义:指岳父)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古义:照顾;今义 :奖赏,赐予)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古义:财物;今义:供 出售的物品)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 ;今义:料理,筹划)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古义:第二 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不幸 运;使人伤心、失望、痛苦的;灾祸)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成全, 提拔;今义:事业上的业绩;完成事业) 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

7、在;今 义:诚实,不虚假;不马虎;扎实;地道) 4.一词多义 发 方欲发使送武等 (动词,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动词,起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动词,暴 露、揭露) 及还,须发尽白 (名词,头发) 以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介词,凭借)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介词,凭借身份)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介词,把) 以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介词,用) 何面目以归汉 (连词,而,表示修饰关系) 蹈其背以出血 (连词,而,来,表示承接关系)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介词,在,于) 因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介词,顺便)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介词,趁机)

8、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介词,通过) 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连词,于是,就) 益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副词,越发,更加) 武益愈 (副词,逐渐,渐渐) 相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副词,互相)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副词,相互)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副词,相互) 副有罪,当相坐 (代词,偏指一方,你) 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代词,偏指一方,你)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名词,符节,使 臣所持的一种信物) 节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名词,气节)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名词,节操) 5.词类活用 宜皆降之 (降,动词的使动用法:

9、使投降) 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用作动词:用车子拉)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赞美 ,以为壮美)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膏,使动用法,使 滋润肥 美)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天雨雪,武卧啮雪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用作动词:生育,生子)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句式积累 1.判断句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句,“

10、者,也”表示 判断) 2.被动句 此必及我,见犯乃死 (被动句,“见”表示被动,相当于“ 被”) 加以老母系保宫 (被动句,意念被动句)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被动句,“为所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3.省略句 乃幽武置大窖中 (省略句,(单于)乃幽武置(于)大窖 中)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省略句,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 4.倒装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 常语序应为“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以何复加?” ) 何谓相坐?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谓何相坐?” ) 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

11、“子卿尚 复为谁乎?”) 苏武的事迹,古代诗词中常用作忠贞报国守节不 屈的典故。试结合苏武传,分类整理有关典 故。 典故:牧羝(原文:“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 牧羝,羝乳乃得归”)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李白苏武) “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屈大均紫 萸香慢送雁) 典故:苏武持节(原文:“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 “交河北望天如海,苏武曾将汉节归。”(张仲素塞下曲) “肠断帝乡遥望日,节旄零落汉家臣。”(陈羽读苏属国传) 典故:雁足系书(原文:“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 帛书”) “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鲍融赠远)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王勃采莲曲) 典故:典属国(原文:“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 “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聂夷中胡无人行)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汉书李广苏建列传和夏立君的 冰雪里的灵魂一文,以“李陵的悲剧”为题, 写一篇短论。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