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增进学科理解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17732929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养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增进学科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素养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增进学科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素养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增进学科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素养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增进学科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素养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增进学科理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养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增进学科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养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增进学科理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素养为本”的教学需要教师增进学科理解杨梓生 龙岩中学化学 高中化学课程的实施,强调在教师帮助与同伴互助下,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理解化学科学,培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达成此目标,离不开教师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对化学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对化学科学育人价值与化学核心素养关系的把握。因此,实施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化学教学,强调化学教师增进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建构起对化学知识、化学认识方式等的结构化认识,进而认识到化学学科育人价值并在教学活动中自觉践行与落实。一、为何强调增进学科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相应课程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学科特质的关键能力与品质。这些关键能力与品质,包含相应学科学习与研究过程

2、中发展起来的认识客观事物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关键能力、培育起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各门学科因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质(本质特征),从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由于学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质,决定着学科具有独特的认识对象与研究任务。而对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与核心任务的解决,需要相应的认识方式、思维方法与能力要求。因此,不同学科将承载着发展不同关键能力与品质的功能,承载着不同的育人价值,从而发展不同的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的核心任务以及学科的实施(学习)方式将制约着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为了理解与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并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增进学科理解。所谓学科理解,是指教

3、师对学科知识、认识方式和思维方法的系统化、结构化理解,其本质是建立起富有学科特点的审视认识对象与现象、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及在学科思维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对学科的本原性、整体性的认识。只有教师认识、理解所教的学科,把握学科本质特征、研究对象与任务、认知思路与方式方法,明确学科的功能价值等,才能把握住学科应该发展哪些关键能力、培育哪些品质,以及采用怎样的认识方式来开展将有利于关键能力和品质的培育,从而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二、化学教师对化学科学应有的基本理解化学教师理解化学科学的标志,是对学科内容知识、认识论知识和学科核心观念等方面建构起整体性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化学知识结构。从目前化学教师

4、的学科理解情况看,强化对化学认识论知识的理解显得尤其重要,即对化学科学的基本问题、研究的水平层次、解决的基本任务及其方法论等方面形成基本的理解。理解化学科学,首先要认识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要认识学科的本质特征,前提是明确学科本质特征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实际上,一门学科的本质特征,是由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所决定。因为,学科研究对象不同,将导致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的水平层次等有差异。这些差异决定着学科的本质特征。1.化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化学研究的对象什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

5、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因此,化学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并在研究物质的基础上实现对物质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应用的认识,并最终达成创造物质、服务人类、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应用、创造新物质,离不开对化学变化这一实现物质转化途径的研究。所以,物质及其转化是化学科学的核心。对于物质及其转化的研究,首先要回答物质及其转化“有什么”或“是什么”,即探寻物质及其转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还要回答为何会存在这样的规律。于是,化学科学在认同分子、原子等粒子客观存在前提下,立足于原子、分子水平开展物质及其转化的研究,建构科学理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因而,探寻物质及其转化的基本规律、建构物质

6、及其转化的科学理论成为化学科学认识的2大基本问题。2.化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思维物质及其转化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结果。由于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和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因而对于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的认识需要开展科学探究,需要借助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在获取事实和证据基础上进行加工与整理,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建立起实质性联系,进而得出合理的结论。因此,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成为化学科学认识基本活动,实验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并在化学科学发展过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由于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粒构成的, 因此物质及其转化的特点与规律总是与构成它们的微粒的种类以及连接方

7、式有关,即物质及其转化的规律是物质微观结构的反映。因此,化学科学在所观察到的物质及其转化的事实并形成物质及其转化规律的基础上,为解释物质及其转化的事实和规律性,必须立足于分子、原子的微观水平视角,借助分析推理与合理想象,运用多种模型和化学符号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最终建立起物质及其转化的科学理论。因此,研究物质及其转化问题,建构物质及其转化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理论,需要借助观察与实验等手段,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在分子、原子等微观水平上分析研究,并运用化学符号、模型加以表征。同时,在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微观本质、符号模型间建立起联系与转化。所以,“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成为化学

8、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化学用语、化学模型成为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独特方式。3.化学教学任务与价值取向“课标(2017年版)”强调:化学课程应在帮助学生掌握“双基”的同时,“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等。因此,化学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双基”,建立起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思路与方法,养成立足于学科视角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与习惯。后者要求化学教学要超越具体的事实性知识,帮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建立学科基本的、核心的学科观念,如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微粒观、能量观和绿色化学思想。“课标(2017年版)”还强调:

9、高中化学课程设置要体现“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需要”,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同时,在内容选择上,“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等等。这些要求体现了化学课程的选择性、个性化特征,以及内容情景化、生活化、社会化的特点,体现了中学化学课程的双重价值取向:一方面,不仅肩负着个体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肩负着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化学教学正是通过促进个体发展、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来实现人的完整、创造、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的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者指出: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学会研究化学和科学运用

10、化学三个关键方面。显然,建立这样的认识,就能很好地把握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就能认识到“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素养指向学科育人的核心价值。三、教师如何增进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与认识综上分析,化学教师只有增进化学学科理解,明确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才能把握化学核心素的内涵,并自觉地在化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对化学学科的理解。1增进对学科特质的理解学科理解强调教师对学科课程建立起本质性理解,即对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及育人价值等方面形成整体性认识。只有形成整体性

11、认识,才能从课程系统视角思考具体内容的育人价值、相应课时的教学目标,从而发挥课程内容与课时教学的整体性功能。要建立起学科的本质性理解,核心在于把握学科特质。很显然,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是增进学科特质理解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加强课程标准、教科书、专业杂志的学习与研究,从理论层面提升对学科特质的理解。其中,学科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与理念、目标与价值、内容与实施等作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直接或间接地诠释了学科特质,是增进学科理解最有价值的文献;而学科专业杂志刊载了大量关于教师PCK知识、学科观念、学科思维等方面文章,对学科特质的理解起到很好的帮助;开展基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活动。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

12、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多角度审视,借助WWWH认识论思考模型注:WWHW是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该思考模式主要厘清所认识的知识是什么(what)、所认识的知识价值是什么(what)、所认识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how)以及为什么所认识的知识是合理的(why)四个方面、核心知识的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技术,增进对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建立起各类知识间的基本关系,从而对整体性理解学科、理解科学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科理解去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结合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学科特质认识等。2深化对学科结构的认识学科结构,主要指向学科知识结构。学科知识结构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化理解为学科知识间的构成情况

13、与结合方式,是学科事实性知识、概念原理性知识、方法观念性知识等学科知识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性反映。从理论上讲,任何学科知识都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结构。只有掌握学科结构,审视具体内容时才能站在整体性角度,从而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孤立看待某一知识与某一节课)的问题。教师如何增进对学科知识结构的认识呢?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理解难点内容分散编排、各类知识穿插嵌入的教材编排原则及其价值。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学段、模块和课程目标的视角,对学科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基于学段分析,把握同一知识在不同年段、不同学期的分布情况,把握其纵向发展关系;基于模块分析,厘清同一模块不同知识间的组织线索,明确其横向逻辑关

14、系;基于课程目标分析,思考课程全部内容是如何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服务的,从而构建起课程全部知识的“蜘蛛网状”的纵横联系。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建立起学科知识的整体性认识,形成具有逻辑关联的学科知识结构。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3强化对内容价值的把握课程内容是学科体系的重要“部件”,是达成课程目标、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因此,增进学科理解,不仅要在宏观层面上理解学科特质、从中观层面认识学科结构,还需要在微观层面认识课程具体内容承载的教学功能价值。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制定相应内容的学习目标,才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达成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对于课程内容,“课程标准”采用按“模块主题内容条目”三层结构来组织,这样的组

15、织形式暗示着课程内容为主题服务、主题又为模块功能达成服务。因此,课程内容认知价值的分析,应立足于模块功能和主题统整的视角、按“三维四项”的课程内容分析模型来加以把握。这一模型强调,对于课程内容认知价值的分析,应从课程内容所处的模块与主题入手,立足于“模块定位”“主题组织”“单元要求”三个维度、从“模块课程目标”“认知域与认知角度”“认识深度”“认识思路”等四个方面对课程内容的认知价值进行整体性思考(如前面对“盐类的水解”认识价值分析)。其中,模块定位分析强调从模块课程目标的视角,分析模块对课程内容提出的认识需求以及课程内容如何促进模块功能达成等;主题组织分析要求从学习主题层面,根据主题所包含的内容条目、呈现顺序及其逻辑关系,揭示课程内容认识功能、学习研究的认识思路;单元要求分析则立足于课程具体内容,根据“内容标准”所描述认识建构情景、认识途径及结果要求等,提炼课程内容的认识要求。通过这样的分析,将有利于把握课程标准对具体课程内容提出的、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所应承载的功能价值。总之,教师如能深入开展前述的学习研究与教学实践活动,将能较好地理解学科特质、认识学科结构、把握知识价值,进而增进对学科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个体自觉地运用自己所建构的学科理解去指导教学活动,从而培育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