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2849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我们知道,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这样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一、用电教媒体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又如春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勃发

2、的春草,竞放的春花,和煦的春风,绵绵的春雨,赶春的人群 优美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对春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春的美丽和活力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此外,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二、用电教媒体巧设突破口 2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

3、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巧设突破口。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中, “海市蜃楼”这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海市蜃楼”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利用学生所学的光学知识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 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海市蜃楼”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又如巍巍中山陵一文中,许多学生都未去过中山陵,对中山陵巍巍的

4、特征比较抽象,这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利用电教媒体将中山陵的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依次展现出来,并紧扣中山陵巍巍的特征,从整体上再现其特征。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的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三、用电教媒体为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3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

5、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有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会诗的美感,并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天净沙秋思时,针对第一、二、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我利用电教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上一段节奏低沉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画面,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有的学生这样描绘的:在荒凉的古道上,一棵缠绕着枯藤的古老的大树上,正栖息着晚

6、归的乌鸦,一位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朝着不远处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走去。教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位游子的心情。学生有的说:夕阳西下,连乌鸦都知道回家,而我何时才能到家呀!有的说:小桥流水,炊烟人家,多么和谐甜美的画面呀,我的家人此时也一定煮着饭等我呢,唉,我却不知何时才能到家。还有的说:我长期奔波在外,已经够想家的了,这乌鸦和人家不让我更伤心吗?。这样,通过想象,诗情画意了然于胸。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4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