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改良)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488088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改良)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初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改良)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初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改良)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初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改良)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初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改良)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改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改良)(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整体感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所作。“亚圣” 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二、字词积累:1、生字:舜(shn) 畎亩(qun) 胶鬲(g) 傅说(yu) 法家拂士(bi) 2、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3)入则无发家拂士(拂通“弼”,辅弼。)3、一词多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逃跑。)入则无发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亡死即

2、举大名耳(举:做,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举:被举用。)举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扶苏以数谏故(故:缘故。)故4、古今异义词: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今义:士兵。)三、篇章透视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两方面分析,提出中心论点: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写作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四、句段赏析:第三段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五、难点突破:文章开头的六个论据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

4、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默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2)空乏其身( ) (3)行拂乱其所为 ( )(4)曾益其所不能( )二、

5、阅读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 )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入则无法家拂 士3、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译: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是 。5、本文的论点是 。6、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

6、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请你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事例,古今人物均可,每个事例限一句话表述。 27、曹刿论战一、整体感知:曹刿论战记述了齐鲁战争的情况,写得很有策略,并没有对战争的过程一一展开,而是以曹刿这个人物为中心,重点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着墨并不多。二、字词积累:1、生字:曹刿(gu)又何间焉(jin)肉食者鄙(b)牺牲玉帛(b)小信未孚(f)登轼而望之(sh)吾视其辙乱(zh) 夫战,勇气也(f) 望其旗靡(m)2、一词多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间3、古今异义:牺牲玉帛(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

7、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小大之狱(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必以情(情:实情;感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4、词类活用:一鼓作气(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三、篇章透视1、层次结构: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写战前,写曹刿请见庄公并与之讨论进行的政治准备和用兵作战的条件。第二段写两军交战实况。第三段,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2、中心思想:本文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3、写作特色: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的语言

8、,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四、句段赏析:课文第三段是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

9、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五、难点突破:1、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答: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肉食者鄙( ) 虽不能察( )3填空。(1)本文选自_,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_时期的_,它是根据鲁史写的

10、一部_体史书。 (2)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_。 (3)文中解释“齐人三鼓”以后攻击的原因的句子是:_ _。4选出有语病的一项( ) A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B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C南通的蓝印花布不仅闻名全国,而且享誉世界。 D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权,是很多国家动物保护法中的重要内容。5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黄鹤偶乘沧海月 白云常带楚江秋 ( ) 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 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 ) 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 )二、阅读题: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选自 ,作者是春秋时的 。2、给加点字注音。何间焉( )惠未遍( )(3)公与之乘( )(4)望其旗靡( )3、给下列加点字释义。(1)牺牲玉帛( )(2)小大之狱( )(3)肉食者鄙( )(4)望其旗靡( )(5)公问其故( )(6)必以情(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后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由本文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