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正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7439401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正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正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正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正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正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正(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 辅导与矫正 分享与交流 n你在教育见习期间 发现了哪些幼儿心 理问题或现象? 问题一: 说谎行为 n个案分享: n一、幼儿说谎:指幼儿瞎编假话骗人的行为。在幼 儿群体中属于常见行为。 n二、说谎的类型 n1.无意性说谎和有意性说谎 n2.积极性说谎和消极性说谎 n3.愿望型说谎和模仿型说谎 n4.真实的谎言和心理性谎言 ?如理理解幼儿说谎行为 n三、说谎的辅导与处理 n核心是理解说谎的动机;关键是别让说谎变成习惯 。 n方法1:动机控制法 n方法2:认知想象法 n方法3:行为矫正法: 测量基线水平; 签订行为契约; 逐渐提高标准; 适当巩固效果。 n方法4:家庭系统

2、辅导 问题二: 口吃 n何谓口吃:口吃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言语障碍, 又被称为结巴,表现为不断重复开头的音节,拉 长中间的某个字,讲话断断续续,一个字。一个 词,甚至一个短语都可能不断地重复。 n理解口吃:儿童在25岁学说话时,由于言语功能 发育不成熟。掌握词汇有限,不能迅速地选择词汇和流利 地连接语声和词语,造成说话不连贯,这是言语发展的正 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言语不流利的现象会逐渐 消失。 n关于口吃的统计研究:据统计表明,学龄儿童真 正患口吃的只有14%,其中5080%的儿童不用治疗而 自动痊愈。口吃延续到青春期或成年期的有1%。男孩的口 吃比女孩子几乎多4倍。 n口吃的表现:口吃儿

3、童除了在言语上有不流利的表现 外,有的还会伴有挤眼、唇颌颤抖、歪脖子、摇头、挥舞 胳膊和呼吸急促等动作和现象。但是,口吃者在唱歌、讲 外语、齐声朗读时并不口吃。 n 造成口吃的原因: 1.遗传因素:有人研究认为口吃与遗传、大脑两半球优势或某种 脑功能障碍有关, 2.心理社会因素:在口吃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在儿童受惊、 被严厉斥责或惩罚、突然变换环境,父母死亡或离去、家庭关系恶劣等 情况下引起恐惧、焦虑、愤怒等紧张情绪时,极易造成儿童的口吃。 3.父母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会对儿童的言语发展产生重要 影响,如缺乏安全感、对现实不满、矛盾情绪、过分保护或控制自己、 要求尽善尽美、对孩子要求和期望过高、

4、很少给孩子温暖、态度严肃等 。 4.不良矫正的的强化作用:幼儿的言语重复或不流利是 言语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这时如果其他人刻意地去纠正他、模仿 他、讥笑他,甚至严加指责批评,反而会强化儿童的口吃。儿童越是担 心自己讲话不流利,就越紧张,时问长了就成了孩子的心理障碍。 关于矫正:父母和老师应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口吃的毛病呢? 第一,不要过度关注。 首先,对孩子早期出现的口吃现象不要过度紧张和关注 。孩子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变成真正的口吃者的,在一开始出 现口吃现象时,成人的反应很重要,它会影响到孩子以后语 言能力的发展。这时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去听 孩子把话说完,不要笑他的讲话不流利,也不

5、要中断他的讲 话,或替他说完,也不要去议论孩子的口吃问题。 总之,对孩子早期出现的偶然口吃现象要作出没在意的样 子,过一段时间,口吃现象也许会自己消失,因为孩子的言 语能力在发展中,不要揠苗助长。 n 第二,正确示范。家长和老师要给儿童树立榜样, 说话要轻松、缓慢、平稳、明确和规范,孩子会逐渐地受 到言语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要用比较 简短易说的句子对他们说话。 n 第三,教孩子掌握流利说话的技巧。 阻碍儿童 流利说话的问题主要是紧张和不会调整呼吸。家长和老师 应有意识地教孩子放松咽喉、肩膀、胸部和腹部。 n 放松方法:放松腹部,让孩子平躺在床上,收紧腹部 ,让它变得很硬,然后慢

6、慢从l数到l0,吸气,然后边呼气 边说“放松”,逐渐放松腹部。如此做几遍,其他部位的放 松也类似。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暗示法,生物反馈的方法 帮助孩子放松。 第四,系统脱敏法。模拟一些容易引发孩子口吃的场景 ,减少孩子的紧张心理。一般孩子会在单独朗诵时发生口吃, 回答老师问题时也容易紧张,那么,平时要在家中做类似的练 习,多给孩子锻练的机会,练的机会多了,自信心会逐渐增加 。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应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一步包含两项内容: ()找出所有使求治者感到紧张或焦虑的情境:。 ()将情境按等级程度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 第二步:放松训练。一般需要次练习,每次历

7、时半小时,每天至 次,以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 第三步:系统脱敏练习。()放松训练;()想象脱敏训练;()实地 适应训练。 问题三: 攻击性行为 n个案举例 n小刚,6岁,幼儿园大班。在幼儿园里,他好强霸道,经 常欺负小朋友:不是用手推、抓旁边的同学,就是用东西 投掷别人,要么就用彩色笔涂脏他人的画册。老师批评他 后,暂时收敛一点,但很快又故态复萌,继续有意无意地 碰、撞、踩、踢他人,小朋友很讨厌他。 n询问其家长,了解到小刚自由由爷爷、奶奶照顾,到4岁 半才被接回来与父母同住。由于是长孙,小刚被爷爷、奶 奶宠爱有加,遂养成了小霸王作风。在家里,同样也是横 行霸道,稍不如意就

8、乱抓乱叫,乱扔东西,有时还用冲撞 父母。 攻击性行为问题分析 1.攻击性行为是模仿学习来的。 有一个家庭有一对双胞胎,母亲性格比较急躁,但她比较偏爱老大, 因此对老大态度温和,而对老二经常打骂,结果,老大以后对待小伙伴 自勺态度也比较和睦,而老二则常常侵犯别人。由此可以看出父母自身 行为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2.攻击性行为是矫宠的结果。 有些家长,尤其是老年人,面对唯一的后代,非常溺爱,有时孩子哭 闹时,父母或爷爷奶奶会说:“别哭了,打爸爸(或打别人)!”有时孩子 在发泄不满时打家长,家长并未严加制止。这些行为都鼓励、助长了孩 子的打骂行为。孩子的打骂对象最初往往是家长,如果家长默许了,他 们会

9、在外面也为所欲为。 3。攻击性行为是压抑的结果 哭闹曾是孩子表示不舒服的标志,而打架骂人则是孩孑 攻击别人和渲泄不满的手段。曾有人做过一项研究,一组 儿童在幼儿园时期,严格控制他们的冲突产生,经常将快 要打起来的孩子劝解开,让他们打不成。结果,这组儿童 在上小学后,经常打架。另一组儿童则不同,在幼儿园时 ,老师基本上不干涉一般的打架行为,让孩子之问有适度 的冲突。结果,上学后,这组儿童却不怎么打架了。说明 孩子有些情绪需要通过攻击他人来渲泄,如果一味地压抑 它,反而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孩子成长的一定阶段 适度的打闹是一种正常的发泄行为,不一定要压制。 n4、攻击性行为是孩子之间冲突的表现。

10、 n往往关系越近的小伙伴,发生冲突的频率越高,因为关系 越密切,对对方的要求也越多,但孩子并没有足够的理智 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满时,就会用最直接、最单 纯的方式表达出来。 n另外一些原因是有些孩子想用拳头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还 有的孩子是因为在家里有不痛快的事就到学校去发泄;有 些则是因为在外面受到挫折而在家中乱发脾气。 第一,正确的榜样作用 不要随便口吐脏话和动手打人,更不要将自己的气往孩子 身上撒,对待孩子也要尊重、讲民主。有的家长惯用“坏小 子”、“讨厌鬼”等来骂孩子,孩子不仅学会了这些骂人的 话,也会变得相信自己就是这种人,而向不好的方面发展, 破罐子破摔。 如何处置有攻击性行为

11、的孩子? n第二,了解和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n对于长期压抑,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造成心理挫折而发 生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先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并 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 n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习惯; n学会倾听和耐心; n第三,教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n当孩子生气时,不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他 们可能会选择脏话。那么,家长和老师要教孩子 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例如,孩子问:“如果别人 骂我,我该怎么办?”告诉孩子可以说:“你要是再 骂我,我就不和你玩了。”或者说:“你再这样, 我要告诉大人了。”等等,让孩子学会讲理,而不 是骂人。 第四,适当地采取惩罚方法。 一般

12、孩子在发生冲突时,情绪都比较激动,用“隔离”、或“排 除在外”的方法,使孩子的冲动冷静下来,然后再对孩子讲道理,这 时他们才有可能听得进去家长的话。 第五,对孩子的进步表现进行奖励。 有些家长和老师在孩子表现老实时一言不发,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而当孩子打架骂人时才去关注他,这样,有些孩子为了寻求大人的 注意,就故意捣乱。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对孩子的好的表现及时表扬 ,孩子就了解了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大人高兴。老师和家长还可以用图 表、笔记本记录孩子的每天进步,不要对孩子要求十全十美,一次错 都不能犯。只要有进步就应奖励。 总之,家长和老师既要注意自身的模范作用,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 方法,将孩子引导到

13、正常发展的道路上来。 问题四:幼儿退缩性行为 n(一)个案举例 一个5岁幼儿的案例 n(二)退缩性行为儿童的特征: n 1.性格特征:胆小、害怕、羞怯 n 2.适应能力:孤僻不合群,难以适应新环境 n 3.防御模式:对客观现实采取被动或逃避的行 为方式 n(三)问题分析 n 1.教养方式不当,过分严厉或过分溺爱 n 2.缺乏同伴联系 n 3.家庭关系和气氛不正常 n 4.个体素质原因 n(三)问题处理 n 1.改变错误的教养方式 n 对过于严厉的父母来说,要放弃求全责备,不要追 求完美。要懂得你是孩子整个世界的支柱。坚持去做比做 好更重要。 n 对于溺爱和过度保护的类型来说“心肠变硬” 。 n

14、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n 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进行自我肯定训练。(肯 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提要求;学会说“不”;优点轰炸 体验) n 3.社交能力训练 n 训练步骤:教导;反馈;模仿;演练;强化 与应用。 问题五:幼儿心理行为问题 的矫正方法 n一、行为矫正的概念 n 根据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依据,对幼 儿进行反复训练,以达到矫正不良行为、 形成良好行为的方法。 n二、行为矫正的过程 n 1.基线阶段:即了解行为现状。 n 2.矫正阶段:确定终点行为;选择适当策 略;策略实施。 n 3.追踪阶段(维持与强化效果阶段) n三、行为矫正法的原则 n 1. 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 n 2. 遵循

15、道德原则 n 3. 防止滥用和误用 n四、具体方法示例 n (一) 正强化法 n(二)惩罚法 n(三)消退法 n(四)模仿法 n(五)代币制 n(六)系统脱敏法 (一)正强化法 n1.定义:其实就是奖励法。 n2.正强化物的分类: (1)消费性强化物:指糖果、饼干等; (2)活动性强化物:指看电视、玩玩具、听故事、做 游戏等; (3)拥有性强化物:如衣服、玩具、图书、手机等; (4)社会性强化物:指表扬、点头、微笑、拥抱、抚 摸等。 (一)正强化法 3.实施要求: (1)及时强化,不要拖延; (2)给予奖励时,把良好行为描述一遍; (3)防止过度; (4)防止误用。强化了孩子不正常的行为。 (

16、二)惩罚法 1.惩罚的类型 (1)体罚 (2)批评 (3)隔离 2.惩罚的副作用 (1)不良的情形反应 (2)产生逃避反应 (3)产生模仿行为 (4)不能树立良好行为 (二)惩罚法 3.惩罚的实施要求 (1)惩罚及时 (2)惩罚适度 (3)惩罚适量 (4)罚之有理 (5)惩罚者的态度要一致 (6)惩罚要和良好行为的强化相结合 (三)消退法 1.含义:对不良行为不予理会,不予注意,使之在 “自讨没趣”的情况下不再出现。特点:简单易行 。 2.实施要求 (1)消退法应和正强化相结合 (2)不受旁人干扰 (3)坚持并巩固后效 (4)防止消退幼儿的良好行为 (5)防止用于不具有消退性质的行为 3.具体案例:美国心理医生威廉 (四)模仿法 1.含义:是通过观察学习来增加、获得良好行为,减少不 良行为的方法。理论基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适用 于恐惧、孤独、退缩行为。 2.模仿法的类型 (1)电影、电视或录像模仿法 (2)现场模仿法 (3)参与模仿法 3.具体案例:美国心理医生威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