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云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17744455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5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云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届云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届云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0届云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0届云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云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云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8-2019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总计60分。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在下列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卡中。)1、下面是摄于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周代列鼎列簋(gui)制度一览表”。材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化 B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C贵族层层接受分封食禄 D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2、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

2、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3、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起用士人,辅政为官。墨子尚贤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从制度建构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C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 D士人的评价标准为贤良方正4、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于是采纳李斯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下列关于郡县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中央集权取代

3、了地方分权,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创新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创新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 B C D5、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 B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C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 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6、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

4、此外,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 B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C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 D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7、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在这次文明转型中得以影响两千多年封建文明的是:新型生产模式 新型官僚体制 新型意识形态 新型教育方式A B C D8.“至秦,人主自亲事以操制臣下”,在中央专门设立御史大夫:A检查户口,征收租赋 B典正法度,以正纲纪 C总领百官,监督军旅 D审查诏令,签署章奏9、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使一名。刺使的主要职

5、责是: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10、隋唐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11、下面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以郡统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一郡一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形成道、州、县三级制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D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12、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

6、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体制僵化官员固守成规 B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13、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D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14、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

7、遣流官直接统治B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了有利条件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民族矛盾空前尖锐D促进各民族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B、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C、民族矛盾开始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中国第一次被西方打败16、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又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这反映了下列哪种矛盾的结果? A、外国资本帝国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中国的矛盾C、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 D、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 17、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

8、确立的标志是:A瑷珲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18、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A、列强在中国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一致B、美国承认了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利益C、美国对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能够利益均沾D、美国在华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19、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

9、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20、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信息。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图(1)2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 图(2)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A革命中心:从北方到南方B政权性质:从抗日民主政权到工农民主政权C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为主到民族矛盾为主D军队名称:从国民革命军到工农红军21、太平军西征的目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 B、实施战略转移 C、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D、充实经济力量22、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

10、全体 B、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C、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D、中华民国的政体为总统制23、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 A、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4、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是 :A、新文化运动推动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无产阶级壮大25、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实现共产主义 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A、 B、 C、 D、26、无产阶级政党与

11、旧政党的最大不同是: A、代表先进阶级的利益 B、以反帝反封建为斗争对象 C、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 D、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27、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是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A、四一二政变 B、七一五政变 C、马日事变 D、中山舰事件28、红军被迫长征的根本原因是A王明等人“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B日本发动华北事变C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D东三省沦亡要北上抗日29、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A八期会议 B遵义会议 C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30、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C

12、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31、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不包括: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C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D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32、共同纲领所具有的性质是:A. 统一战线 B工农联盟 C人民民主 D临时宪法33、据统计,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601 912 371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A作为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依据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C作为实行三大改造的依据 D作为普及教育的根据34、阅读下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 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A B C D35、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获悉: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