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第二章2节.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64752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2节.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2节.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2节.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2节.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2节.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2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动机原理第二章2节.(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发动发动 机部件工作原理 第二章 发动发动 机部件工作原理 第一节节 气动热动热 力基础础 第二节节 进进气道 第三节节 尾喷喷管 第四节节 压压气机 第五节节 涡轮涡轮 第六节节 燃烧烧室 *2 第二节节 进进气道 一、功能/设计设计 要求 1、功能 引入空气 使得高亚亚音速和超音速气流减速、增压压; *3 一、功能/设计设计 要求 2、设计设计 要求 损损失小(内流、外阻) 工作稳稳定性好 高流通能力 出口流场场尽量均匀 温度畸变 压力畸变 *4 一、功能/设计设计 要求 3、位置(亚亚音速飞飞机) *5 一、功能/设计设计 要求 3、位置(超音速飞飞机) *6 一、功能/设计设计

2、 要求 4、分类类 亚亚音速进进气道 超音速进进气道 *7 二、性能参数 1、总压总压 恢复系数 2、冲压压比 *8 二、性能参数 3、流量系数 *9 三、亚亚音速进进气道 1、结结构形式 :皮托管式 2、工作原理 扩张扩张 型通道 (后部一小段收敛敛); 外部冲压压缩压压缩 (飞飞行中); 内部扩张扩张 增压压; *10 三、亚亚音速进进气道 3、流动动模型 *11 为适应的变化,减少分离,进气道设计为钝圆形唇口 。 三、亚亚音速进进气道 3、流动动模型(例) *12 11Km远前方出口 总压(Pa)3452134176 静压(Pa)2263228007 Ma0.80.54 0Km远前方出口

3、 总压(Pa)101325100311 静压(Pa)10132586420 Ma00.466 三、亚亚音速进进气道 4、应应用 亚亚音速飞飞机 Ma数小于1.5的低超音速飞飞机 *13 三、亚亚音速进进气道 4、应应用 *14 激波前Ma 11 1.20.992798 1.50.929787 1.80.812684 20.720874 2.50.499015 30.328344 3.50.212948 40.138756 4.50.091698 50.061716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1、气动设计动设计 原理 例:超音速歼击歼击 机,作战飞战飞 行Ma=2,风风 扇进进口Ma需求:0.55,进

4、进口直径面积积 A=0.6m2 *15 前方气流 速度Ma=2 Ma1 X 纯收缩管道最多将超 音速气流Ma减少为1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1、气动设计动设计 原理 例:超音速歼击歼击 机,作战飞战飞 行Ma=2,风风 扇进进口Ma需求:0.55,进进口直径面积积 A=0.6m2 *16 前方气流 速度Ma=2 Ma=0.55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1、气动设计动设计 原理 例:超音速歼击歼击 机,作战飞战飞 行Ma=2,风风 扇进进口Ma需求:0.55,进进口直径面积积 A=0.6m2 *17 查表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1、气动设计动设计 原理 例:超音速歼击歼击 机,作战飞战飞 行Ma=2,风

5、风 扇进进口Ma需求:0.55,进进口直径面积积 A=0.6m2 *18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1、气动设计动设计 原理 例:超音速歼击歼击 机,作战飞战飞 行Ma=2,风风 扇进进口Ma需求:0.55,进进口直径面积积 A=0.6m2 *19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1、气动设计动设计 原理 例: *20 进口Ma进口面 积m2 进口速度 m/s 喉道Ma 喉道面 积m2 喉道速 度m/s 出口Ma 出口面 积m2 出口速 度m/s 3.000 1.944877.81.000 0.4407440.70.490.6000 230.2 2.000 0.8080 589.3 1.000 0.4780 3

6、60.4 0.550.6000 210.8 1.600 0.6249 472.2 1.000 0.4999 331.3 0.59 0.6000 207.0 1.200 0.5352 354.4 1.000 0.5195 306.0 0.630.6000 203.3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1、气动设计动设计 原理 利用激波的性质质,设计为设计为 多波系结结构,即 先利用损损失小的斜激波,逐步将高超音流 滞止为为低超音流,再利用一道弱的正激波 将超音流滞止为亚为亚 音流。 减小因激波引起的总压损总压损 失 *21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1、气动设计动设计 原理 斜激波原理 *22 利用斜激波,减小气流

7、沿激波法方向的速 度分量,从而降低了激波强度。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1、气动设计动设计 原理 波系结结构(来流Ma=2) *23 激 波 波 系波后M数 正激波0.5770.720.72 一道斜激波 正激波 楔板角120441.160.870.866 正激波0.8680.996 二道斜激波 正激波 楔板角110361.6170.980.926 楔板角212391.120.947 结结尾正激波0.89650.9982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2、结结构形式 *24 轴对称 二元(矩形 )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3、工作原理 合理的组织组织 激波把超音速气流降低到亚亚音速; 再通过扩张过扩张 型管道,使

8、得流速进进一步降低 *25 超音区: 多道斜激波减速 亚音区: 扩张通道减速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3、工作原理 流道结结构: Ma1 Ma1 收敛敛 扩张扩张 三种类类型: 内压压式、外压压式、混合式 *26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3、工作原理 内压压式超音速进进气道 超音亚亚音: 全部在口内完成; 理想状况:总压损总压损 失小 因起动问题动问题 ,较较少实实用。 *27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3、工作原理 外压压式超音速进进气道 超音亚亚音: 全部在口外完成 波系:多道斜激波 一道正激波 超音区气流单单方向偏转转 *28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3、工作原理 外压压式超音速进进气道 优优点: 结结构

9、形式简单简单 起动动性能好 缺点: 气流偏转转角较较大,阻力较较大 *29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3、工作原理 混合式超音速进进气道 超音亚亚音: 介乎于前两者之间间 波系:多道斜激波 一道正激波 气流偏转转小于外压压式 *30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3、工作原理 混合式超音速进进气道 优优点: 外罩平直,外阻小 结结尾正激波可自动调节动调节 ,工作稳稳定 起动较动较 容易。 *31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4、特性 斜波系角度变变化,交点不再位于唇口 低超音速飞飞行,激波 交点前移,超音溢流阻 力加大。 高超音速飞飞行,激波 交点后移,激波损损失加大。 *32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4、特性 临临界状

10、态态 结结尾正激波位于喉道 *33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4、特性 超临临界状态态 结结尾正激波被吸向后移 Ma增加或背压压下降所致 正激波强度增加,总压总压 损损失增大 产产生高频频振动动-痒振 *34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4、特性 亚临亚临 界状态态 结结尾正激波被推出口外 Ma下降或背压压上升所致 外流阻力增大 产产生低频频振动动-喘振 *35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5、调节调节 轴对轴对 称进进气道的调节调节 飞飞行Ma下降,中心体向后移动动 飞飞行Ma上升,中心体向前移动动 *36 四、超音速进进气道 5、调节调节 二元超音速进进气道的调节调节 调节调节 楔型板角度 放气门门 辅辅助进进气门门 *37 小结结 功能和要求 进进气道的性能参数:总压总压 恢复系数与冲压压 比 亚亚音速进进气道和超音速进进气道的基本工作 原理 超音速进进气道的三种基本类类型及优优缺点 超音速进进气道的三种工作状态态 超音速进进气道的调节调节 *38 进进气道 *39 查查表 *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