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7148334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lt;p&gt;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一、关节松动术 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具体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关节松动技术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中,两者均有较大的区别。【适应症】1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2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3、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4、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

2、响。【禁忌症】1关节活动过度。2,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加)3关节的急性炎症。4关节部位的恶性肿瘤。5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仪器设备】不需要设备。【操作程序】1、患者体位 治疗时,患者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通常为卧位或坐位,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被动松动。2、治疗者位置 治疗时,治疗者应靠近所治疗的关节,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松动另一端。3、治疗前评估 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估,分清具体的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及其程度。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小级别手法(、级)缓解疼痛后

3、,再用大级别手法(、级)改善活动。治疗中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4、手法实施(1)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治疗平面是指垂直于关节面中点旋转轴线的平面。一般来说,关节分离垂直于治疗平面,关节滑动和长轴牵引平行于治疗平面。(2)手法操作的程度:不论是附属运动还是生理运动,手法操作均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例如: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达到痛点,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手法应超过僵硬点。操作中,手法要平稳,有节奏。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应不同,小范围、快速度可抑制疼痛;大范围、慢速度可缓解紧张或挛缩。(3)手法操作的强度

4、:不同部位的关节,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一般来说,活动范围大的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胸腰椎,手法的强度可以大一些,移动的幅度要大于活动范围小的关节,如手腕部关节和颈椎。(4)治疗时间:治疗时每一种手法可以重复3或4次,每次治疗的总时间在1520min。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可以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5治疗反应 一般治疗后患者即感到舒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如有轻微的疼痛也多为正常的治疗反应,通常在46h后应消失。如第2日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过大,应调整强度、缩短治疗时间或暂停治疗1d。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6四肢常用关节松动技术(

5、1)肩关节分离牵引:患者仰卧,肩外展约50&amp;#176;并内旋。治疗者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然后放松,重复35次。前屈向足侧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amp;#176;,屈肘,前臂自然下垂。治疗者双手分别从内侧和外侧握住肱骨近端,同时向足的方向牵拉肱骨。外展向足侧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放在治疗者前臂内侧。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内侧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四指向下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前后向滑动:患者仰卧,上肢注意放松。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将肱骨托起并固定,上方手放在肱骨

6、头上,将肱骨向后推动。 后前向滑动:患者仰卧,上肢放在体侧,屈肘,前臂放在胸前。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方,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将肱骨头向前推动。侧方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amp;#176;,屈肘,前臂自然下垂。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及肘部固定,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并向外侧推动肱骨。后前向转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肩稍内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后。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面,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由后向前转动肱骨。前屈摆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至受限处,屈肘90&amp;#176;,治疗者外侧下肢屈髋屈膝放在床上与患侧上臂接触,内侧手握住患者腕

7、部,外侧手握住肘部,在活动受限处摆动。外展摆动:患者仰卧位,肩外展至活动受限处,屈肘90&amp;#176;前臂旋前。治疗者内侧手从肩背部后方穿过,固定肩胛骨,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外侧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将肱骨在外展终点范围内摆动。内旋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90&amp;#176;,屈肘90&amp;#176;,前臂旋前。治疗者上方手握住肘窝部固定,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内旋。患者也可以取坐位,肩外展90&amp;#176;,屈肘90&amp;#176;。治疗者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固定,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

8、及腕部,将前臂向下后摆动,使肩内旋。 外旋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屈肘90&amp;#176;。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头前面固定肩部并稍向下加压,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外旋。松动肩胛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从上臂下面穿过,拇指与四指分开,固定肩胛骨下角。双手同时向各个方向活动肩胛骨,使肩胛骨做上抬、下降、前伸(向外)、回缩(向内)运动,也可以把上述运动结合起来,做旋转运动。(2)髋关节 长轴牵引:患者仰卧位,下肢中立位,双手抓握床头,以固定身体。治疗者面向患者,双手握住患者所需牵引的大腿近膝苯节处,并用近患者

9、侧的上肢腋下夹持患者患侧小腿踝关节处。双手同时用力,身体后倾,将股骨沿长轴向足部牵位。 后前向滑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两膝之间放一枕头,使上方下肢保持水平。治疗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放在大腿近端后外侧,相当于股骨大转子处,其余四指放在大腿前面用力将股骨向腹侧推动。 屈曲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膝关节上,下方手托往小腿,双手同时将大腿向腹侧摆动。 旋转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分别屈髋,屈膝90&amp;#176;,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髌骨上,下方手握住足跟。内旋时,上方手向内摆动大腿,下方手向外摆动小腿:外旋时,上

10、方手向外摆动大腿,下方手向内摆动小腿。 内收内旋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患侧髋部,下方手放在患膝外侧将大腿向对侧髋部方向摆动。 外展外旋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足放在对侧膝关节上,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对侧骨盆上,下方手放在患侧膝关节将膝关节向下摆动。【注意事项】1治疗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解剖学、关节运动学、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病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2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和基本操作手法。 3与其他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如肌肉牵拉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二、 关节活动范围测定 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11、motion,ROM)是指关节的远端骨朝向或离开近端骨运动的过程中,远端骨所达到的新位置与开始位置之间的夹角,即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关节活动范围测量的是关节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而不是关节远端骨与近端骨之间的夹角。 【适应症】 1骨关节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2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3神经系统疾患。 4其他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 5康复治疗的效果评定。 【禁忌症】 1关节急性炎症期不做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2关节内骨折未做处理时,不进行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仪器设备】 1通用量角器 由一个圆形或半圆形的刻度盘和固定臂、移动臂构成,固定臂与刻度盘相连接,不可移动,移动臂的一端与刻度盘

12、的中心相连接,可以移动。通用量角器主要用来测量四肢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 2电子量角器 与通用量角器相似,但固定臂和移动臂为2个电子压力传感器,刻度盘为液晶显示器。显示器可以与固定臂和移动臂固定在一起,也可以通过连接线与两臂相连。电子量角器重复性好,使用方便,精确度优于通用量角器。 3指关节测量器 小型半圆形量角器、直尺(用于测量手指外展或屈曲的距离)和圆规(用于测量拇指外展即虎口开大程度)。 4脊柱活动测量器 专用的背部活动范围测量计或电子量角器(用于测量脊柱的屈伸活动范围)。也可以不应用仪器,通过测量直立位向前弯腰、向后伸腰以及向两侧屈曲时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活动范围。 【操作程

13、序】 1测量体位 测量各关节及各关节不同功能活动时,都有标准的测量体位,一般情况下均应按要求操作,如患者存在特殊情况无法处于标准测量体位时,应在评价表格备注栏内加以说明。 2量角器位置 测量时,将量角器的轴心与所测关节的运动轴心对齐,固定臂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患者有特殊运动障碍时可以适当调整)。 3不同量角器的测量方法 (1)通用量角器:使用时将量角器的轴心与所测关节的运动轴心对齐,固定臂与关节近端骨的长轴平行,移动臂与关节远端骨的长轴平行并随之移动,移动臂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2)电子量角器:使用时将固定臂和移动臂的电子压力传感器与肢

14、体的长轴重叠,并用固定胶带(双面胶)将其固定在肢体表面;当所测关节运动时,液晶显示器所显示的数字即为所测关节的活动范围。 (3)指关节测量器 半圆形量角器测量:测量掌指关节时,将量角器的固定臂放在掌骨远端,移动臂放在近端指骨上,并随之移动;测量指间关节时:量角器的两端分别放在指骨关节的近端和远端,移动臂随远端骨移动,所移动的弧度即为所测关节的活动范围。 直尺测量:测量手指外展时,将直尺横放在相邻手指的远端,测量手指外展的最大距离(以cm表示);测量手指屈曲时,将直尺放在测量手指与手掌之间,测量屈曲手指指尖到手掌的垂直距离(以cm表示)。 圆规测量拇指外展:先将圆规两脚放在拇指和示指指尖,测量两

15、指之间的最大距离,再在直尺上量出该距离的读数(以cm表示)。 (4)脊柱活动测量 背部活动范围测量计:将测量计放在拟测量活动范围的脊柱节段的棘突上,随着背部向前屈曲,测量计上显示的度数即为所测节段的屈曲度数。测量指尖与地面距离:被测试对象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分别向前弯腰、向后伸腰、向两侧侧屈。通过测量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整体活动范围(以cm来表示)。4、各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参考值(1)上肢关节及手的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参考值见表21、表22。(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值见表23。(3)脊柱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值见表24。 表2-1 上肢主要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关节

16、运 动体 位量角器放置方法正常参考值轴 心固定臂移动臂肩屈、伸坐或立位,臂置于体侧,肘伸直肩 峰与腋中线平行与肱骨纵轴平行屈0&amp;#176;180&amp;#176;伸 0&amp;#176;50&amp;#176;外 展坐和站位,臂置于体侧,肘伸直肩 峰与身体中线平行与肱骨纵轴平行0&amp;#176;180&amp;#176;内、外旋仰卧,肩外展90&amp;#176;,肘屈90&amp;#176;鹰 嘴与腋中线平行与前臂纵轴平行各 0&amp;#176;90&amp;#176;肘屈 伸仰卧或坐或立位,臂取解剖位肱骨外上髁与肱骨纵轴平行与桡骨纵轴平行0&amp;#176;150&amp;#176;桡 尺旋前、旋后坐位,上臂置于体侧,肘屈90&amp;#176;,前臂中立位尺骨茎突与地面垂&lt;/p&g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