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华师大版语文教学设计高二上册前赤壁赋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117734897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华师大版语文教学设计高二上册前赤壁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二华师大版语文教学设计高二上册前赤壁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二华师大版语文教学设计高二上册前赤壁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华师大版语文教学设计高二上册前赤壁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华师大版语文教学设计高二上册前赤壁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赤壁赋教学设计尹胜娟【教学目标】1、 了解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点。2、 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说明:赋文抒发自己的怀抱。前赤壁赋是一篇文赋,作为多种文体的嫁接物,它既有汉大赋的主客问答,也有六朝抒情小赋的骈散结合;本文既有生动有味的写景叙事,也有神采飞扬的主观情感,更有景物描写和诗情抒发的基础上阐发的人生哲理。前赤壁赋作为千古绝唱,最耐人深味的是本文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点和作者身处逆境依然旷达超脱的人生情怀。同时,本文作为一篇文言文,教师首先应该落实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涉及到的一些词类活用现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本文情、景、理

2、交融的艺术特点。2、难点: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说明:“情、景、理”交融是前赤壁赋最大的艺术特点,本文的“理”是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随着作者情感变化逐渐凸现的,因此,引导学生鉴赏本文的景物特点和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是理解本文的“理”的基础,更是理解作者人生情怀的前提,故为教学中的重点。然而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理解苏轼的旷达和通脱是有难度的,因为学生必须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儒释道结合的思想。【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是千年一出的旷世奇才,诗文词画皆臻化境。赤壁双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前赤壁赋那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那极具形象化的精妙说理,那舒卷自如的绝妙辞章

3、,真如万槲泉水,喷薄而出,汩汩滔滔,一泻千里。2、 整体梳理文章脉络、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第一段:写作者和朋友夜游赤壁的情景。(乐)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乐极生悲)第三段:写主客问答,客人感慨人生无常的悲观情绪。(悲伤更甚)第四段:写苏子宽慰客,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第五段:写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喜而笑)总结本文的情感变化:乐悲喜而乐3、 逐段品读文章,梳理景物描写和情感变化基础上的精妙说理。1、学生诵读并研读第一段:师问:本段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写景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图画;注意“徘徊”一词的解读)概括:本段向我们呈现了一幅澄澈、幽美

4、、空灵、飘渺、开阔的夜景图。(水月风)遗世独立羽化登仙2、教师范读并研读第二段师问:本段主缘何悲伤?(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香草美人意象(结合屈原离骚诗句)(结合作者乌台诗案的人生经历,分析作者处江湖之远的苦闷、怅然若失和淡淡的忧伤)箫声(箫声起,悲意生箫声助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师问:怎么样写箫声之悲?-连用六个比喻(最后两个夸张性的比喻),凸显箫声的悲咽、低徊3、学生诵读并研读第三段师问:本段主客问答,表现了客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总结:面对眼前的明月、江水,想到孟德遗诗和孟德遗迹,抒发英雄永逝的悲哀(灰飞烟灭,风流散尽)个体渺小的悲哀(沧海一粟)人生苦

5、短的感慨(须臾无穷)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石机的幻想,只能“托遗响于悲风”。4、学生诵读并研读第四段:师问:本段在前文写景、抒情的基础上阐发人生哲理,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总结水、月、人的变与不变: 水 月人变 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不变未尝往也卒莫消长物我无尽总结阐发道理的过程:(变与不变)水月人且: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僭越之心惟有纵情山水明月,忘怀得失旷达通脱达观教师引导:a水和月不仅是眼前的实景,更是禅宗的一种比喻:禅宗把修道悟禅的心比作“雁过长空,影沉寒水”,“水无照月之心,月无映水之 意”“水月两忘,方可称断”,当修行到高深境界时,两者相望,又互相

6、反映对方,洒脱、自在、毫不粘著。b苏轼之所以把禅宗思想入文,因为禅宗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在宋代已经渗入人心;同时少年苏轼“习禅定”。5、 第五段:主客喜而笑,放浪形骸于自然山水之中6、 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学生讨论并回答)引导学生:许多文人面对历史和宇宙,都到短暂悲哀: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除怆然而涕下。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引导学生:谈苏轼旷达名言: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总结:旷者,达也。达者,通也.本文的主与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悲观失意的客是作为儒者的苏轼,旷达通脱的主是作为佛者、道者的苏轼。苏轼面对人生的困境,能忘怀得失、超然物外。启迪我们用禅心悟人生。7、作业:以第四段为例,分析作者是怎样将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出理趣之美的?板书:一段:景情(乐) 二段:诗情未完(乐极生悲)三段:诗情更甚(悲伤更甚) 四段:理趣(变与不变)旷达通脱五段:收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