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角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555467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角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角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角(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角,吴中平序在我看来,评判一部学术著作价值高低的标尺有两个,一是著作的理论创新性,二是著作的实践指导性。本书的作者把学校教育置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文化冲突这个新视角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种种问题,构建了学校文化冲突与建设的理论体系,并把学校文化研究从表征文化研究上升到精神文化研究的高度,既有理论研究的创新,又符合理论研究的一般发展规律,书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学校文化冲突的模型、学校共同价值观建设与制度文化建设的策略、学校文化凝聚力和发展力的评估方法,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文化在学校建设与发展

2、中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引起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科教兴国的关键。时代要求我们的学生既要有中国优秀文化的传统,又要具有全球眼光,具备现代思想观念、知识能力,敢于面对竞争与挑战,善于实践与创新。这需要我们学校文化的熏陶与培育。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价值观为核心的各种观念、制度、行为等要素的集合体。当前,跨文化交流日益扩大,中国教育正经历着中国教育史上最大的发展和最深刻的变革,各种思想观念的交锋,体制机制的冲撞,使学校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多样性既包括学校文化活动的对象与内容,也包括学校文化活动的形式与方式,还包括学校文化活动的

3、环境等。多样性在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我国学校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如何坚持既要学习国外先进文化,又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保持自己本校的特色,进行本土化的实践,是我们大家需要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现实问题。学校文化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积淀。学校文化绝不是对学校的宣传和包装,她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建设、培育,需要我们点点滴滴地积累。学校文化建设中,首要的建设是我们必须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厘清科学的发展思路,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既要有持久性,又要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其次要重视教师

4、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建设。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我们要注重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使教师和学生产生共鸣,产生共同的认识,从而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共同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须有特色,要弘扬自己的个性,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而学校文化的特色最根本的体现就在于学校所倡导、所追求的共同价值观。本书作者对学校组织价值观的重视,正体现了其对学校文化建设之本质特征的良好把握。但愿我们都能够坚持不懈地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为序,供大家参考,与大家共勉。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杭州师范学院院长

5、林正范 博士2006年9月第一章 绪论一、问题的提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学校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学校文化对于学校乃至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例如,学校教学要求、课程设置等通常能体现这种品格,其学生如果是在良好学校文化的陶冶下,也就比较容易形成良好品格。然而,当今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缺乏一个积极并持之以恒的长远建设和发展过程;对现有的主体文化缺乏深入地了解、挖掘、整理和筛选,以至不能弘扬学校文化的优良传统,杨弃不良的文化特质,因而使学校文

6、化的成长和发育不能很好地紧密围绕着育人这一根本目标展开,游离了这一根本目标,单纯地去追求所谓的“学校特色”。这样的结果就是,学校文化建设不能处于长远和整体发展之中,学校的各种内部亚文化形态也不能和谐一致,在无意中追求的却是低层次的文化品位。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学校组织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构建学校组织文化冲突的理论模型,探究在学校组织中引进新文化的成功策略,提出增强学校凝聚力的建设方案,尝试从教育管理学与经济学规律相结合的角度来解析学校组织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发展规律。以此为出发点,采用国际通用的组织文化评估工具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评估,为学校凝聚人心、推动变革,提

7、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我们学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目前尚处在引入概念、嫁接模式、借用方法以及结构、要素的初步设计阶段,对学校文化冲突的现象及产生原因关注不够,极少有人从“消除文化冲突、构建和谐学校”这个视角去研究如何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本研究将系统思考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及途径,在理论创新以及实际价值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一)理论创新1从文化冲突这个新的视角系统地研究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构建“学校文化冲突与建设”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发展了文化冲突理论,另一方面又发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理论。2参照组织文化理论,借鉴企业文化理论,从原来注重表征文化的学校文化的研究上升到深层次的精神

8、文化的研究,这是管理理念的一种创新和升华。(二)实践价值1探索学校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从新视角分析目前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不同学校找到自身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提供参考,并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周期性的动力机制。2提出化解学校文化冲突、建设学校文化的具体策略及途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助于学校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三、文献综述1国内外关于学校文化研究的综述学校文化是指在集体生活中,学校的成员共同努力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的形态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课堂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个性文化等,学校文化活动是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的载体。学校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具有

9、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这个瓦解学校组织的力量越来越多、学校越来越难吸引师生的时代里,并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显然不是越来越漂亮的教学楼,也不全是越来越完善的设施,而是“学校文化”。与校园、设施这些“硬件”相比,“学校文化”这个无形的软件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据台弯学者欧用生先生考证,对于学校文化的研究,是由韦勒开其端,经布鲁韦尔、考勤曼和玫克顿等人的发扬和深化,才引起重视。这些美国学者采用结构一功能主义的观点,将学校视为一个社会体系,分析这一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他们认为,“学校文化是由学校特有之价值、规范、传统、行为模式等构成的,具有社会控制和社会化的功能,限定教育内容,强烈地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行

10、动。”例如,韦勒认为,学校是一种形式的社会雏形,由于同质的学生参与学校,学校必然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体系”,有独特的社会性格,如有一定人口,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独特的社会性格,如有一定人口,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独特的文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上述奠定于工具理性基础上的结构一功能主义的研究取向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与反对,他们采用理象学、诊释学、民族志等方法研究学校文化。他们认为一向被忽视的诸如学校或班级中的知识选择、组织的评价,学校中社会化和文化的传递以及师生关系等,是学校文化研究的关键。同时,杰克逊等学者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对学校文化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认为“在学

11、校、班级中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构成了隐性课程,而这些非学术性经验的主体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早在1946年,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此就曾指出,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剖面组成的,其中的核心是精髓是文化。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新世纪的教育,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技术,文化将是培育人才的主要手段。”要真正认识和认同这一点,需要我们对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获得新的体悟。西方文化研究者认为,对于文化的研究不能忽视那些非文化因素或者环境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世界的急剧变化,社会科学领域掀起了一阵研究文化主题的热潮。各种各样的

12、社会理论不得不对以前的传统思维方式、古典视角与研究范式进行重新思考。社会科学学者在重视文化研究时,一直把建立一种可行的文化理论作为自身学科与研究内容的必要前提。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系统受到研究和重视主要是在20世纪以后伴随着教育文化学的发展而发展。美国学者西格尔在教育与文化进程中认为学校有自身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和维持这些规范并以其为基础的价值观。这确确定了学校有相对独立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的文化特征。但是,对于学校文化的定义和界定目前没有统一的观点,比较有见地的是郑金洲在教育文化学一书中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特殊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

13、化、是有着深厚积淀的文化。由于对学校文化的定义上的分歧,因而在学校文化的构成上,即学校文化包含哪些类型,观点众多。学者在分类时大体上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依据学校各组成部分进行分类。如沃勒在其所著的教学社会学认为学校有两种对立文化:教师所代表的成人社会的文化和学生所代表的同辈团体的文化;如台湾学者林清江把学校区分为六种,包括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社区、物质及制度规章文化。二是依据文化自身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如戈尔尼克等把学校文化类型划分为宏观文化和微观文化两大类。学校文化中的主体文化由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组成的观点现逐渐被大家所接受。目前我国在学校主体文化的三个子系统研究中得了可喜的成就

14、,相关的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飞跃。但就学校文化做整体系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因此,本文立足于学校主体文化的三个子系统探讨学校文化的选择与重构。2国内外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综述作为一种柔性的战略管理手段,组织文化管理理论在我国已完成从企业管理向学校的延伸和拓展。如今,学校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随着学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些有影响力的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学校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召开专门的研讨会,组织专门的队伍,筹集专项资金,制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方案。在学校实践的呼唤与推动下,教育理论界也开始积极关注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

15、诸多问题,陆续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报告和著作,国外学校文化建设的点滴经验也逐渐介绍进来,一个有关“学校文化”的知识领域正在形成,值得关注。从国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美国教育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现在成功学校的校长角色已超越了传统观念,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校园文化”(都市快报)。Terry Deel 和Kent Peterson(1993)把学校文化定义为“内在的现实性”(Inner Reality)。Gary Phillips(2003)则把学校文化的特征归纳为基于学校人际关系、协作和共同体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具体而言,学校文化应该包含了学校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社会标准、习惯、历史和

16、对成员的认可性。也就是说,学校文化是“我们在校园环境中的行为方式”(Dennis Glaeser 200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到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相互依存。因此,学校文化的建设,已经超脱了学校的区域限制,成为更为广泛的、更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视野开拓。在学校文化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管理者,将企业文化理论应用于学校管理,形成了初步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程金婷(2004)提出建设学校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用新生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建立价值观体系;应当动员全体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加强引导,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郑远忠(2005)认为学校文化的根本就是组织文化,学校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