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断陷盆地储层沉积学研究新进展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7558135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2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相断陷盆地储层沉积学研究新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陆相断陷盆地储层沉积学研究新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陆相断陷盆地储层沉积学研究新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相断陷盆地储层沉积学研究新进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理论沉积学及其新技术、新方法应用 陆相断陷盆地储层沉积学研究新进展 李阳 ( 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东营2 5 7 0 0 1 ) 胜利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的4 0 年,也是储层沉积学研究、应用和发展的4 0 年。从认识到 油气分布明显受沉积相带控制,到沉积体系分布模式的建立,储层沉积学较好地解决了陆相 断陷盆地的储盖组合等问题。随着隐蔽型油藏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主力油田进入 了高含水开发阶段,以地层动力学、沉积动力学、成岩动力学为基础的储层沉积学研究逐渐 得到了重视,在储集岩控制机理、沉积学预测、非均质储层沉积学建模等不同范畴内均取得 了新的进展,有效地推动了济阳坳陷油气地质研究的

2、进程和油气的勘探开发。 1陆相断陷盆地的控砂机理 陆相断陷盆地断裂等构造活动强烈、基底沉降迅速、分割性强、差异明显,造成了沉积 作用的复杂性和沉积物分布的多样性特点,也决定了储集岩形成、分布控制机理的特殊性。 近年来,从陆相断陷盆地可容空间特点出发提出的“双面控砂”观点,较好地揭示了储集岩 形成、分布的规律,认为:地层基准面和古地貌面伴随着陆相断陷盆地的发展过程而不断变 化,自始至终地控制了碎屑储集岩的沉积类型及其时空演变。 可容空间的形态及其变化主要由顶部的地层基准面和底部的古地形面所限定。地层基准 面的变化更多地改变了可容空间的体积,古地形面的变化更多地改变了可容空间的形态。这 两个界面耦

3、合控制了可容空间的形态、体积及其决定的断陷盆地的能量结构,从而改变了沉 积作用的特点。 地层基准面的升降变化表现在沉积作用响应关系上,主要是不同地理位置沉积特点的差 异,以及这种差异随时问的变化。具体地讲,既决定了沉积体系( 或沉积相带) 类型、发育 程度、地理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也决定了沉积体系内部相组合关系、储集岩发育程度和非均 质性等的变化。 从沉积物能量变化的角度,古地貌限定为使运动中的沉积物的动能降低到部分或全部不 能继续搬运的地形单元。它们由构造活动为特征的不同地质营力产生,与盆地结构和发展历 史相适应,有规律地分布并不断改变,提供了沉积物搬运的主要渠道和沉积作用发生的地点。 其中,

4、围绕盆地沉积和沉降中心展布的多级地形坡折控制了沉积相带圈层分布方式,决定了 不同圈层的沉积类型及发育程度;在盆地不同位置各具特点的古地貌沟槽和洼地既是沉积物 搬运的主要通道、决定了沉积体系的推进方向,又是沉积作用发生的首要地点。 2 碎屑岩储层的沉积学预测 “双面控砂”模式要求储集岩的预测必需在沉积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具体考察不同时 空域内的有效可容空间、地层基准面、古地形面的动态变化过程与起作用的方式,结合油气 参与下的储集岩成岩作用研究和地球物理技术,建立具体预测技术和方法。在“双面控砂” 的基础上,储集岩的沉积学预测的内容与精度有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预测方法 向定量化的发展。

5、基于“双面控砂”基本模式,逐步形成了洼陷区浊积岩、陡坡砂砾岩、缓坡滨浅湖滩坝 砂岩等有利储集岩的预测思路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了隐蔽油气藏的油气勘探。例如,“双面 6 3 一、理论沉积学及其新技术、新方法应用 控砂”模式用于作为岩性油藏勘探主要目标的古近纪三角洲体系,不仅使不同成因机制的浊 积岩空间和时间的发育关系更加明确,更在机制上确定了浊积岩发育程度和分布位置与三角 洲发展演化的动力学关系,有效地指导了近年来的岩性油藏勘探。又如,针对凹陷陡坡带扇 三角洲成因的砂砾岩体,加强了古地貌控制下的扇三角洲沉积过程的研究和统计分析,初步 确立了扇体规模、相带展布、粒度变化的某些量化关系,成为砂砾岩体有利

6、相带预测的基础, 促进了油气的高效勘探。 3 碎屑岩储层的沉积学表征 储层的沉积学表征是储层表征的基础,是应生产实际需要而产生的。近年来,根据现代 河流沉积学理论,利用钻井、取心检查井、测井等矿场的丰富资料,通过储层层次分析,深 化河流相储层的沉积学表征研究,形成了一套以储层建筑结构建立为基础,以流动单元划分 为手段的寻找剩余油相对富集区的技术方法。 所谓储层建筑结构是指由各类单一成因砂体、隔夹层在空间相互对接、切割、拼合等多 种配置形式而成的非均质储层组合结构模型。它实现了由单砂体层次向单一成因砂体层次研 究的飞跃,进一步揭示河流相储层砂体时空分布、渗流屏障( 沉积屏障、成岩胶结屏障和断 层

7、遮挡) 、各种微地质界面分布的复杂性。是研究地下流体的运动规律,寻找局部剩余油富 集区以及老油田调整挖潜的基础。 储层流动单元是指空间上连续分布、内部具有相似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流体渗流特征的储 集体,同一流动单元具有相似的水动力学特征、油层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该概念自 1 9 8 4 年美国地质学家H e a m 等提出至今,许多中外学者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若干 理论和划分流动单元的标准,为深入研究油气储集层奠定了基础。这里流动单元的研究更加 注重将储层沉积学与渗流特征研究的结合。 以储层建筑结构建立为基础,以流动单元划分为手段的寻找剩余油相对富集区的技术方 法用于实际生产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陆相断陷盆地储层沉积学应当围绕地层动力学、沉积动力学、成岩动力学等方向,在理 论上继续探索储集岩形成、分布及其埋藏演化的主要机制,在实践上继续发展油气储集砂体 预测及其建筑结构描述的量化技术,促进油气勘探开发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