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一种无法预支的美丽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3178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待,一种无法预支的美丽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等待,一种无法预支的美丽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等待,一种无法预支的美丽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等待,一种无法预支的美丽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等待,一种无法预支的美丽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等待,一种无法预支的美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待,一种无法预支的美丽(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等待 ,一种无法预支的美丽随文练笔,顾名思义, 就是以课文为载体,根据文中某一亮点, 随机进行写作练习,目的是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文章章法结构,训练遣词造句能力,增加练笔数量, 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由于诸多的原因, 学生练笔常出现肤浅与单薄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内容较为浅显, 见解肤浅; 文笔稚嫩 ,词汇贫乏,缺乏优美的语言 ,布局欠合理。 那么用什么方法使随文练笔得到改观,让它合乎原文变得优美深邃呢?通过实践, 我觉得采用“等待”两字 ,让练笔出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新局面。因为等待,让学生有了深入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 有了尽情阐述想法的机会, 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从而提高

2、与彰显自己的写作水平。 1 抓时机, 激发吐的欲望 ,诱发写的冲动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练笔首先让学生有写的欲望与冲动,这是决定着练笔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文章结构、布局谋篇,善于留意文章精彩部分,寻找写的突破口,适时营造写的契机,让学生有材可写, 有话可说,让随文练笔体现写的价值。 1.1 令人回味处。有些文章为了表达需要,常在某些情节处戛然而止留下一个空白,以起到意犹未尽、令人回味的作用。针对这样的特点,我常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事物变化过程等进行合乎情理2的补充,把它潜藏的内容扩充出来, 让文章较前逐渐变得更加立体与丰满。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课中有这么一

3、处描写: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就这段话,就这个省略号,包含着许多内容许多情感。在深切了解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历史背景、了解彭德怀后,我适时让学生补写,让学生走进彭总内心,从他的一言一行中揣摩他的无奈、不舍、悲痛,让学生更加了解彭总伟大的一面。 1.2 给人启迪处。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还需要借助文本让学生逐步明白事理、陶冶思想、确立人格。 “最好的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别人的时候发现自己。因此,读出人家的味道, 更要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 ”教学中,借练笔挖掘文章含义深刻的地方,两只眼看课文,从主人公的精神中,从故事包含的意

4、蕴里,读懂语言文字背后潜藏的意思,思索人生哲理,感悟生命价值,明白处世道理, 从而铺垫人生,积淀阅历。 如学了最大的麦穗 、 爷爷的芦笛 、 山谷中的谜底等课文, 就可根据文章中心段落, 结合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它可以开启学生心智,洞察生活 ,诠释真理 ,启迪人生,明白真谛。虽然学生话语可能稚嫩, 但字字珠玑, 是他们思考后心的感言 ,如纯净的心灵鸡汤滋养了他们心田。 1.3 评价人物处。一本课本就是一个社会,它让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忠勇之士、奸诈之徒, 善良之人、凶残之辈因此在随文练3笔时可让学生来评价人物,因为学生对人物的评剖过程也是反省自躬的过程。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5、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学生虽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评述人物,但他们也在对自己进行全面剖析,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进行比照,“以人为镜”, 从人物身上感受为人处世等方法,让自己走向成熟。 如学了草船借箭,可评评曹操、诸葛亮;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 可分析分析林冲与洪教头等。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抓住人物特点, 洞察人物内心,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在冷眼看人物中全面、正确看待人物,剖析、评价人物, 从他们个性特点上观照自己的影子,以达到反省自躬之目的。 1.4 感悟佳景处。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局限于人物与事情,还有许多描

6、写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的佳作。面对这样的美文,面对这样的美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借助生活 ,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 ,用练笔还原表象, 用自己的生活积累补充文本画面,使“案头之山水”活起来,美起来,成为“地上之文章” 。 如古诗游园不值,作者以凝练优美的笔触,用寥寥 28 个字描绘了美妙的春景。为了把这幅美景再现,让学生把诗文解压,还原,让语言文字膨胀起来,丰富起来, 感受美景。 1.5 放飞想象处。学生是最富想象力的一群,天马行空、异想天开是他们的专利。他们常常在现实和想象世界之间自由驰骋,甚至4有时模糊了幻想和现实的界限。这些想入非非的幻想、标新立异的见解, 是智慧的花蕾, 创新的萌芽。因此

7、,让学生自由地在精神家园中徜徉, 他们创造的灵感就会在笔端淙淙奔腾,斑斓的神奇之梦就会在纸上尽情挥洒。 在教学中, 我利用文本让学生投身虚拟世界,想象神奇时空,进行想象训练。如学了神奇的克隆写写假如我能克隆,学了火星 地球的孪生兄弟,写写漫游火星通过放飞学生的想象,反映出他们真挚的童心, 展现他们非凡的想象力。 1.6 知识创生处。 “不以写作知识为纲,但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并化为写作技巧是必要的”,“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由此可见,我们不难看出练笔还应延续与创生知识。 现行的语文教材,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 起承转合,匠心独到, 具有

8、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在随文练笔时,可挖掘教材中某些知识点,精选学生练笔中感到困惑或是课文中着重体现的,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反复吟诵,熟记于心, 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练笔, 以“润物细无声”地把知识传授学生。如小镇的早晨特别凸显“总分”写法,因此在随文练笔校园一瞥时,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感触,仿照文章“先总后分”这一写作形式具体描绘校园不同的景象。学生在践行中学以致用,实践创造,吸收文本精华。 52 给时间, 培植写的信心 ,培养写的能力 2.1 课前感知。 “言为心声”,要写好练笔,课前预习至关重要,它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的第一重对话。在预习时,学生与文本倾心交谈,表达真实思想,真实感情, 展示阅读原

9、生态。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全文主要内容,结合句子片段斟词酌句, 走向文本质疑问难。虽然感悟只停留在粗浅的阶段,但为语文课上的“熟读” “精讲”作了充分准备。 如果说文章是一条迷人的溪涧,那么课前阅读是让学生自己下水享受溪水的过程。在初读过程中,语言文字世界的博大与深邃、清灵与鲜活,在他们头脑中深深镌刻, 从而唤醒学生潜在的阅读情趣,在情趣的孕育下,转化为内心世界的灵动与真诚,继而在洁白的纸上释放个性的体验与感悟。 2.2 课时碰撞。课前,学生经历了自读、浅悟、质疑的过程,就能较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沉浸文本思考感悟,在探究、研读过程中,来来回回地潜入文本, 与作者的情思贴近,与文

10、中主人公交谈,多元启悟, 感受形象,体察情感,为 “疑”而读,为“疑”而思, 为“ 疑” 而学。师生、同学间思维的碰撞,产生多元的感悟,智慧的火花如百花盛开,学生在思考、倾听、交流中全方位地接收着精辟的见解,为适时的练笔储备着资源。 2.3 课后提升。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出于口”,只是把握了语言的表层, 而“出于心”才达到了语言的深层。从6表层到深层的理解,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实现。经历了课前预习与课时碰撞、 “学生、教师、文本”深沉对话后,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感悟比课前深刻,看法比课前深邃, 课后的练笔成了学生心

11、扉敞开后的真情流露, 思维碰撞后的智慧释放。因为阅读是一种由浅入深的理解,在不同阅读阶段有不同的阅读理解,阅读得越深入,理解得越透彻。课后的反思, 是学生站在较为高远的地方重新审视文本,再次与文本倾情对话。这时的对话,由于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随着教师的点拨引导发生了变化,因此批注较前有了质的飞跃, 更理性、深层、有见地。 3 搭平台, 注重评的过程 ,展示写的成果 文章不厌百回改。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学生学会修改习作, 但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身在此山中的学生, 是不能真切地看到自己练笔的庐山真面目,因此依靠个人力量很难将习作修改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只有在自改的基础上,结合众人智慧

12、才能把练笔改得更臻于完美。因此,教师要多方搭台, 给学生评议练笔的机会,鼓起学生勇气展示写作成果,在交流、切磋中充实自己的内存,优化自己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3.1 组际交流, 各抒己见。小组建立要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特别要有利于成员之间帮助、监督、竞争、合作。教师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若干小组, 做到 “差异组合、男女搭配、自由组合” 。小组长主持小组活7动, 组员当评委, 组织大家轮流阅读练笔 ,要求每个成员按每次练笔不同的侧重点评价练笔,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增强群体意识,团结互助,正当竞争,从练笔的内容、结构、文采等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修改意见,

13、 进行交流、争辩, 提高习作质量 ,共同创作出满意的作品。 3.2 相互切磋,取长补短。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在各组同学完成练笔交流、评价的基础上,我又鼓励他们寻找各自切磋的对象,如写作水平比自己高妙的,或旗鼓相当的同学交换习作,进行互相评议。学生在评议过程中,每一句话都要认真阅读反复推敲,抓要点,实实在在地评价同学的练笔,做到褒贬有加, 遇到疑难之处征询老师、同学的意见。在切磋中,要欣赏、学习别人的优点,汲取他人的长处,及时内化为自己的收获运用于练笔中,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感,也使学生在与同学交往、学习中逐渐形成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向他人学习的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

14、关系,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学习中展开健康的竞争。 3.3 当众宣读,全班品评。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 ,听起来顺耳。 ”在自我修改、组际交流、同伴切磋后,学生的练笔不管结构还是内容,抑或语句还是文采,较前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时老师可挑选学生当众宣读,在选择时兼顾好、中、差,选择代表性的练笔, 尽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品评中有不同的收获。其他同学有的放矢地听、评,做到评之有理,评之有据,对一些不能达成共识的地方作全班性探讨,在品评中再次让学生吸收与汲取,并感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 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 8常言道:“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学生练笔质量的提高需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尤其对刚步入写作门槛的学生。学生在多层次的一帮一扶中渐渐进入写作佳境,“我手写我口,我笔抒我心”,流露真情,释放心灵。 教育是心灵的旅程,阅读是孩子精神成长的通道,而随文练笔是把学生内心的思维轨迹、情感变化外化为语言文字呈现于眼前,它是记载着学生成长历程的履历。等待中的随文练笔,虽花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却很大幅度提高了随文练笔的质量,更好地让学生把自己的这份成长履历填写得书香满纸,斐然成章, 收获一种别样的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