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研究总报告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196128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282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研究总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82页
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研究总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82页
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研究总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82页
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研究总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82页
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研究总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研究总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研究总报告(2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名称: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研究课题批准号: DAA030071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3.2万元学科分类: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课题鉴定时间: 2010年1月课题负责人:张诗亚 西南大学主要成员:孟小军、么加利、张学敏、吴晓蓉、倪胜利、巴登尼玛、罗江华、张新立、罗章、卢德生、龙藜、陈继扬、赵兴民西南自然/人文生态系统观下特色教育发展研究研究报告摘要:置身于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中的西南教育割裂了与当地自然与人文生态的联系,致使整体教育结构紊乱及各类型基础教育功能发挥失调,此问题极大地抵消了西南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资源

2、决定其发展应定位于以维护自然生态,研究、发掘和保护西南民族文化为基点,有赖于西南特色教育为之推动。教育生发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自然与人文生态,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多类型决定了西南地区教育内涵的丰富性及教育的多类型。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绿色教育”;从与人文生态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民族教育;从与科技应用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网络教育。立足于区域内各民族历史及现实生活,需要构建与西南自然与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的基础教育,这种教育即共生教育。与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的西南特色教育发展措施包括:调整国家在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政策导向;树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教育发展观念;发展多

3、类型基础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发展网络教育;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等等。西南地区自然与人文生态丰富而特殊,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西南教育的特色发展调查面广、涉猎学科多、关涉问题复杂,本课题的考察与探讨尚属初步。目 录第一章 导 论4一、研究设计4(一)研究方法4(二)技术路线4(三)考察范围5二、研究成果6(一)著作类及简介6(二)博士论文类及简介9(三)发表的学术论文14三、研究结论14第二章 西南特殊的自然/人文生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16一、西南的自然、人文生态概况16(一)四川16(二)云南18(三)重庆19(四)贵州20(五)西藏21(六)广西22二、西南自然生态对教育的影响23三、西南人文生态

4、对教育的影响25第三章 西南基础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30一、西南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30二、西南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37(一)各类型基础教育的相互冲突37(二)教育地位的失序38(三)教育功能的散乱39第四章 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价值取向定位43一、西南基础教育有多种教育形式,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43二、教育是人参与天地间的共生活动49(一)天地系统与教育之道49(二)教育的终极关怀在于人在不断变化的时空秩序中的适应性发展51三、西南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与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的共生教育55(一)多元共生:西南地区教育实践生发的基础55(二)倡导共生教育58四、西南教育的特色探讨60(一)从

5、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绿色教育60(二)从与人文生态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民族教育61(三)从与科技应用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网络教育61第五章 西南自然/人文生态系统观下特色教育发展策略62一、树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教育发展观念62二、发展多类型教育65(一)加强区域内各类型基础教育的互补66(二)进一步丰富基础教育的类型67(三)重视发展职业教育69三、改革学校课程设置71(一)改革以主流文化为立场的学科课程72(二)重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设73四、发展网络教育74(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资源数字化价值取向75(二)大力加强网络设施建设77(三)丰富网络教育资源

6、77(四)培训网络教育师资78五、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78(一)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原则79(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模式80(三)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具体措施81第六章 结论84主要参考文献:86附录1:断裂与链接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研究88附录2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109附录3:“虎雏鹰崽”之教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儿童民间游戏研究136附录4:放歌山之阿重庆酉阳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研究155附录5:交融中的促新唐克藏族小学教育功能研究182附录6: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教育功能研究211附录7 养成与反哺一一从丙中洛民族文化生境看德育的多途径实现238附录8 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

7、究259附录9 文化视野中的藏区小学与社区关系研究269第一章 导 论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DAA030071)之结题报告。该课题研究时间为2003年10月至2009年6月。课题主持人:张诗亚;主要成员:孟小军、幺加利、张学敏、吴晓蓉、倪胜利、罗江华、张新立、罗章、卢德生、龙藜、陈继扬、赵兴民等。一、研究设计本课题所研究问题的复杂性与涉及地域的广袤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课题研究设计如下:(一)研究方法1文献法问题的综合性要求必须研究人类进化发展模式理论、现代化理论、人和谐发展的哲

8、学思考、民族学、文化学、社区发展理论等。同时,要对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和人文/自然的诸多研究进行梳理与消化。文献查阅是本研究的基本方法。2田野考察法西南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极为丰富。各民族在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及传承文化资源过程中,创造出多样而丰富的教育形式。时至今日,很多类型的教育仍具有勃勃生机。这决定了本研究必须从“活”的教育事实进行考察与访谈,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本研究借助于大规模的田野考察,以掌握区域内各类型基础教育的现实运作及其与自然/人文生态的互动关系。3比较分析法借助国外学者关于教育、生态、自然/人文生态、文化类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比较与中西比较,把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自

9、然/人文生态中的教育放在国内乃至国际大背景下,使之成为维系与促进个体生存,完成个人文化化、社会化,最后实现个人及各民族和谐发展的支持力量。(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是:第一步:全面收集、整理与分析相关文献,确定本研究的立足点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中的教育状况。第二步:依据理论研究所确定的分类标准,对西南自然/人文生态及教育类型进行深入调查,揭示其现实运作状况。第三步:对西南自然/人文生态互动中的教育系统进行结构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步:在分析其存在原因的基础上,利用复杂理论及自组织理论,对西南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行哲学思考。第五步:对与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的特色教育发

10、展提出策略性建议。(三)考察范围自课题立项至今,课题组对西南地区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及教育的田野考察范围覆盖整个西南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在考察中,课题组成员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所设立的13个田野考察工作站为核心,逐步向四周辐射。这些考察工作站地理位置、特点及价值评估如下表所示:表1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田野考察工作站简介序号站点名行政区划位置特点及价值评估1唐克乡四川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东段,生计方式为高原耕牧型,居民以藏族为主,藏族文化底蕴丰厚,藏传佛教影响大。2左所四川盐源县位于横断山脉北段,生计方式为山地耕牧型,居民有摩梭人(纳

11、西族支系)、彝族等多民族。不同文化交融的特征突出,藏传佛教、原始宗教并存,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完好。其摩梭人的婚姻及社会组织形式比较独特。3美姑四川凉山州位于横断山区、大凉山腹地。传统的山地耕牧型文化特征突出,居民以彝族为主,毕摩文化发达,研究彝族传统文化具有典型性。4丙中洛云南贡山县位于滇西横断山高山峡谷区、怒江大峡谷地带,生计类型呈立体状分布,依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具有生计类型的多样性特征。境内居民有怒族、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等不同民族。在文化形态上,滇、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近代以来外来宗教文化对于该区域不少民族影响也比较大,具有文化的多态性特点。5勐腊云南西双版纳位于澜沧江流域,属于低海拔

12、、低纬度的低热河谷地区,热带雨林植被完好,传统的生计方式以水田农业为主,居民以傣族为主,由于地处边境,故又属于跨境民族。6酉阳重庆市位于五陵山区,生计类型以丘陵农作为主要特征,居民以土家族、苗族为主,该点位于渝、湘、黔、鄂结合部,历史上不同族群的文化接触频繁。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变迁有很高价值。7往洞乡贵州从江县位于黔东南都柳江流域,生计类型以稻作农耕为主。居民以侗族为主,是中国侗族文化的核心区。对于研究侗族传统的制度文化有十分的价值。8占里村贵州从江县位于黔东南都柳江流域,生计类型为稻作农耕为主。居民以侗族为主,侗族传统文化保持完好,特别是其生育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9方召贵州台江县位于黔东南清

13、水江流域,是中国苗族传统聚居区的腹地,生计类型以山地农耕为主要特点,苗族的传统文化保持得十分完好。10东兴广西传统经济以渔业为主,居民以京族为主。11后溪村重庆酉阳丘陵稻作农耕文化,居民以土家族为主,土家文化底蕴深厚(土家山歌、部分地方尚保留土家语)12民族村重庆秀山丘陵稻作农耕文化,居民以苗族为主(苗族东部或湘西方言),语言保持完好,文化的交融性强。13喜州云南大理高原坝区、稻作农耕,白族为主,宗教文化特征鲜明。此外,考察地域范围还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进一步扩大,如四川的甘孜、凉山等民族自治州,广西的三江、龙胜、融水等民族自治县,贵州威宁县石门乡,云南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民族自治州。整个田野考

14、察注重点、面结合,同时注重跟踪考察。本研究在对相关地区(尤其是民族自治州或自治县)进行自然/人文生态中的教育考察过程中,在注意宏观及面上材料的收集与把握的同时,深入到学校、课堂、村寨进行蹲点调研、深入挖掘。此外,整个田野考察工作还根据问题研究的深入及其他现实需要循环进行,对同一地域、同一民族自然/人文生态互动中的教育现状调研在一个周期过后,适时启动下一周期。应当说,通过大规模、持续性的实地考察,本课题对西南地区自然/人文生态中的教育现状、教育运行等做出了较为全面与准确的把握。这为后面的问题分析及提出相关策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二、研究成果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课题组对西南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进行了考察,对置身于其间的多种教育形式(包括学校教育)进行了探讨。课题最终形成了著作、博士论文及期刊论文三类研究成果,简介如下:(一)著作类及简介1.孟小军:断裂与链接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西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投入与产出失衡,学校教育与民族地区发展脱节,与人的发展分离,与日常生活世界发生断裂等,这些都不得不促使我们对基础教育进行反思。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基础教育概念的理解过窄,进而在政策上强制推行单一类型的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