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旧志研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7551490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DF 页数:64 大小:2.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阜阳旧志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阜阳旧志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阜阳旧志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阜阳旧志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阜阳旧志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阜阳旧志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阜阳旧志研究(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一l 、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屠秘大吾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愁怒锄 签字日期: 。口p 年r 月广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毒全了解睦孺& 次毒荫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磨泓内弘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2、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号段鳄帝、汇编学位论零。 - - ( 保密的学位论文i 在rr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卜:寸一,一: j 一。, i o 。辜主鑫作善基未:趑运磊? 誉浮茹篱臻釜 :? :- 。7 | 。:。: 签字舀期:夕口p 年( 月 尸自? 签季日期: 知摹年于月、7 日 。 j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知E 邮编: 摘要 摘要 I I l I Il I I II I I III I I II I I l l fI If Y 2114 4 7 5 阜阳历史悠久,作为记载当地变迁的重要历史文献阜阳旧志,其中保存了比较丰富

3、的资料。阜 阳旧志曾先后进行过十一次编修,最早始于成化年问,现存阜阳旧志为明清时编修,目前存世 的有十种。现存的阜阳旧志中保存了当地的历史沿革、社会风俗、地理水文等丰富的内容,是 研究阜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阜阳历史变迁的蕈要资料。 全文重点分为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重点考察阜阳旧志编修源流,对阜阳名称的历史演变简 要介绍。此后,按照阜阳旧志的编纂年代,分为明、清、民国三个时期。据文献记载明代阜阳 旧志进行过四次编修,但冈年代久远,同前只有( I F 德) 颍州志和( 嘉靖十五年) 颍州志 保存下来。清代的阜阳旧志编修则达到高峰,先后j i 次进行编修,志书的内容、史料考证、类 目设置相比前代

4、质量有所提高。民囝时阜阳旧志的编修,只有一种,内容上多引自( 道光) 阜 阳县志续编,但时过境迁,志书体例和类 1 的设置上虽遵循前志,办有对前志进行改革,是新 旧方志过渡的重要阶段。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阜阳I U 志的编纂理沦o 体例结构。在编纂川! 论方面,阜i j 丌旧志在编纂过程 中,编纂者大都认为方志应属于史,但足在认为方志是史的主张一i - ,也存在不同之处。志书在 编纂中,编纂者均注重发挥方志以史为祭的传统,o 簪持方志的历史属性。 在方志的功用方面, 阜阳旧志的编纂者遵循传统,比较好的将:基 0 | ,| 勺资治、存史、教化三大功能体现出来。在方志 的编修要求方面,阜阳旧志的编修

5、者人都:i :张实# 求是,繁简适宜,对彳i 确定的资料不予采信。 阜阳旧志的编修体例既有平目体、纲【l 体,义订纪传体。较为丰富。阜阳旧志体例、类目设置 之间的相互比较,不同志书之川相f 1 :借鉴吸收,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编修体例和方法上灵活 运用以及对修志凡例的遵守,使得修志得以殳正续下来。 第三章论述的重点是审I L l 志的文献价值。 F t 旧志的研究,发掘其中蕴含的价值,更好地为当地建 设服务。 自:历次所修的牛阳l 志中保存了关于农业、地理、灾害、等方面的资料。如( 乾隆)颍州 志、( 道光) 阜阳县志中有:“食货”、“F 开赋”、“物产“ 、“贡赋“ 等类目,反映了当时阜阳

6、的社会基本经济状况。名胜古迹方面:( F 德) 颍州志卷四寺观记载当时的寺观有资福 寺、善县寺、白龙庵、艾亭寺、香台寺、观音台。而现在这些寺庙已不复存在。关于地理水文 和t :l 然灾害:( 嘉靖) 颍州志郡纪“纯争帝成化二年,大水漫城尺许。是岁,大饥民死者半, 半斗米百钱。”“一德四年春,大饥,人相食。”“嘉靖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地震,十二月二十二同 复震。十三十I J q 年俱蝗。”。( 乾隆) 颍州府志序许松佶曾云:“颍属之西北及南皆接连豫 壤,而沙涡颍雉淝欠茨宋塘诸河,为通身脉胳流贯而汇于淮。诸河设有壅塞,霪潦异涨时复为 患。”2 从中可见水患,蝗灾,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对于阜阳社会经济发展

7、的影响。人物事迹上 阜I :t lI L l ;A , 叶1 埘历史人物的址载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的“名宦”、“人物”、“烈女”等类目,为 ( 意五JI + 托年) 贞I 占 I j i L 。 二( I V L 降) 预州I 府忠许松仆序。 3 相关人物事迹的研究提供珍贵的资料。如( F 德) 颍州志收录欧阳修的诗篇达1 1 7 篇之多。 其中有许多诗篇表达了欧阳修对颍州的思念。 近年来,阜阳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挤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变和社会结构转型,对本地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发掘。阜阳旧志中详细记载了当地不同时期的 历史风貌及物产等情况,对于阜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

8、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 乾隆) 颍州府 志中记载为纪念欧阳修,当地士绅于颍州西湖修建的会老堂、去思堂、聚星堂、六一堂、竹 问亭、双柳亭、西湖亭等建筑。同时旧志中对当地风俗民情、特产的介绍,对当地旅游资源的 丌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提供了客观依据和资料。 4 第一章阜阳:占编纂源流 第一章阜阳lE l 志编纂源流 第一节阜阳建制沿革简述 阜阳,历史悠久,然在以后的历史演变中,其名称多变,颇为复杂。或称“汝阴”,或称“颍 州”,或称“顺昌”等等,舆地沿革也是“或分治,或别属,迁改不一。”j 或为“国”,或为“县”, 或为“郡”,或为“州”等等。所以详尽地探寻其沿革并非易事。阜阳在历史上曾有一个长期使

9、 用的异名“颍州”,始于北魏孝昌四年( 5 2 8 ) 。 掘( 道光) 阜阳县志舆地沿革记载阜阳“秦,为县邑,属泗水郡。西汉为汝南郡属豫州 部。东汉为汝南郡属同。魏,初为汝南郡中为汝南郡末为汝南郡属同两汉领县未详。晋,为汝 南郡属同魏。”北魏孝昌四年办即武泰元年( 5 2 8 ) ,置颍州,治汝阴。梁中大通= 年( 5 3 0 ) ,梁 取北魏颍州,改置陈州。东魏时,在其境内设置汝阴、弋阳二郡,郡下属 J l 县。北齐大保七年 ( 5 5 6 ) ,废双头郡,设汝阴郡,设汝阴县。北周建德六年( 5 7 7 ) 废汝阴 淞,并于次年复胃汝阴 郡,设汝阴县。隋初撤郡并县,大业三年( 6 0 7

10、) 四月,改颍州为汝阴郡。人q 卜t - l ;q q - - ( 6 1 8 ) , 唐代隋改郡为州。据旧唐书地理志所记“武德四年( 6 2 1 ) 平下l l j = 充,於汝阴县I J t i 北十罩 置信州,领汝阴、清丘、永安、高庸、永乐等六县。六年( 6 2 3 ) ,改为颍州,移於今治,省高 唐、永乐、永安三县。贞观元年( 6 2 7 ) ,省清丘县。八年( 6 3 4 ) ,又以废涡州之下紫县米属。 天宝元年( 7 4 2 ) ,改为汝阴郡,乾元元年( 7 5 8 ) 复为颍州。长庆二年( 8 2 2 ) ,以颍州隶滑郑节 度使。”管至五代,皆沿袭唐置。后梁时属宣武军节度使颍州(

11、 治汝阴,今制;) 。后店、后晋、 后汉、后周时属归德军节度使颍州( 治汝阴,今阜阳) 。 后周显德七年( 9 6 0 ) ,北宋代后周,汝阴县属颍州。淳化四年( 9 9 3 ) ,颍州改属京尔路。治 平元年( 1 0 6 4 ) ,颍州改属京西北路。元丰二年( 1 0 7 9 ) ,颍州因是神宗“潜邸”而升为顺吕军, 又为顺昌府,皆治汝阴。辖泰和,颍上、沈丘三县。建炎四年( 1 1 3 0 ) ,顺吕入会。雪“兴六年( 1 1 3 6 ) 宋军收复顺昌府。绍兴和议后,复入会,金改顺昌府为颍州,置2 州6 县。属汴京行尚二传省。 贞元元年( 11 5 1 ) ,颍州改属南京路。入元,至元十三年

12、( 1 2 7 6 ) 颖州改属i , q l 钉if :北等处行省江 北河南道汝宁府。至元二十八年( 1 2 9 1 ) 颍州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河南江北道归德府。明洪 武元年( 1 3 6 8 ) ,颍州仍属河南行省汝宁府,并在颍州设立颍川卫,“属之河南,所谓犬牙4 1 1 5 4 缈( 乾降) 颍州府j 畚舆地忠,卷一 ( 后晋) 刘响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1 4 3 9 吹。 5 是也。”据( 嘉靖) 颍州志记载“皇明洪武初置颍川卫,属河南都司隶中军都督府,附北城 西州之后。领经历司一,镇抚司一,千户所五。日左,曰右,日中,日前,日后。百户所五十, 置官无定员。”圆洪

13、武四年( 1 3 7 1 ) ,颍州改属中书省临濠府,六年( 1 3 7 3 ) 改临濠府为中立府, 属中书省。七年( 1 3 7 4 ) 改中立府为风阳府仍属中书省。八年( 1 3 7 5 ) ,风阳府改治凤阳县。十 三年( 1 3 8 0 ) ,撤中书省,凤阳府直隶六部,颍州仍属凤阳。永乐元年( 1 4 0 3 ) ,风阳府改属南 京,即南直隶。颍州领县二,属之。据( 讵德) 颍州:鬈载:“颍州,襟带长淮,控厄陈蔡。 东连三吴,南引荆汝。”囝在此居住的人民是“性率真直,贱商务农民淳讼简而物产美, 土厚水甘而风气和。“ 顺治二年( 1 6 4 5 ) 颍州入清,仍属南直隶风阳府,罢颍川卫。后

14、又罢南 直隶,颍州属江南省凤阳府。颍州在河南和安徽交界之处,“本巾州清淑之气,蜿蜒磅礴十余罩, 土壤沃饶风雨和会,亦淮西一重镇也。”雍J 下二年( 17 2 4 ) ,升颍州为直隶州,隶属于安徽省庐 凤道。而在清史地理志中关于颍州升为直隶州的时问却是“雍正三年”,并且在史书中关 于颍州升为直隶州的时间,上下文在记述上也有差异。其中清史稿地理志卷血十九“凤 阳府”条记载:“雍F 三年,升颍、毫、泗为直隶州,分颍上、霍邱、属颍,太和、蒙城属毫, 盱眙、天长、五河属泗。”而在清史稿地理志卷血十九”颍州府”一条记载:“明,颍州, 属凤阳府。顺治初,因明治,与颍上、太和二县俱属风阳。雍i F 二年,升直

15、隶州,改属安徽省, 以颍上暨霍丘来属,分太和属毫州。”在“泗州直隶州“条t t 记载:“雍正二年,升直隶州, 隶安徽省。”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凤阳府建制沿革卷,r i = 十六巾记载:“雍正二年,升 颍州直隶,以颍上、霍丘二县属之。”据( 乾隆) 颍州府志 C 载:“雍正二年,升颍、毫二州 为直隶州,颍上、霍丘属颍州。” ( 道光) 阜阳县志记城:“初为颍州,属江南凤阳府,雍 正二年升直隶州,省太和以霍丘来属。” 另据( 光绪) 毫州忐记载:“图初凶明之旧,雍j F 二年,督臣查弼纳奏升亳州为直隶州,以太和、蒙城米属。”抛颗上县:基记载:“雍l F 二年, 颍州为直隶州,十三年,又升颍州府,县并属

16、之。”可见见沦怂府、县厅志t l ,父f 消代颍I H :T t - 为直隶州的时间还是清史稿中的记载,都明确f :,J 记载颗州什为“求州的I t , t l ;, j 足雍正二i 年。嘶不 ( 丁F 德) 颍州忠,卷一 ( 嘉站) 颓州忐兵l i ,卷1 0 。 ( 正德) 颗州忠彤胜,卷。 ( 正德) 颍州忠形胖,卷。 ( 乾隆) 颍州府:基舆地忠总论,卷一。 赵尔疑:清史稿,第2 0 0 5 蜒。 赵尔哭:清t 史稿,第2 0 0 7 。贝。 ( 乾隆) 颍州府忠舆地:基沿革,卷一。 ( 道光) 阜m 县基舆地沿节,卷。 ( 光绪) 毫州忠舆地忠沿革,卷一。 ( I q 治) 颍I :县忠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