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547637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学生2).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授语法的目的,是为了使外国留学生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掌握汉语语法的规律,以便正确地使用汉语,发展语言交际能力,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第一讲: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界著名学者赵金铭教授曾提出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教外国人的汉语语法是教学语法而不是理论语法 由于对象不同,研究目的不同,便存在着各种语法。对外国学生所讲的语法,应该是教学语法,而不应将理论语法的某些讲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因为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般来说,理论语法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律的体系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规则,对语法的系统和语法的规律作出理论的概括

2、和说明。教学语法又称为“学校语法”,它是利用理论语法科学研究的成果,专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语法,讨论教学语法,是为了有利于学生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其目的是掌握语言的技能。吕叔湘先生说:“ 一个语法形式可以分别从理论方面和用法方面进行研究”。我们把前者算作理论语法,把后者归如教学语法。理论语法研究一个语法形式“在语句结构里的地位:是哪种语法单位?是句子或短语里的哪中成分?跟它前面或后面的别的成分是什么关系,”等等。用法研究则研究一个语法知识“出现的条件:什么情况下能用或非用不可?什么情况下不能用?必得用在某一别的成分之前或之后?等等”。(吕叔湘,1991,未晚斋语文漫谈,中国语文,第4期。)为

3、了显示两者的差异,我们把语法讲义(朱德熙)和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讲的相同词语为例,来比较一下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不同。这么、那么、这样、那样、这么样、那么样语法讲义是一本理论语法专著,作者把以上几个词放在一起研究,书中解释这几个词语是这么说的“这几个词都是谓词性代词,可以作谓语(好,就这么着吧),也可以作主语(这么着好不好?那么着行不行)、宾语和修饰语”。书中进一步解释说,(1)这么、那么做谓语时,后面应该加“着”;这(么)样、那(么样)可以不加。这么、那么 不能作补语,这那(么)样,可以作补语(你怎么活得这(么)样。(2)这/那(么)样可以作宾语,这么/那么不能作宾语(照这(么)样去做

4、)(3)这/那(么)样加上“的”之后可以修饰名词(这样的东西怎么能吃呢?),“这么/那么”修饰名词,中间必须有数量词(这么一个东西,怎么那么贵)作为理论语法的语法讲义,指出语法形式“这/那么”和“这/那(么)样是何种语法单位,即是谓词性代词;指出在句子中可以作那些句法成分,不能作那种句法成分。作为阐述语言规律的理论语法这样的论述已经足够了。但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用这样的内容讲给外国学生听,显然会让别人一头雾水,不明就里。作为教学语法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是这样做的,它把“这/那么”和“这/那(么)样”分开来讲,首先讲“这/那,么”:(1)主要句法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或方式,在句中作状语。

5、(2)也可以作主语、谓语,称代某种动作或方式,“这么、那么”后面常加“着”。(3)“这/那么”也可作定语,但不能直接加在名词前,后面要加上数量词,所指代的意思往往在上下文交代或不言而喻、或不可言传。(4)可以修饰表数量的词组,“这/那(么)重读,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他身上有这么一股劲,这么一种拼命精神。),轻读时,表示估计。这/那(么)样:(1)可以指代状态、情况,可以作定语、谓语、补语及主语、宾语;(这么样怕要出错。我不喜欢这么样)(2)指代程度和方式,作状语,可以与“这/那么”互相替换,意思基本相同。(3)起承上启下作用。(别把我当客人,那样,我就不来了。他说得对,这样才不会有问题。)作为教

6、学语法,实用现代汉语是通过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的具体描写,来指导学生正确实用汉语。语法的理只有一条,语法的用却有多种。教学语法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而做不同的说明。教学语法的研究,可以说主要是用法的研究,这种研究看上去非常琐碎,但非常重要。一个词语、一个格式,怎么用合乎汉语语法,怎么用是不合乎汉语语法的。比如我们可以说“这位同学”但不能说“这位人”。可以说 “老大不高兴”但不能说“老大高兴“。可以说”漂亮姑娘“,但不说”美丽姑娘“,而要说”美丽的姑娘“。又如,我们说“新同学到校了”,其中的新同学是复数,却不一定用“们”。又如,外国学生说“请你稍微等”,我们听着别扭,毛病出在使用“稍微”常表示数量不多

7、或程度不深,所以后面应该是“请你稍微等一等/等一下/等一会儿”。诸如此类,理论语法也许不屑一顾,教学语法是不能不解决的。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对外国人在学习汉语过程中进行的语法教学,不是语法体系方面的教学,不是理论的教学,而是用法的教学,也即所教的应该是教学语法。是教外国人的语法,而不是教本国人的语法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虽然狂风暴雨从半空一齐倾斜下来,但大家无所畏惧。周围漆黑一片,在车厢内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到列车猛烈的撕叫声,打破了沉寂的环境。对不起,这次我们对你们照顾得太不周全了。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纪念三八节的到来。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对

8、我来说,这件事包含着深刻的一种教训。它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在按时间的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叫倒叙。10 、他正看起书来。/ 孩子们正在讨论起问题来。/ 公鸡在叫起来。11、张山正起床了。/小朋友们在做游戏了。他正在写过论文。12、妈妈正做好饭。她在檫干净桌子。/学生正在听懂老师讲课。13、我正看一会儿电视。/她在做一个月工。/他正在听两遍录音。教本族人语法,只需一些最一般的规律,其余的他们可以自己去体味,去处理,一般来说,本族人决不会造出不像话的句子来,语感使说话人造出的句子多是正确无误的。当然,驾御语言能力强的人说/写出的句子往往较通顺;驾御语言能力差的人,句子就多些毛病。这些

9、毛病归总起来,不外乎:搭配不当、残缺和赘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这些语法错误,通过类比或简缩的方法总能从一般的语法条规上找到原因,也是不难纠正的。当外国人要通过学习语法来掌握一种语言时,几条最一般的规律就不够用了。这时候的语法就要深化和细化,一般的规则下还得有细则。如讲解“正、在、正在”表示进行意义时,要告诉学生“正、在、正在”只表示动作在时间的进行当中,而不管开始和结束,所以:不能跟表示起始意义的“起来”结合。(误10)不能跟表示具有已经完成或已经变化意义的“了”和“过”结合;动词后不能接表示有动作结果意义的词语。(误11、12)动词后不能接表示时间段和动作量的词语。(误13)可以跟表示状态

10、意义的“着”和表示这种语气的“呢”同现。我们可以把以上讲的四个使用条件用公式的形式概括出来。例如:正/在/正在+动词+着/呢正/在/正在/+动词+起来/了/过(结果)/(时段)那么对外国人所进行的语法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不详细介绍语法理论和语法知识,而是突出语言使用规则;它重视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同时又注意结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它对语法规则的说明具体、实用,而又简洁、通俗;它从典型的语言材料出发确定语法项目和语法点,但又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它不引导师生去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而是要求教师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掌握必要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简而言之,对中国人的语法是一

11、般的,粗线条的;对外国人的语法是细密的、管辖范围窄的。是从意义到形式,而不是从形式到意义对母语是汉语的人讲语法,往往是先拿一个语法形式,然后说明它的语法意义。如汉语中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这是一个形式,重叠后表示一种“轻微、尝试”的意义。然而对于一个想要用汉语来表达思想的外国人来说,情形往往相反,一般是先产生要表达的意义,然后选择适当的语法形式。比如要表达“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持续多长时间”在汉语中就要选择使用时量补语的格式,句中要有表示时段的词。如:看了两小时书/等了他十分钟。对过去经历、经验的叙述和说明,在汉语中就要用:“动词+过 ”这一形式。讲语法离不开语法分析。语法分析的过程,可以从听

12、话人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听话的人接触到一连串的声音,听完了,听懂了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一个从形式到意义的过程。说话人相反,先有一个意思,然后借助于一连串的声音把它说出来,成为一个句子,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外国人学汉语类似说话的人,要把头脑中的意义,转换成语言代码,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当然,无论说的人还是听的人,无论是说母语的人还是说外国话的人,都得掌握语法规律才能顺利完成听或说得过程。针对外国人习得汉语的行为过程讲授语法,要注重意义,并往往从意义出发。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从发现程序来看是从形式到意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是从意义到形式。外国人学汉语,掌握汉语语

13、法是个生成过程,也就是按照一个句式造出许多句子来,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时,如果仅从形式出发,做句法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有人喜欢用句型来教外国人语法,其实任何一种句型都是抽象的,他们的实现要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比如名词+把+名词+动+动/形“这种句型,不过提供了一种组合的可能性,并不是任何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放到这个句型里,可以产生大家都能接受的说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尽管规定了这个句型的限制,外国学生还是造出了:大家把那些话听见了。我把中文学得很努力。我把那么重的箱子搬不动。我看见他把教室进去了。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义分析、语用分析引进来,才能比较好地避免不可接受句

14、子的产生。比如,外国学生造出“我没有机会浪费时间”的病句,从形式上看无可厚非,毛病出在语义上,因为“没机会”后边跟的动词结构表示的都是主语代表的人所想要干的事,病句之所以谓病句,是因为“浪费时间”不是“我”所想干的事情。再如:(假期)与其回日本,不如在上海和中国女孩玩。这个句子在句法上没有问题,现有的语法参考书也都把“与其。不如。”作为选择(取舍)复句解释。但实际上,“与其。不如。”这种格式所表达的意义并不仅仅就是选择,还包含着说话人的主观看法。它表示的意思是“矮子里面挑长子”,或者说“两害相权去取其轻”,供选择的前后两项都不是最合适的也不是最如意的。所以汉语中会出现这样的句子:“与其嫁给年轻的穷光蛋,不如嫁给有钱的老头子。”却没有“与其上北大,不如上清华。”这样的句子。日本学生所造的句子除非他的本意是说“回日本”和“跟女孩子玩”都没意思,否则句子的表达就有问题。因此在对外国人的语法教学中,仅有语法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