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1[1]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488525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4.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磁共振1[1]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核磁共振1[1]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核磁共振1[1]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核磁共振1[1]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核磁共振1[1]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磁共振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磁共振1[1](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磁共振谱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提 纲 1 概述 2 基本原理 3 核磁共振波谱仪 4 氢核磁共振波谱解析 5 核磁共振波谱的特点和应用 6 其他核磁共振波谱简介 1 概 述 核磁共振是指磁矩不为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对固 定频率电磁波进行吸收而发发生塞曼分裂,在分裂后的能级之 间产生共振跃迁,共振吸收某一定频频率的射频辐频辐射的物理 过过程。 核磁共振波谱谱学是光谱谱学的一个分支,其共振频频率在 射频频波段,相应应的跃跃迁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级级上的跃跃迁。 * 波长范围 光区 光谱类型 跃迁类型 10-410-2nm -ray Mossbauer谱

2、 核能级跃迁 10-21 nm X-ray X-光电子能谱 核内层电子能级 100400nm 紫外光区 紫外光谱 核外层电子(价 400800nm 可见光区 可见光谱 电子或非键电子) 2.525m 红外光区 红外光谱 分子振动-转动 (4000400cm-1) 1 cm 微波区 微波谱 分子转动能级 顺磁共振谱 电子自旋能级 50500cm 射频区 核磁共振谱 核自旋能级 (60060MHz, 无线电波区) (磁诱导) * NMR是由磁性核受幅射而发发生跃跃迁所形成的吸收光谱谱 。研究最多、应应用最广的是1H核的NMR,可用PMR或 1H NMR表示。 NMR给给出的信息 化学位移:各种结结

3、构的1H、13C有不同的化学位移 ,对结对结构敏感。(有点像IR中的特征吸收) 磁性核附近的取代情况及空间间排列:通过过偶合常 数J和自旋自旋裂分来判断。(IR谱谱中没有) 核磁共振谱谱中的每一个峰都有归归属! 峰面积积(积积分高度): a. 用于结结构分析:各种化学环环境相同的核(1H)的个数 ; b. 用于成分分析:由特征峰定量。 布洛赫(Felix Bloch )珀赛尔 (Edward Purcell) u核磁共振是194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布洛赫和哈佛大学珀 塞尔各自独立发现,两人因此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51年 Arnold 发现乙醇的NMR信号,及与结构的关系 1

4、953年 Varian公司试制了第一台NMR仪器 近二十多年发展 高强超导磁场的NMR仪器,大大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 脉冲傅立叶变换NMR谱仪,使灵敏度小的原子核能被测定 ;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多脉冲激发方法采用,产生二维谱, 对判断化合物的空间结构起重大作用。 12位因对核磁共振的杰出贡献而获得 诺贝尔奖科学家 v 1944年 I.Rabi v 1952年 F.Block v 1952年 E.M.Purcell v 1955年 W.E.Lamb v 1955年 P.Kusch v 1964年 C.H.Townes v 1966年 A.Kastler v 1977年 J.H.Van Vleck

5、 v 1981年 N.Bloembergen v 1983年 H.Taube v 1989年 N.F.Ramsey v 1991年 R.R.Ernst 一、 原子核的自旋: 若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核磁矩 : 自旋角动量: 核 磁 矩: I:自旋量子数; h:普朗克常数; 核磁子=eh/2M c; 5.2 基本原理 原子核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带正电的粒子具有自旋现 象,自旋时产生核磁矩。 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磁矩, 原子的自旋情况可以用(I)表征: 质量数 原子序数 自旋量子数I 偶数 偶数 0 偶数 奇数 1,2,3. 奇数 奇数或偶数 1/2;3/2;5/2. 1 I=0 的原子核

6、O(16);C(12);S(32)等 ,无自旋 ,没有磁矩,不产生共振吸收。 讨论讨论: 2 I=1 或 I 的原子核 I=1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 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不均 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1/2的原子核 1H,13C,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 旋,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 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 图 原子核的自旋形状 二、 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以1H核为例,在外加磁场作用下,有两个自旋取向,其 中一个

7、取向磁矩与外加磁场B0一致;另一取向相反。 图1 H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按照量子力学理论,自旋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自旋取向数满足 : 自旋取向数= 2I1 图2 能级裂分与外加磁场强度的关系 在上图中,当自旋取向与外加磁场一致时(m =1/2),氢核处于一种低能 级状态(E=B0); 相反时(m=1/2),氢核处于一种高能级状态(E=B0)两种取向间的能级 差,可用E来表示: E = E2E1 =B0(B0) = 2B0 式中:为氢核磁矩;B0为外加磁场强度 上式表明:氢核由低能级E1向高能级E2跃迁时需要的能量E与外加磁场 强度B0及氢核磁矩成正比 按照经典力学理论,当原子核的核磁矩处于外加磁场

8、B0 中,由于核自身的旋转,而外加磁场又力求它取向于磁 场方向,在这两种力的作用下,核会在自旋的同时绕外磁 场的方向进行回旋,这种运动称为Larmor进动。 进动时的 频率、自旋质点的角速度与外加磁场的关系可用Larmor方 程表示: = 2 v = H0 v = / 2 H0 式中: 角速度; v 进动频率(回旋频率) ; 旋磁比(特征性常数) 当外加电磁波的频率与核的回旋频率相等时,电磁波的能量就会被 吸收,核的自旋取向就会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即发生核磁共振。 此时E射=E,所以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 或 式中:N+ 处于低能态核的数目; N- 处于高能态核的数目; E 高低能态的能量差

9、; K 玻耳兹曼常数; T热力学温度。 三、 能级分布与弛豫过程: 1H核在磁场作用下,能级分裂,处在低能态核和处于高 能态核的数目分布服从波尔兹曼分布定律,假设 B0=1.4092T , T=300K,有 n处于低能级的核数比高能态核数仅多十万分之一; n若以合适的射频照射处于磁场的核,核吸收能量后,由 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其净效应是吸收,产生共振信号 ; n若高能态核不能通过有效途径释放能量回到低能态,低 能态的核数越来越少,一定时间后,N(-1/2)=N(+1/2),这 时不再吸收,核磁共振信号消失,这种现象为“饱和”; n据波尔兹曼定律,提高外磁场强度,降低工作温度,可减 少 N(-1

10、/2) / N(+1/2)值, 提高观察NMR信号的灵敏度 。 讨论讨论: 核自旋驰豫 驰驰豫过过程是核磁共振现现象发发生后得以保持的必 要条件 高能态态核 低能态态核 自发辐射的概率近似为零 通过一些非辐射途径回到 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周围环境或其它低能级态 这种过程叫核自旋驰豫 激发到高能态的核必须通过非辐射的途径释放,使核 从高能态回复到低能态,这一过程称为振动驰豫。 (1)自旋晶格驰驰豫(spin-lattice relaxation): 也称为纵向驰豫, 指高能态的原子核将能量以热能形式传递给 周围的粒子(固体样品:传给晶格,液体样品:传给周围分子或溶剂) 而回到低能态。 结果使高能态

11、的核数减少,低能态的核数增加,全体核的总能 量下降。 经历自旋晶格驰豫过程达到热平衡状态所需时间,通常用T1 表示,T1是处于高能态核寿命的一个量度。T1越小,表明驰豫过程的 效率越高,其大小与核的种类,样品的状态,温度有关。固体样品的 热运动受限制,不能有效地产生纵向驰豫,T1较长,可以达到几小时 。对于气体或液体样品,T1一般只有104102s。 驰驰豫过过程的分类类 (2)自旋自旋驰驰豫(spin-spin relaxation): 核与核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也称为横向驰豫。 结果:交换能量的两个核的取向被掉换,各种能级的核 数目不变,系统的总能量不变。 自旋自旋驰豫时间用T2来表示

12、,对于固体样品或粘 稠液体,核之间的相对位置较固定,利于核间能量传递转 移,T2约103s。而非粘稠液体样品,T2约1s。 共振的谱线宽度与弛豫时间成反比,而总的弛豫过程 取决于T1,T2中的较小者。 在一般的溶液或液体中,T1和大 致T2 相等,而固体样品,由于T2很小,所以谱线很宽,需配 制成溶液后测定。 共振条件 (1) 核有自旋(磁性核) (2)施加外磁场,能级裂分 (3)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 / H0 = / (2 ) 四、核磁共振的产生: 讨论讨论: 共振条件: 0 = H0 / (2 ) (1)对于同一种核 ,磁旋比 为定值, H0变,射频频率 变。 (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

13、 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不同,需 要的磁场强度H0和射频频率不同。 (3) 固定H0 ,改变(扫频) ,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 处发生共振(图)。也可固定 ,改变H0 (扫场)。扫场方 式应用较多。 例:氢核(1H): 1.409 T 共振频率 60 MHz 2.305 T 共振频率 100 MHz 磁场强度H0的单位:1高斯(GS)=10-4 T(特拉斯) 讨论讨论: 在1950年,Proctor等人研究发现:质子的共振频率与其 结构(化学环境)有关。在高分辨率下,吸收峰产生化学位 移和裂分,如右图所示。 由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可获得质子所处化学环境 的信息,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结构。 五、化学

14、位移: 产生: 理想化的、裸露的氢核,满足 共振条件: 0 = H0 / (2 ) 产生单一的吸收峰; 实际上,氢核受周围不断运动 着的电子影响。在外磁场作用 下,运动着的电子产生相对于 外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使氢核实际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 小,叫屏蔽作用: H =(1- )H0 :屏蔽常数。 越大,屏蔽效应越大。 由于屏蔽作用的存在,氢核产生共振需要更大的外磁场强 度(相对于裸露的氢核),来抵消屏蔽影响。 在有机化合物中,各种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不同(结构 中不同位置),共振频率有差异,即引起共振吸收峰的位移 ,从而实现有机结构分析。 定义化学位移为表示不同环境的质子在不同磁场强度共 振吸

15、收的位置的量。 表示方法 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原子核,由于屏蔽作用不同而产生 的共振条件差异很小,实际操作中采用一标准物质作为 基准,测定样品和标准物质的共振频率之差。 磁场强度不同,同一化学环境的核共振频率不同。不同 型号的仪器所得化学位移值不同。 没有完全裸露的氢核,没有绝对的标准。 选择标准物:四甲基硅烷 Si(CH3)4 (TMS)(内标) 规定其 TMS=0 其他种类氢核大部分位移为112之间。 小,屏蔽强,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大,在高场出现,图右 侧; 大,屏蔽弱,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小,在低场出现,图左 侧; TMS作为基准的优点: (1) 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 尖峰; (2)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 峰不重迭; (3)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 J 对于固定磁场改变射频的扫频式仪器,化学位移常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