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55050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8.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课件.(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论蒋凡、郁源 一、绪论 1 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的文化境遇 2 (1)延续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经济文化结构的解体 3 (2)文学艺术话语范式的转变与传统文论的失语 4 (3)实用功利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流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冲击 5 (4)西方文化形态与文论话语对中国当代文学和文论的挑战 2 何以在当代还需要学习中国古代文论 3 (1)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认识和接受 4 (2)对传统社会多元视角的了解与认识 5 (3)对传统人性心理结构和精神价值的了解与认识 6 (4)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延续文化血脉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 (一)同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独具特色,有正确 性与深

2、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超稳定结构与保守性,复古与拟古主义、乾嘉学派到整 理国故感性诗学,诗性体悟,感悟式批评 与西方的理性思辨,注重体系的建构相区别。比较司空 图的二十四诗品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司空图对“纤秾”的理解: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树满桃,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则具有严密的体系。参阅乐黛 云教授的比较文学原理新编207页。 落后性与保守性的主要表现:一文学、戏剧未能 取得正统地位,其研究亦受到排斥;二是现代资本主 义文化与启蒙运动的被压制。 (二)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

3、国古代文学理 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 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法天贵真思想对文学创作与文 论的影响。宗法制社会文化形态,个体的修身,家族 的宗法血缘关系,国家乃是被放大的家族结构。文学 恪守伦理意识和教化原则。 儒道对文论话语的影响,外 在的影响与内在的影响 参看韦勒克文学理论中 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 思考:你认为是儒家思 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 论的影响大还是道家思 想的影响大呢? (三)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 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有确定性 ,也有多义性。 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只可意会不 可言传,得意忘言,不立文字,直 指人心;不着一字,尽

4、得风流;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诗家之景如蓝 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及与 眉睫之前。虚实相生,神与物游, 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所形成的朴素的辩证法 思想。 质与文,情与景,意与象,虚与实,动与静,繁 与简,正与奇,雅与俗,形与神等一系列二元对立范 畴。 (四)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 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意境说和教化说 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 (模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有系统的理论专著,但更多地是如下几种表 现形态: 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片段的文论; 笔记体的诗话、词

5、话; 文人之间的书信和各种文体序跋; 小说(戏剧)评点; 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等有关文学 的言论。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第一节 总论 先秦两汉,我国文学理论的草创 时期,古代文论的源头,确立传统文 论的基本结构和框架。 插入: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概念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 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 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 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 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 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 底、柏

6、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 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 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 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 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 、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 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 方。 先秦两汉文论作为初创时期的文论,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尚未 从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学科。 首先,这一时期的文论还处在与其他学术混沌未分的状态 其次,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他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诗 乐舞三位一体。 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 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 夏。 章学诚文史

7、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 ;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周秦所谓的文学,乃是指学术的统称,也包括现在所谓的文学 。但是文学真正走向自觉,则在汉魏,文学开始逐步从文章之 学中分离出来,并被赋予其特殊的本质,如曹丕所谓的“诗赋 欲丽”。 (一)先秦文论的基本情况 没有系统的文论话语,分散于诸子典籍之中。没有一元论的 观念和体系性的建构,而是表现为多元和离散的价值形态。 1、诸子百家之中,儒、道、墨、法等学派都表明了各自对文 艺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 儒家的道德论、诗教观。以仁学为基础,追求道德标准和审 美标准的统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养气说”。

8、 荀子的乐论,肯定人的情感,音乐由心生,但不能违背“道” ,美学原则:中和之美。 道家对文艺的否定中却张扬了纯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想,墨家 的“非乐”与“三表”法,法家的用刑尚质思想。 2、诗人之论 在诗歌创作中直接表达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看法,如诗经 中的“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屈原的 “发愤以抒情”说。 (二)两汉文论的基本情况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正式确立及其稳定;儒 学独尊格局的形成,文化专制主义与政治专 制主义的合谋;经学掌控文化领导权;内部 论争。两汉文论,以儒学为正宗,较为有名 的有刘安的“主情”说,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毛诗序中的“言志”说,六义说的总 结陈述

9、,汉代赋论的兴起(杨雄的“诗人之 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三)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基本体系、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三大方面给 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儒道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 系和框架,从而对文论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 远的影响。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 工制作和外在功利, 后者突出的则是自然 ,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如果前者由于以其 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 ,经常造成对艺术和 审美的束缚、损害和 破坏;那么,后者则 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 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 、解脱和否定。 ” 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沾溉后人,发展成为后世文论的 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文学自然观等。 比如:阴阳刚柔的审美

10、观念。 周易中的阴阳刚柔观念:天为乾,地为坤,乾为阳,坤为阴,阳为 刚,阴为柔。 老子中的“道”与阴阳。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风骨”与“隐秀” 晚唐司空图的“雄浑”与“冲淡” 宋代词论中的“豪放”与“婉约” 清代姚鼐把散文的美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儒家思想中的“守中”思想,伦理意识中的“中正”思想与道家 思想中的阴阳和合,天人合一思想,杂糅生成了中国古典 社会的“中和”美学观念和美学精神。 中国古典文学中缺少那种蕴藉着伟大精神力量的崇高感,也缺少 那种充满毁灭性精神力量的悲剧意识,这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 生发中找到原因。 比如:通变观 系辞:“生生之谓易

1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刘勰文心雕龙:“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文律运周,日新其 业”,“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叶燮原诗:“时有变而诗因之” 赵翼:“诗文随时运,无日不趋新” (3)先秦两汉在方法论上多 有建树,孟子的“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 诗骚的比较批评,在批 评方法上位后人开了先路。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比较批评 第二节 孔子 (一)孔子及其论语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论乐、论诗、论文的一些见解, 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艺理论的产生、形 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评诗、乐的标准“思无邪”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

12、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 ,即归于正,合乎礼制。这是欲望诗学形态的最早雏形,是孔子 评诗的基本标准。联系西方柏拉图的诗学理论,柏拉图贬抑情欲 ,最终走向理性,而孔子走向的是仁与德。 (三)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 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诗歌的作 用是什么?文学艺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孔子的实用功利主义的文艺批评观念。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典型的文艺社 会学批评。孔子论文学的社会功能时, 主要考察文学对于社会的有用性,即文 学的社

13、会功用价值,这必然要淡化文艺 自身的某些特质,消解文艺的审美主义 属性。 (四)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从美与善的关系来分析文学艺术,尽美又尽善,形式 与内容的统一。 必须注意,孔子更加注重善,即文学的内容,也即文 学的伦理道德属性、社会教化功能。 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 孔子论述了文与质的关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断 章取义,引申为文论。 (五)论美及其美感的社会性与实用性 仁,里仁为美,即有德者为美。 有德者则幸福指数最高,所以孔子赞美颜回的德行,批评宰 予“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论述人的情感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就是所谓的“比德”说

14、 总之,孔子的艺术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 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他的美学观 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尚实致用的精神及其文艺服务于政 治的载道观念,对我国传统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补充讲解 孔子一生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曾经因为长得像阳货 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月。但当他与几名弟子共坐,听他们述说各 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点说 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 舞雩,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 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看法)。 孔子的“仁”的学说中,博 施济众的

15、社会关怀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这一著名的带有审美境 界的对话中,孔子却给予注重个人精神生活的曾点以很高的评价。可 见,在孔子整个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 意、畅达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因此,咏而归的想象,成了人的 内在气象和胸襟气度的表现。 这种审美意义上的“曾点气象”,事 实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关怀、文化忧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达到了胸次 悠然,而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进入一种极高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 第三节 庄子 庄周,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一般将老子和庄子连起来称“老庄” 。记录庄子思想的著作是庄子。 (一)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 1、道;“自本自

16、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 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级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 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知北游将道阐释为一个超越 时空的绝对理念,一个人格化的精神实体。 2、道无形无名,无法用语言和概念等说清楚。 3、心斋,坐忘,文艺创作心理的探讨。 凝神静观,用志不分,涤除玄览,物我 两忘进入那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 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审美 境界。 文艺创作主体应该具备的创作心理 和审美态度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 谓坐忘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 致虚静,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 子 (二)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 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庄子天运中“东施效颦”的寓言,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等。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