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讲解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18396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对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对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对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对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讲解(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 现象与超量恢复原 理的审视 田径专修班专题讲座之四 l l 超量恢复理论是目前我国运动训练的重 要基础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是由前苏联著名 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教授提出,被我 国多数运动训练学专家认为是成熟的运动训 练学基础理论,对我国运动训练实践产生了 较大的理论性指导影响。然而,在我国的田 径运动训练实践中,广大教练员运用超量恢 复理论指导训练时,总是感觉超量恢复规律 客观存在,但又没有发现运动员在训练课的 间隔恢复时间内出现超量恢复理论中提出的“ 超量”情况。因此,为了避免书本理论与运动 训练实践的不相一致情况,有必要对原有超 量恢复理论进行深刻审视,重新建立

2、超量恢 复训练理论思路。 l 传统超量恢复及训练理论的回顾 l. 超量恢复现象 l 超量恢复现象是根据对动物进行不同活动量刺激 后的肌糖源消耗与恢复实验结果而提出的(见附表) 。得出了消耗与恢复过程的三个阶段(图 )。 l附表 动物进行不同活动量肌糖源的消耗和恢复1 l l 活 动 量 肌 糖 源(毫克) l组 别 l 每分钟肌肉收缩次数 持续时间(分) 活动停止后 活动后4小时 活动后24小 时 l l -140 -30 l -381 -194 l -519 l . -785 -517 l l l 第一阶段,运动时物质的消耗过程占优势,恢复过程虽也在 进行,但当时是消耗大于恢复,所以使能源物

3、质减少,各器官系 统的工作能力下降;第二阶段,运动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 占明显优势。这时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逐渐恢复 到原来水平;第三阶段,在运动时消耗掉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 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水平。这个阶段也叫超量恢复阶段。 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有水平。 l 超量恢复现象的特点表现为:运动负荷量大时 ,消耗的能源物质越多,出现超量恢复程度越明显 ,但出现的时间延迟;反之,消耗的能源物质亦少 ,超量恢复效果也就不显著,但出现得较早1。 l l. 超量恢复训练原理 l 超量恢复训练原理,是基于超量恢复现象的直观 认识提出的。超量恢复理论认为:“物质能量的贮备 超过

4、原来水平,从而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2,因此 ,“从理论上说,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训练 ,效果最好”3。即“如果在前次负荷后机体的超量 恢复阶段再次施以负荷,会使机能水平不断提高”4 。根据这一思路,运动训练、训练间歇和人体机能 水平的关系,可形象地表示如图。 图 传统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原理 图2-1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时间太长,在超量恢复后进行 下一次训练,人体机能水平得不到提高; l图2-2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太短,未超过 恢复阶段就进行下一次训练,人体机能 不断下降; l图2-3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时间适宜,在超量恢 复进行下一次训练,人体机能水平不断提高5 。 l 虽然,上述理论对超量恢复

5、的认 识,从纯理论角度讲是“有根有据”的 ;对超量恢复原理的推断,在形式 逻辑范围内,也是“理所当然”的。但 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 浅和不充分的水平上。因此对体育 运动与人体机能关系的认识,应切 忌用普遍生物活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来等同于运动训练的特殊消耗与恢 复规律。 l 对传统超量恢复现象的审视 l 超量恢复现象是指运动时机体消耗掉的 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的下降,通过运 动后的恢复,不但恢复到原有水平,甚至恢 复得超过原有水平。所以,要认识超量恢复 现象,就必须分别认识和理解机体恢复到原 有水平所承受的运动负荷刺激的大小、机体 机能恢复到原有水平

6、的生理变化特点、机体 机能恢复到超过原有水平的生理学特点。 l 机体在运动时所承受的运动负荷刺激对 物质的消耗而引起的机能能力下降,如果能 在隔日的恢复时间内完全恢复到原有水平, 那么机体所承受的这类运动负荷刺激,必然 是运动员 l在某一训练水平阶段能完全适应的运动负荷刺激。 如果机体承受的运动负荷是运动员没有适应的运动 负荷,机体在隔日的恢复期间是不可能实现恢复到 原有水平。这是由人体机能的恢复能力有限性决定 的。 l 机体在承受已适应的运动负荷刺激时,刺激程度 对机体无任何新的刺激反应,不能引起机体形成新 的生理、生化变化;机体能在有限的恢复时间内恢 复到原有水平,恢复的程度也只是停留在同

7、一训练 水平阶段的等同恢复,不能形成递增适应性恢复。 而运动训练的目的是给予机体承受相对更大的运动 负荷,使机体对各种物质产生相对更大的消耗和形 成相对更大的物质恢复。这种相对更大的物质恢复 水平与原有恢复水平之差,才是新的恢复程度的大 小。然而,运动训练中的相对更大物质恢复的形成 , l是在机体恢复积累过程占优势条件下,通过数日的 训练与休息相结合而实现的,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 的。所以,传统的超量恢复理论只是对运动员在某 一训练水平阶段承受已适应的运动负荷的消耗与恢 复特点的解释。 l 自然界的有机体在适度刺激条件下适应外环境 变化的过程中,机体内环境偏离平衡态后的回复, 同样出现过量的回复

8、情况和在一定值的范围内波动 规律;机体在适应外环境的稳定状态下,内环境的 稳定同样是在特定值的较小范围内波动。例如:人 体的神经元动作电位在经历一个短暂的锋电位后, 膜电位缓慢地向原静息电位回复,在锋电位完全回 复到静息水平之前,膜两侧的跨膜电位还要经历一 些微小而缓慢的正后电位和负后电位的变动; l静息膜电位的是稳定也是在5070毫伏范围内;人 体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一日之内也会在 范围内波动;正常人安静时的心率约在60100次 分之间;人体安静时的血压也是在一定值的范围内 波动;人体重心在相对安静状态下,也会在直径为 1.52cm的空间范围内波动。虽然这些实例与传统 的超量恢复代谢平衡有

9、较大的差异,不能混淆,但 是这些现象都是出现在机体细胞层次上的共性特点 ,因而具有可借用的推理性。所以“传统的超量恢复 理论对机体机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后的波动现象,是 机体机能的消耗与恢复达到充分平衡后的后效应” ,而这种超过原有水平的正值和低于原有水平的负 值,都不具有对机体机能能力产生直接的提高与降 低效果。因此,这种传统的超量恢复现象是不能满 足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原理。 l另外,从机体机能能力提高的生理特点看,机能能力 提高所具备的生理条件之一是肌糖源的储备绝对值必 须超过原有水平,而传统超量恢复现象所表现出的肌 糖源储备只是瞬时超过或瞬时低于原有水平情况,其 绝对平均值并没有超过原有水

10、平。所以,传统超量恢 复现象不能反映出机体机能能力的提高,只是有利于 机体保持原有运动能力水平。 l 对对运动训练动训练 的超量恢复原理认识认识 l 人体在整个运动训练过程中,机能能力的不断提 高,是以机体承受某一运动负荷的增大刺激后所产生 的适应过程为基本单位,通过不断增大运动负荷的刺 激与适应所形成的累加效果而实现的。在机体承受某 一运动负荷的增大刺激与适应过程中,机体对物质的 消耗与恢复过程所达到的平衡结果,决定运动能力的 提高和运动训练的可持续性。因此,深刻理解机体承 受某一 l运动负荷增大刺激的机体消耗与恢复原理,才能认识 人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超量恢复特点。 l l. 机体适应某一

11、运动负荷刺激后的超量恢复原理 l 机体适应某一运动负荷刺激后的超量恢复原理, 是指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至达到完全适应 过程中的消耗与恢复过程的必然性。 l 运动训练时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使机 体对物质的消耗必然超过原有承受运动负刺激荷的水 平,加大了人体的运动疲劳程度,各器官、系统的机 能的下降程度同时加大。运动结束至机体产生适应止 ,机体对物质的恢复过程占优势,使机体机能首先恢 复到原有水平,然后继续恢复到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 荷刺激的恢复水平,实现机体对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 激的量和强度、及神经特点的适应。机体恢复到承受 超过原有运动负荷的恢复水平后,机体的现有恢复水 平 l

12、与原有水平之差为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 l 由于机体承在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的隔日恢 复时间内,机体机能是不可能完全恢复到适应水平。 所以,必须采用休息和调节性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使恢复过程的累加占优势,在机体完全恢复后,才 能进行下一次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的训练。因而在 运动训练实践中,运动负荷增大的安排普遍采用大、 中、小的组合循环方式进行(见图)。因此,可以 认为,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规律与超量恢复现象是有 本质的区别。 l 另外,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的大小也 是有限的。如果机体承受运动负荷刺激量或强度达到 了引起机体出现保护性抑制的程度,机体承受这种超 负荷刺激后是不可能出现

13、超量恢复的。 l. 周期性训练过程中的超量恢复特点 l 周期性训练过程的超量恢复原理,是指机体适 应不断增长的运动负荷刺激后,所形成的不断超过 原有恢复水平的累加效果。 l 从图可知,人体在每个周期的训练中,机体 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包括:负荷量由缓慢递增转为 缓慢下降;负荷强度为缓慢递增转为快速递增,在 达到最大值后呈迅速下降。说明人体在每个周期训 练中,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刺激的时间是由长到短 的变化过程;机体承受运动负荷刺激的强度是由小 到大的递增过程。另外,从运动员在前后周期或年 度周期训练的同一时期承受的运动负荷情况可知, 后一周期或后一年度周期的同一时期承受的运动负 荷较前一年度周期同类情况大。所以,人体在周期 训练中,机体承受运动负荷刺激的特点是不断增大 。 l 因此,人体在周期训练中,为了保证机体 承受运动负荷刺激的不断增大和机体机能的不 断提高,机体承受不断增大的运动负荷刺激, 必须按照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循 环节奏进行,使机体对能源物质的更大消耗得 到超量恢复后,才能进行承受新的更大运动负 荷刺激训练,获得新的超量恢复和新的机能提 高。因此,人体在每个周期训练中,机能能力 的不断提高是通过承受不断增大的各种运动负 荷刺激,使机体机能不断产生适应所形成的递 增超量恢复累加而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