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课改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1857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渗透课改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渗透课改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渗透课改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渗透课改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渗透课改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渗透课改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渗透课改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渗透课改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摘要】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实施新课标,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是广大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自主体验探究创设情境尊重个性多元评价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或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要善于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各种途径,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

2、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倡导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内容这些全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创新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怎样教,怎样教得更好”已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也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成败。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2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

3、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参与合作、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应怎样贯穿

4、新课标的精神?下面,本人谈谈自己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走出课堂,自主体验,主动探究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标准对美术性质定位在“人文性质” , “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标准之中。重视探究学习方法打破了过去“一言堂”的教育模式,由教师的舞台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平台,建立一种“双主体”的对话,减少灌输,强调探索,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教学方法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纽带。要研究方法,教师必须要3有创造性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取得预定的效果。因此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外,还要不断改进

5、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注重把握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与学观念,自觉运用新课标、新思路、新教法于课堂。在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新教材提供了许多走出教室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有趣的拓印这一课,教材使用的图片便有学生在室外拓印树干纹理的情景,大多教师都会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寻找可以拓印的材料。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首先在实物投影仪上示范,让学生比较一张光滑的纸片和一片叶脉明显的树叶拓印出来的效果,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得出结论后我便予以肯定,并带他们来到校园里,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结论寻找可以拓印的对象,进行实地拓印。结果出乎意料,孩子们不仅找到了各种树叶,还在下水

6、道盖、汽车轮胎、车牌号码甚至自己的鞋底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拓印。我感到十分惊讶,孩子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这堂课如果在课内只是老师讲解,可能我手中拿到的,是单一的树叶拓印,或者更丰富一点便是与书上相仿的钥匙的、钱币的拓印,孩子或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周围还有这么多可以利用的材料,可以通过自己的寻找、判断、实践来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又如泥巴真听话一课,通过让学生徒手玩一玩,自己总结出泥塑的最基本方法:捏、搓、压、杵、揉。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拓展想象 “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就是强调学习者的学4习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运用情感来促进学习。 传统的美术教育中造成学

7、生觉得上美术课单调、枯燥、乏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术教师把美术知识和技能凝固成一件无生命的物体,采用传递的方法让学生强行接受。这样做,忽视了美术具有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功能,割裂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漠视了学生对实际情况的需要,特别是对情感体验方面的需求。其实,美术的情感发源于生活,注重引导他们去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的美丑现象,就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而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从而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在美术课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情境,再现生活,这种教学与现实的问题相类似,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隐含在情景之中。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原

8、型,用情去感受,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媒体可以虚拟显示,达到完成真实性任务的目的。例如我在上谁画的鱼最大一课时,先用谜语“鳞片花衣身上穿,吐个泡泡水中玩。没脚能行千里路,江河湖海是乐园。 ”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便播放多媒体大海中各种各样的鱼,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观看完影片后,我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并随着音乐在人海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起来。创设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自己是鱼类。通过学生想象,构建学生画鱼的各种形状,为创作“谁画的鱼最大”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 让我的飞机上蓝天一课,前半节孩子们在教室里制作,后半节他们在操场上放飞自己的飞机,比较自己和同学的飞机

9、5谁的飞得高,谁的飞起来最漂亮,看着他们欢笑着、奔跑着,你能说他们没有在自己亲手制作的飞机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吗?三注重创新,尊重差异,发展个性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研究学生,要善于抓住教学的起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技能、经验、体验、认识水平、态度,承认差异,关注个体,实施分层教学,做到整体与个体并重。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和发展自己,把期望和要求变成有形的事实。教师既可以在课内运用“低起点、小台阶、多活动”的方法,通过增加学生动手绘制、动口回答问题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可以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层次的适合“学困生”特点的活动,为他们发

10、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取得成功提供机会。例如, 看谁涂得更好看一课中,就体现了新教材比旧教材更具力度去表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教材要求一个 6 岁的小孩对线条的认识只是拿着笔随心所欲“乱画、乱涂” ,画出他们想象的东西。这种方式是儿童空间的、动作的体验与平面的、模拟的描绘紧密的结合,巧妙的转换,使儿童直观地感受到线和形的关系,从而轻松地掌握知识,发展创新技能。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个性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并鼓励他们个性化地去理解、表达。 四多元评价,注重过程,鼓励成功 6儿童绘画不应只看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评价教学效果

11、,重要的也在于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儿童绘画过程本质是让生命生长性展开的过程,所以任何儿童画的模式都有害于儿童在绘画中的探索,以及探索中流露出来的宝贵的偶然性。所以即兴性、游戏性、探索性是儿童绘画过程中具有本质的、唯一正确的、最为有益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美术作业评价中,仅以“像”与“不像” 、 “美”与“不美”评价学生的作业,是机械的、单一的评价,直接挫伤了学生的主观情感和审美发展。例如我在教授看谁涂得更好看这一课时,采用了多种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法。自评:我请多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作品的创意;互评:针对某个学生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师评:针对不同作品,从画

12、面效果、造型能力、表现技巧、独创性、趣味性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体会美术活动所带来的“快感” 。又如, 撕撕剪剪画画贴贴一课作品评价中,我采用了采访式评价,虽然只采访了几名学生,但他们基本上能代表大部分学生的观点,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最让我入迷的是,这种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接触,让我远离了课堂上的游离、孤独状态,师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共同体中一起成长,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 1陈卫和著. 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2538 72 英摩伊. 凯特莉著 .少儿绘画辅导探索(刘迎朗、刘勉怡译编)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8:77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