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物类散文阅读鉴赏课心得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2429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状物类散文阅读鉴赏课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状物类散文阅读鉴赏课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状物类散文阅读鉴赏课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状物类散文阅读鉴赏课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状物类散文阅读鉴赏课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状物类散文阅读鉴赏课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状物类散文阅读鉴赏课心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状物类散文阅读鉴赏课心得摘要:散文教学在高考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文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试着通过状物类散文的鉴赏教学探讨状物类散文的阅读赏析。 关键词:状物类散文;阅读;赏析 阅读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思考,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改造文本,最终达到对阅读文本理解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简单说来就是读懂文本,会写赏析文字(读和写) 。 高中语文课本,其中涉及到很多

2、散文教学,其中写景状物类的散文数量尤其多。苏教版教材要求学生学习现代散文选读一书。在散文教学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觉到,要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鉴赏能力,就必须循序渐进。 一、散文阅读技巧 (一)读文本 笔者强调散文阅读指导第一步:“读懂文本” ,那么如何读懂? 首先,整体感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大致清楚第段的2重点,可画关键词或句子;其次,再文本研读,能有针对性地筛选信息,再归纳,再仔细品味作者表达情或理的句子,最终达到一个目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 在进行散文阅读时,笔者主张学生先问自己几个什么? 1.每节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写了什么内容?( 把握主要内容) 2.为什么要写作本文?(

3、把握中心主旨) 3.作者怎样来写作本文的?(理清文章结构) 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粗读、跳读、精读的基础上,弄明白这三个为什么。 让每个同学参与进来,首先理清每段主要内容,在弄清每段内容后,概括出全文的 主要内容。其次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中心主旨。再次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行文的思路。 (二)明重点 一篇散文,需要重点欣赏的是什么? 1.看立意如何? 好的散文一定是立意新奇、思想独到、个性突出,有着深刻生命体验的。即有没有真知灼见,独到的思想内容,奇特的人生感受,深沉的生命追问,自然个性的张扬。 2.看散文的构思技巧如何? 简单说来就是要求构思新奇巧妙。一篇散文,如果你选的是普通的题材,别人

4、都写过,比如生命啊、幸福啊、人生价值啊、理3想啊等等。如果你在结构上没有新意,很可能就会落入旧巢。欣赏者就可以从这里发现问题,越是老题目,越要看有无结构上的新奇巧妙。 3.看意境的创造 因为散文是造境的艺术,它不同于小说,不在于看文章有没有故事,人物刻画的怎么样?散文主要看意境,一篇散文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给人美的享受,就是好的散文。 4.看语言特色 不同的作家,语言风格往往不同。成功的散文往往是语言上有特色的,往往有一种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 优秀的散文语言往往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如冰心的清丽,

5、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致瑞丽,周涛的气势磅礴语言风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美学追求、艺术个性不同造成的。 (三)找规律 状物类散文规律:写景(物) 抒情写人(主旨)。 归纳散文写作思路:写景(物) ,是为了写人,是为了抒发情感(物与人的相似处) 。 状物类散文的写作上,作者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4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高考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 (四)赏析

6、散文 读懂的基础上,养成写鉴赏文章的习惯。 一篇散文,在学生读懂了以后,教师还要追加一个任务:让学生学写散文赏析。那么如何来写散文赏析? 1.抓住一个角度来进行赏析 看到一篇散文,读懂读透以后,如何来赏析他呢?欣赏有许多方面。那么你是欣赏他的立意,还是欣赏它的结构?是欣赏它的语言,还是欣赏它的气质?是了解它的创作技巧,还是了解它的写作背景?个人认为:与其全面地谈谈不如抓住一个角度来展开。 一篇欣赏散文的短文最好要学会攫取一个方面,或者是立意(主题),或者是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各个层次的安排等),或者就语言谈点观感等等,抓住一个角度面,就可谈深谈透,把握实质。当然鉴赏不是空谈,而应该结合文章的词句

7、,有的放矢。 2.你抓的角度最好是你读散文之后印象最深的那一个点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名篇佳作,而金志华在写赏析时仅仅抓住散文在结构与语言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加以分析评论,因此就被编进了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文章开头,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朱自清写这篇散文的历史背景,是 1927 年作者极其苦闷时,寻求超5脱和自由的心境下出去走走,在月光下看到荷塘而缘情写景的。评论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结构上的安排,中间三段怎么样写荷塘月色之美,然后介绍内外结构的均衡安排,形成一个圆型结构。然后又介绍这篇散文在语言上的特色,是“新而不失自然” ,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更有精心练句用词。 二、

8、案例分析 笔者的本节课内容:鉴赏两篇写景状物类散文(马站着睡觉作者李国文、 亲爱的麦子作者周涛),并学会从一个角度去写鉴赏文字。(前一篇散文是已经学过的,目的是归纳出方法,指导下一篇散文阅读和鉴赏)以下是笔者教学安排上的一些考虑与具体做法: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让学生写一篇鉴赏文字(赏析马站着睡觉 )因为这是已经做过的试卷上的一篇现代文阅读篇目,所以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对文章也有把握)。 在课上,笔者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学生的鉴赏文字,先展示有缺点的一段文字(该同学的文字不是在鉴赏文章,而是列出了文章的大纲而已),有针对性地指出:鉴赏散文第一步:读懂文章(问自己三个什么,即: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

9、写?)第二步:学会写鉴赏文字。 再次,展示写的较好的同学的文字,请该同学告诉我们她是怎样来写鉴赏文字的。 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利用一篇学生比较熟悉的,已经做过题目的一篇状物类散文,目的是:(1)引导学生尽可能好的把握一篇写6景状物类散文:主要内容、文章结构、中心主旨。(2)引导学生明确写景状物类散文的写作思路:状物人抒情。(3) 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学写散文赏析。 以上是笔者这堂课的第一个部分,用学习过的文章教授学生鉴赏散文的方法,接下来在这样的方法指导下,实践学习另外一篇状物类散文。(麦子) 对麦子一文进行解读,弄懂三个问题,从而达到梳理文章的目的。 (1)文章写麦子,写了麦子的什么特点? (本

10、色美、深刻美、和谐美) (2)文章题目是亲爱的麦子 ,只是写麦子吗? (作者歌颂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麦子,朴素、不事喧哗、平凡,更称颂了像麦子一样平凡的人:尽管渺小,平凡却努力生活着的人类。) (3)如何理解标题“亲爱的麦子”? (结合全文,探究“亲爱的麦子”这个题目的多重含义)(对朴素本色、忧伤深刻的麦子的称颂;对像麦子一样平凡生活着的人的称颂;对麦子代表着的和人类共同生活的自然的称颂) 写一段鉴赏文字,就内容、结构、主旨其中一点来赏析亲爱的麦子 。 示范:全文着眼于一粒小小的麦子,歌颂了麦子本色之美、深刻美、和谐美。进而联想到麦子于人是生存之根本,小小的麦子制约着伟大的物种(人类) 。 7写麦

11、子不仅仅是就麦子而麦子,文章就麦子联想到了人,人类也就像着麦子一样,是自然界中渺小平凡的一员,一个个普通的人在生活的磨盘中不断被“磨损”但始终不改本色,他们平凡但不平庸,以自己平凡而坚韧的力量推动着世界向前行。 文章赞美了朴素本色的麦子,赞美了像麦子一样平凡生活着的人,更是对麦子代表着的整个自然的称颂。主旨一次次被升华,以至于在结尾,作者情不自禁地呼告着“亲爱的麦子” ,犹如在呼唤着“我亲爱的兄弟” 。 反思这节课,笔者认为有几点可说: 1.教学思路基本清晰,在已学过的文章上回过头来品读,让学生归纳方法,再指导这一类型的散文阅读。 2.在学习鉴赏散文过程中,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作用。

12、3.归纳散文写作思路:写景(物),是为了写人,是为了抒发情感(物与人的相似处) 。 4.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散文能力。从一个角度对散文进行深入的赏析,并写赏析文字。 5.笔者在考虑是否能把课文阅读与作文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可以更好地指导写作。 6.对散文阅读鉴赏教学还要继续深入地穿插在整个作文教学安排中。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教学是一种艺术。教育心理学家8盖奇说:“艺术活动具有固有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和适合进行科学的分析。 ” 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散文阅读教学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培养学生阅读的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写作阅读鉴赏文字的习惯。 反思课堂教学,学生是积极参与其中的,并且也得到了鉴赏散文的技巧和方法,笔者在想,是否也能讲课文,特别是状物类散文阅读教学与作文写作教学放在一起。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纪人.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2陈心吾.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