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chap7剖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8880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5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chap7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金融学chap7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金融学chap7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金融学chap7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金融学chap7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学chap7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chap7剖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第七章 货币供给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 币层次的划分,货币供给的基本原 理,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了 解货币供给理论及货币供给的外生 性和内生性问题。 2 本章知识点设置 7货币供给 7.1货币供给的定义及其演变理解 7.2货币创造掌握 7.3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了解 3 7.1 货币供给的定义及其演变 4 一、货币供给(money supply)的定义 n货币供给主体:中央银行、商业银行 n货币供给系统: 两级供给: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供给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创造向社会供给流通货。 n动态的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 货币的经济

2、行为。 n静态的货币供给:即货币供给量,通常是指一定时点 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的总额,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静态的货币供给又有名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供给 之分。 n名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影响因素 的货币存量; n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剔除了物价影响因素之后的一定 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5 二、货币供给的演变与货币分层 n货币定义与货币供给:货币的定义是货币供 给理论的基础,发挥着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 与货币的边界日益模糊,不同的货币定义将 产生不同的货币供给理论。 n随着货币外延的演变,货币供给机制和货币 供给的统计范围也在演变 6 (一)金属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 n货币应具有的特征:普

3、遍接受性、价值稳定、可分割、 易携带性。 n金属货币的流通成本:金属货币的开采、铸造、运送需 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一种由社会负担的纯流 通费用。 n金属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的含义:动态的货币供给是指 金属货币的发行,即金属货币的铸造;静态的货币供给 是指金属货币的存量的总额。 n金属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的特点:面对经济的迅速发展 ,货币金属的供给越来越不能满足货币需求。进口曾是 解决流通中货币供给不足的途径,但如果长期单方面进 口货币金属,则一国经济难以承受。因此,信用货币供 给取代金属货币供给是历史的必然。 7 (二)现代信用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 n货币的存在形式:银行券、硬币、活期存款以

4、及具 有活期存款功能的创新金融资产。 n媒介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主要以银行活期存款 的形式存在。 n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主要以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的形式存在。 n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中的货币需求来发行信用货 币。 8 三、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n货币层次划分的原则:以流动性的大小为依据。具体地 说,是以某种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或活期存款的能力作 为标准。其转换为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成本越低、时间越 短,则流动性越强,货币层次也就越高;反之,则货币 层次越低。 n货币供给口径:综合各国的情况,货币供给的分层划分 大致如下: nM1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n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

5、存款和定期存款) n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票据等) n各国具体的货币层次以及各层次的组成内容,往往因一 国经济、金融发达的程度不同而稍有区别。 9 我国的货币层次 nM0流通中现金 n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 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n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 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n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 存单等 n其中:M1为狭义货币供给量,M2为广义货币供给 量,M2减M1为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 创新而设置的。 10 7.2 货币创造 11 一、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n存款创造

6、: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笔存款进入商业银行后 ,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放会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额成倍的 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存款创造。 n存款货币创造的主体:商业银行 n存款创造视角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 n原始存款:是指以现金的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或 能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的存款(如中央银行的发放 的贷款和居民的储蓄等) n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放款、贴现、投资等业务 形成的存款,也称衍生存款。 n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派生存款总额 12 存款创造条件: n部分准备金制度: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 要按存款的一定比例保留准备金。(准备金以两种 具体形式存在:商行持

7、有的应付日常业务需要的库 存现金和商行在央行的存款) n准备金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 商业银行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将所吸收存款最低限度 存在中央银行里的准备金;二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尚 未用去的部分。前者属于法定准备金,后者属超额 准备金。 n部分现金提取:这是由于以活期存款为基础进行的 转帐结算是一种趋势,造成现代支付体系下现金交 易的比例越来越小。 13 简单的存款创造过程 n假定:零超额准备金零现金提取10%法 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n假定某客户将1000元现金作为活期存款存入 A银行,从而使A银行的准备金资产和现金 存款负债都增加了1000元,用T型账户表示 为: 14 A银行

8、资 产 负 债 准备金 1000 现金存款 1000 由于A银行在提取100元的法定准备金后还有900元, 假定全部用于贷款,则此时商业银行A的T型账户变为: A银行 资 产 负 债 存款准备金 100 现金存款 1000 贷款 900 当得到这笔贷款的客户甲收到贷款后,将这笔钱存入银行B, 银行B按规定提足10%的法定准备(90元)后又将全部余额 贷给客户乙,则此时B银行的T型账户表示为: B银行 资 产 负 债 存款准备金 90 现金存款 900 贷款 810 道理同上,B银行的贷款810元最终又存入到C银行,则C银行的T形账户为: 15 C银行 资 产 负 债 存款准备金 81 现金存款

9、 810 贷款 729 此时,银行最初的1000元存款已增加为2710元(1000+900+810), 但存款扩张的过程还远未结束,一直继续到整个银行系统没有超额 准备金的存在为止。这一过程如表141所示。 表142 存款创创造过过程 单位:元 商业银 行 存款增加额 派生存款增加额 贷款增加额 准备金增加 A 1000 0 900 100 B 900 900 810 90 C 810 810 729 81 D 729 729 656.1 72.9 E 656.1 656.1 590.49 65.61 整个银行系统的存款增加总额: 16 整个银行系统的派生存款总额为: 100001000900

10、0(元) 整个银行系统的准备金增加总额为:1000(元) 存款创造模型: r表示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D表示存款增加总额 , R表示原始存款,C表示派生存款,则有: 17 n简单存款创造模型的结论:(简单存款乘数) n存款扩张的倍数取决于法定准备金率r,在R一 定的情况下,r越大,则增加的存款总额越小 ;如果r越小,则增加的存款总额越大。 n1/r被称为简单存款乘数,通常用m来表示,它 代表每一元的法定准备金的变动所引起的银行 系统总存款额的变动。 m 1/r 18 对简单存款乘数的修正 (1)超额准备金 n为了应付客户存款的提现和机动放款的需要,商业 银行除了按照要求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外,还

11、会 保留一部分超额准备金。在存款创造过程中,超额 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所起的作用一样,都代表着资 金的漏出。如果各家银行都持有一定的超额准备, 则存款创造的能力下降。如果用e表示超额准备金 与存款总额之比,即超额准备金率,则存款乘数可 修正为: 19 (2)现金漏损 n在存款创造的过程中,难免有部分现金流出银行体 系,保留在人们的手中而不再流回。由于现金外流 ,银行可用于放款部分的资金减少,因而削弱了银 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 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用 k来表示,则存款乘数为 : 20 (3)定期存款准备金 n存款人把一部分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行为会对存款 乘数产生影响。

12、我们用Dt 表示定期存款,rt表示定期存款的 法定准备金率,Dd表示活期存款,t表示定期存款与活期存 款的比例。因为定期存款也要按一定的法定准备率提取准 备金,按rtt提取的这部分准备金尽管仍保留在商业银行手中 ,即仍包括在实有准备金之中,但它不能去支持活期存款 的存款创造。故这部分对存款乘数的影响,可视同为法定 准备金率的进一步提高,考虑该因素,存款乘数进一步修 正为: 21 二、基础货币(base money) n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总和 。基础货币流通中通货商业银行准备金 n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 黄金、外汇流通中的现金 政府债券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 对商业银

13、行贷款、 贴现 财政存款 在途资金外国存款 其他资产其他负责 22 三、货币乘数(monetary multiplier) n货币乘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量M与基础 货币B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代表着每 一元基础货币的变动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量 的变动。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 数决定了货币创造的总量。货币乘数是决定 货币供给总量的又一大决定因素。 23 R C D C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 货币乘数的数学表达:基础货币是由流通中的现金C和银行准 备金R所构成。现金虽然能成为创造存款货币的依据,但其本 身的量受中央银行发行量的制约,不可能有成倍的增加,能引 起倍数增加的只有存款货币D,因

14、此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量 的关系即货币乘数可以直观地用图来表述。 m1=M/B=(D+C)/(R+C) 其中R代表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它包括定期存款准 备金和活期存款准备金 24 货币乘数 n结合存款乘数的推导,可以得出货币供给量 M1、M2的货币乘数m1、m2 分别为: nk为流通中的现金C与活期存款D的比率, n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 n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 nt为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 ne为超额准备金率。 25 货币乘数和存款乘数的关系 n货币乘数和存款乘数非常相似,仅仅在分 子上多了一个k和 k+t,这是因为存款乘数仅 包括活期存款即D,而货币乘数则包括

15、流通 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26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由货币乘数定义式可知: n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d、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 金率rt与货币乘数负相关 n流通中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比率k与货币乘数负相关( 现金漏损率)(C/D) n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t与货币乘数m2正相关 n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e与货币乘数负相关 27 7.3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28 n货币供给的内生性(Endogenous): p是指货币供给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决定货 币供给变动的因素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及微观 主体的经济行为,中央银行难以直接控制 n货币供给的外生性(Exogenous): p是指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并不 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 素所决定的,货币供给的变动由中央银行的货币 政策决定 29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理论依据 n货币供给的外生性观点的代表: p凯恩斯理论盛行后,货币的外生性一直是经济学主流 学派的一个基本命题,并得到了货币学派的推崇,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