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重要作用。传统德育主要是通过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班会课等显性德育课程来实施。在如今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网络普及化的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变得复杂化。仅仅依靠传统的显性德育课程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要提高德育实效,学校德育应从单一的道德知识灌输向灵活多样的注重情感体验的模式转变,隐性德育课程以它在德育中的优势日益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2、对提高德育效果具有切实的意义。一、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同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下位概念,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交集。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社会学家杰克逊的著作课堂生活首次明确提出了“隐性课程”。杰克逊认为,学生不仅从学校生活中学到文化知识,而且从学校的章程制度、活动等非学术课程中获得价值、态度、动机和心理上的成长,他把这种“非正式的、潜在的一部分的、暗默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隐性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 “非正式课程”等。作为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相对于学校显性课程(也称为常规课程或正
3、规课程)而言的一个概念,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作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这一术语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也就是指学校教育中除了正规课程以外的,其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它具有非计划性和内隐性、潜在性和无意识性、持久性和稳定性等特点。由于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隐性课程和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德育课、公民课、班会课等显性德育课程不
4、同, 它没有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计划等要求,不是学科意义上的课程,它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学校德育课程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直接和显性课程的地方,就有隐性德育课程存在。相对于显性德育课程而言,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影响方式上讲,隐性德育课程主要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渗透的方式影响学生的。隐性德育课程潜在地隐含在各种显性教育背后,渗透在各种学习活动、环境氛围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各种载体的隐含影响。第二,从发生机制上讲,隐性德育课程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
5、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显性德育课程具有明显的传递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而意识形态总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隐性德育课程能绕开学生的意识障碍,使学生无意识地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样的教育往往具有更良好的效果和更深刻的影响。 第三,隐性德育课程是非学术性的,是指那些正式课程以外的、无法评定其结果但又确实会对学生道德成长发生影响的各种教育活动。第四,从影响结果来看,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料的,对学生品德的发展可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二、中小学校园文化及其隐性德育功能(一)中小学校园文化的概念及特点校园文化是学
6、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它以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几乎全方位地反映了校园生活并渗透于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发展迅速,主动性、独立性、选择性、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心理发展仍不成熟,这一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对他们加强品德培养的重要性。校园文化不仅是学生接受系统的知识文化教育,更是接受
7、行为规范教育、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中小学校园文化是指在中小学校特定的育人环境中,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教职工、学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中小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灵魂和独有的精神财富,它蕴藏在学校教育系统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及学校生活样式。校园文化在内容结构上由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构成。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基本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主要是指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规划格局,学校里教学设施和生活资料,包括教室、
8、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宿舍及其它以及校园的花圃、树木、道路等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外显的物质形态。校园制度文化是是指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手段,无论他律还是自律,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它所体现出的校园文化,却有重要的引导、激励和约束功能,发挥着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学校培养目标、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包括校训、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等,是校园文化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教育,就像润物无声的春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
9、学生,发挥着课堂教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所以有学者认为隐性课程就是指校园文化。(二)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校德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小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功能。校园文化首先在于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校貌、班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方面起指导性的作用。其次,与其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环境,又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起着陶冶情操的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和陶冶作用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其影响巨大而深远
10、,在时间上也特别长久,甚至在人的一生中发挥作用。2、导向功能。校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教师言行及所形成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价值观念等使学生耳濡目染,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引导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 、行为规范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如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显得更加重要。3、规范功能。学校的制度、条例、守则等行为规则,虽然是以显性课程的方式硬性强制着校园人的行为。但当这些准则成为既定的规范被广大师生认可并认真遵守后,就会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形成一种浓厚的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自觉地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自觉遵守必要的规范。4
11、、激励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学生是主体,而且每一次活动都有其组织者、管理者、积极分子,通过奖励先进、鼓励后进,进而同进,激发学生求知锻炼、参与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向先进靠近,检查、反省自己的行为,促进学生思想向良性方向发展。三、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德育功能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要求学校重视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其巨大的德育价值,提高德育实效。(一)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没有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学生的学科竞赛、统考成绩以及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
12、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相当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学校的工作重点是抓智育(学科竞赛,考试成绩、升学率),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文化活动开展不多。即使开展一些活动,也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重在务虚。有的学校的管理者则把校园文化仅仅理解为校园环境的美化,往往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打造所谓“形象工程”。于是,学校校舍越来越漂亮、现代化,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但对代表精神文化的学校办学理念、校风建设、价值观、学校精神却关注得不够。在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上,普遍存在不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首
13、先,学校管理者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与作用,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树立起“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例如:设立校长论坛,举办校长教育思想培训等,以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使命感,提高校长的综合素质。其次,增强学校教师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和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学校抓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例如,举办教育论坛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建
14、设的主动者。(二)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硬件,属校园文化的“基础工程”,其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整体水平,影响着学校德育氛围的形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从学校的实际条件出发,把校园建成一个环境优美、气氛协调的高雅场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性。校园的建筑要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学区、活动区、住宅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结合学校
15、实际情况,尽最大可能完善各种校园设施,因为完善的校园设施、合理的布局是学校师生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教育活动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注意它的隐性德育作用,要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建成育人的课堂。如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催人奋进的标语,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开辟校园文化墙、优秀教师风采展示、先进学生风采展示、师生活动剪影等;加大校园的净化力度,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要保持洁净、卫生。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
16、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净化。(三)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是一个学校的特色、本质、精神面貌等的集中体现。1、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校风是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内在因素,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建设良好的校风就是塑造先进的校园精神。从一个学校的校训、校歌、规章制度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学校的校风。好的校风极具感染力,能使一个人在做不符合规范的事情时,感受到无形的压力,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能使每一位校园人越来越热爱这个集体,热爱这个校园,能让每一位校园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催人上进,奋发图强,还能对每一位校园人的心理发展起到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自觉的产生抵御作用,能有效抵制外界不良诱惑的干扰。学风是学生表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如生活、学习、行为、卫生等方面的习惯和表现。优良淳朴的学风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对学生人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对培养学生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