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doc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187174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主讲人:曾尚兰教学目的:1,通过对史记这部史学、文学著作的介绍使学员了解走近史记,引起学员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与关注; 2,通过分析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及其内在精神,使学员产生共鸣,并从这些人物身上获得一些人生、为官、做人方面的启示。教学重点:第三、四部分,通过对悲剧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作用。教学难点:1,在对悲剧人物形象分析时,如何使课堂有趣味性、故事性; 2、如何深入浅出地揭示悲剧人物的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使学员易于理解、能学有所得。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设置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导语: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

2、史学、文学著作,二十四史之首。史记记载了许多人物,其中有一类,他们的人生遭受了许多挫折、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他们或人生理想不能实现,或被逼走向生命尽头。这样一类人物,尽管他们命运坎坷,但是他们在困境中迸发出来的顽强抗争的精神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也因此流芳千古。这到底是怎样一群人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人生,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一、史记及其作者介绍(一)司马迁生平事迹1、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 。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2、

3、人生经历:少年受业、壮年游历、晚年获罪司马迁的人生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史记太史公传中记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广泛阅读和遍布南北的游历,既为他写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使他在读书与壮游过程中萌发了写史的念头。父亲的临终嘱托更使得修史成为司马迁的神圣使命。所以,司马迁修史的最初目的与其父亲的宏愿是一样的: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写史的动因,之所以修史

4、,为的是给西汉及前代历史作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是润色鸿业、歌功颂德的自觉行动。但是晚年的李陵之祸改变了他的人生。李陵之祸:公元前 98 年,李广的孙子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宠臣李延年的兄长)攻打匈奴,被贰师将军派出,从居延海出塞向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借以分散匈奴的兵力,不料遭遇匈奴八万大军的围攻,他率士卒激战八天,杀敌过万,而终因伤亡过大,寡不敌众,且救兵不到而被迫投降。上报汉武帝后,汉武帝因其投降而大怒。司马迁因感李陵勇敢杀敌,为了士卒之命,且是否是真正投降还尚不明确,就在所有人不敢为其申辩时,为李陵申辩,因此被处以腐刑。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刑罚是人可能遇到的

5、所有凌辱中最不堪忍受者。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人生、社会进行了一定的质疑与反思,他的修史动机也随之而发生改变。司马迁首先质疑的就是人的命运由谁或什么来主宰,在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谁主沉浮。李陵之祸“不仅让他的身体、人格体会了巨大的屈辱,更重要的是让他的思考迈进了一个沉默失语的领域。羞辱让他把目光转向人的自身,转向生命最深处的对于人的存在的思考,才会闪现史记古往今来中国史书中绝无仅有的人的光辉。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的司马迁写出的史记到底是一步什么样点的著作呢,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史记的成书和体例。(二)史记的成书于体例1、史记成书简介史记约成书于公元

6、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为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文学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书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到汉武帝太初年间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体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v 本纪序帝王 以主宰天下政局的帝王为纲,以编年的形式,提纲挈领地记载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v 表系时事 以谱牒形式,用清晰简明的表格, 概括排列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v 书详制度专门记述礼乐、军事、历法、天文、祭祀、水利、经济等社会政治制度;v 世家记侯国

7、主要叙述侯王和有特殊功勋人物的历史;v 列传志人物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代表性历史人物的传记。史记之前的史书或以时间为线索,比如左传,或者以事件为线索,比如战国策,有别于以前的史书,史记以人物为主,所写人物众多,而这些人物大都以悲剧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所以要深入理解史记,便可以从这些人物入手,在分析悲剧人物形象之前,首先要了解悲剧、悲剧人物的含义,他们的内含与外延。第二部分悲剧人物的定义及其内涵(一) 悲剧:三重含义 “悲剧”一词,源自欧洲文明的悠久传统,它首先是作为一种戏剧类型,起源于古希腊酒神祭祀的仪式之中。但是,这个概念历史地发展到今天,含义已经非常宽泛,现在我们使用这一概念,基本

8、上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含义: 1,狭义:戏剧的主要类别或体裁之一:悲剧、喜剧、正剧 2,现实生活的悲剧:指不幸的遭遇3,美学范畴的悲剧: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悲剧意识是人在感受自我与外界的对立时产生的对立意识,促使人对悲剧必然性的明确认识,并进行理性反思的意识。悲剧精神即为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在苦难与毁灭面前所迸发出的抗争性的精神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悲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发怜悯和恐惧之情。黑格尔: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的冲突鲁迅: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恩格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刚才我们对悲剧、悲剧人物有了一个界定,对中外不同的悲剧有了一定

9、认识,我们在来看史记,史记中的悲剧既是现实生活的悲剧也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决定了它的现实性,人物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同时它又是文学著作,决定了它的美学性,其中蕴含着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人物在苦难与毁灭面前具有顽强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理想被毁灭,生命终结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引起读者的共鸣。 无论是最初作为戏剧的悲剧,还是经过进一步发展的广义上的悲剧,它都有一个主角,即悲剧人物。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悲剧人物的内涵。(二)悲剧人物1、定义: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亚里士多德)2、悲剧人物的标准在于:一,作为悲剧承载主体之士人,或具有崇高的人格,或在历史发展中有过贡献,或力有

10、所作为,但命运悲惨的士人;二,悲剧性命运主要是由外部势力的打击造成,而非自身之缺陷与不足造成。这样,他们遭遇了不应遭遇的厄运,而使人们产生了怜悯和同情之情。而其道德人格越伟大,对社会之贡献越大,受外部邪恶力量打击越猛烈,其命运的悲剧色彩就越浓,而其悲剧精神也越为震撼人心。史记全书共有人物传纪一百二十篇,其中以悲剧人物命名的篇目就有五十七篇,加上虽不以悲剧人物作为篇名却涉及到人物悲剧命运的二十几篇作品,史记共有七十余篇悲剧作品,记载悲剧人物近一百二十余人,单从数量上看,史记就是一部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著作。第三部分悲剧人物类型及其形象分析 (一)悲剧武士以李广、韩信为代表 武士是指以要厮杀与战场或主

11、要以靠战场之功取得社会地位之士。春秋战国之事,楚汉枭雄之争,汉匈无数次的交战,千万次的战争中涌现出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最过于醒目的莫过于处于战争最前线的武士将领,他们处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驰骋于疆场,成为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闪烁的璀璨明星。然而,有些璀璨的明星,他们没有陨落在战场上残酷的厮杀中,而是牺牲在看不见的刀刺下。这是作为一个战士的悲哀,也正是他们悲剧之所在,这样的悲剧武士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1、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代名将悲剧提到李广,我们就会想起王昌龄那句著名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初文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感叹道: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

12、老,李广难封。来借此感叹自我的时运不济与不得志,并使此意流传千古,而李广的悲剧性命运也随着这首著名诗句再一次深刻在人们的心中。猿臂善射、英勇善战: 最能体现李广善射的莫过于李广射虎,“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如果说此次是由于人在情急之下潜力被激发所致,那么李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足可见其箭术高超。李广英勇善战,一生与匈奴战 70 多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作战机智、谋略过人: 汉景帝时,李广率百骑出巡,匈奴数千骑突然而至,随骑惊恐欲奔,李广说:我们离大军甚远,如走,匈奴立可追杀

13、尽我们,如不走,匈奴以为我们设计诱敌,必不敢逼迫。他令随骑解鞍下马,独一人往来奔突射杀匈奴数人。匈奴恐其是计,不敢迫前,夜半撤围而李广得归。仁爱士卒、敢于承担: 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公元119 年,李广以六十岁高龄从卫青出击匈奴,出塞后,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单于的驻扎地,他想让公孙敖立功,并且“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乃徙广出东路,与赵食其出击匈奴。然因道路难走且军无向导而迷失道路,延误了军期。然而至幕府对簿时,他将责任揽于一身,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

14、今自上簿”。(李广)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一代名将,以自杀尽职,留给世人无限悲痛和惋惜.2、功高震主,权大遭忌-以韩信为代表的汉初功臣悲剧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汉朝的建立离不开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的名字。 韩信是汉初开国功臣,帮助刘邦打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建立大汉基业。作为一个独立个人,他自信傲然:在寄食于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