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2年的中亚史研究综述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14437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0-2002年的中亚史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00-2002年的中亚史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00-2002年的中亚史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00-2002年的中亚史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00-2002年的中亚史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0-2002年的中亚史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0-2002年的中亚史研究综述(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002002年的中亚史研究综述近三年的研究成果显示,进入新世纪的中亚史研究正以蓬勃发展趋势向前迈进。这种态势表现于学科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不断加深和相关的成果日益丰硕。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年出版的学术专着约60余种,译着近20种,论文集约5种,学术刊物6种,丛书约7种,学术论文700余篇。一些有关中亚史研究的史籍丛刊、专(译)着再版。与此同时,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增多,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也于近年相继召开。如,“中国突厥语大词典学术研讨会”(新疆,乌鲁木齐,2017年10月1113日)、“中国新疆吐鲁番学国际研讨会”(新疆,吐鲁番市,2017年8月16日)、“西北史学会学术研讨会”(甘肃

2、,兰州大学,2017年1月21日)、“西北边疆民族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亚文化协会第三届年会”(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3月2426日)(简称“中亚文化协会第三届年会”)、“麦积山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甘肃,兰州大学,2017年7月1518日)、“国际阿尔泰语言研讨会”(北京,2017年8月1718日)、“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新疆,乌鲁木齐,2017年8月1921)、“国际敦煌学学术史研讨会”(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8月2528日)、“重访吐鲁番:突厥语大词典学术研讨会”(新疆,乌鲁木齐,2017年10月1113日)、“中国新疆吐鲁番学国际研讨会”(新疆

3、,吐鲁番市,2017年8月16日)、“西北史学会学术研讨会”(甘肃,兰州大学,2017年1月21日)、“西北边疆民族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亚文化协会第三届年会”(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3月2426日)(简称“中亚文化协会第三届年会”)、“麦积山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甘肃,兰州大学,2017年7月1518日)、“国际阿尔泰语言研讨会”(北京,2017年8月1718日)、“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新疆,乌鲁木齐,2017年8月1921)、“国际敦煌学学术史研讨会”(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8月2528日)、“重访吐鲁番(新疆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425千字

4、,515511页,25元),阐述了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从远古至今的历史发展概况,添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另外,许序雅着中亚萨曼王朝史研究(贵州教育出版社,2017年4月,200千字,4252页,15元),探讨了萨曼王朝的兴衰历程、历史分期、政治制度和统治体系特点、商贸发展、对外关系以及中亚伊斯兰化、突厥化进程等诸多问题,使人们对910世纪中亚河中地区的历史发展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阿富汗是古代东西陆路交通的枢纽,是中亚大陆的锁钥。当今,阿富汗的局势倍受人们关注。彭树智、黄杨文着中东国家通史阿富汗卷(商务印书馆出版,2017年12月,14133

5、53页,22元),系统论述了阿富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阿富汗国家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关于阿富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内容。 近来,余太山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的劄记1,涉及各传所载山水、人口、农业、手工业、商业、物产、社会生活、人种、语言文字及制度、习惯法、宗教和神话传说等诸多方面,为中亚史各专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亦拓展了当前国内中亚史研究的内容。以下就专题研究内容作一概述。 一、考古 新疆考古研究是我国中亚考古研究的核心部分。吐鲁番地区考古研究则是新疆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学者们的努力,学术界关于吐鲁番地区各种考古发现的研

6、究取得了显着成绩,成果形式也多种多样。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具体而形象地解读考古实物中所积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的学术论着不多。王炳华的访古吐鲁番(新疆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255千字,42334页,22元)提供了这方面研究的典范。作者利用吐鲁番地区的各种考古发现对古代吐鲁番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由于作者在四十余年的新疆考古学研究中,亲历了吐鲁番地区许多考古挖掘现场,对一些考古发现又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全书内容融汇惯通,语言简练活泼而富激情,无论于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是一部了解古代吐鲁番历史文明的佳作。另外,由作者主编的交河沟

7、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7年)和交河沟西19941996年度考古发掘报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等书都详实地反映了有关该地区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新疆史前时期考古文化研究是新疆考古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之一。迄今为止,在新疆史前时期的考古研究中,已经正式划分命名并被实践证明是基本正确可取的有两种考古学文化,即察吾乎沟口文化和焉不拉克文化。近来陈戈发表“新疆史前时期又一种考古学文化苏贝希文化试析”(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2017年,科学出版社)、“苏贝希文化的源流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新疆伊犁河流域文化初论”(欧亚学刊第二辑)等论文,就新疆史前时期的另外

8、两种文化提出命名并作论述。在“新疆考古述论”(吐鲁番学研究2017年1期)一文中,作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相对完整地构建了新疆史前时期考古文化体系的总体框架,使学术界关于新疆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大大进了一步。另外,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考古博物馆“新疆鄯善县苏贝希遗址及墓地”(考古2017年第6期);刘学堂、关巴“新疆伊犁河流域考古新发现”(西域研究2017年第4期);刘学堂、李溯源“新疆伊犁河史前考古的重要收获”(西域研究2017年4期)等论文都反映了近年来有关方面的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新疆古尸研究是新疆史前时期考古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古尸遗存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历史文

9、化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尸人群的族属、语言、宗教、风俗、历史等各方面的认识,研究古尸遗存也就成为了中亚乃至欧亚大陆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上个世纪以来,在新疆天山山脉以南,塔里木盆地周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相继出土的大量古尸,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对古尸进行的考古学、人类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环境保护科学等各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王炳华主编的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16开本,245页,600元),集中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新疆古尸进行发掘、保护和研究的情况。该书以古尸和出土实物为主,图文并茂,并附英译(译文均出自美国学

10、者梅维恒(V.H.Mair)教授的手笔),详细介绍了罗布淖尔、哈密五堡、扎洪鲁克、苏贝希、尼雅、营盘、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古尸情况,及当今对古尸所进行的综合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古代新疆居民的种族、民族成份、民俗、文化、医术和生态环境及其变化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民族史 中亚古代民族渊源及其历史活动问题的研究,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发现,使这些历史问题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余太山着古族新考(中华书局,2017年6月,122千字,13174页,10元),就塞种诸部的渊源提出新说,认为少昊氏、陶唐氏和虞氏诸黄帝系统有可能是其渊源

11、之一。在“嚈哒史若干问题的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2017年10月)一文中,作者就嚈哒的族名、族源、族属、嚈哒与索格底亚那、寄多罗贵霜、萨珊波斯、笈多印度的关系,嚈哒的都城以及嚈哒的朝贡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王欣吐火罗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1月,211千字,243245页,18元)一书,结合比较语言学,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等有关研究成果,论述了吐火罗人的族属、族源及其在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南缘和巴克特里亚等地区的历史活动。荣新江“隋及唐初并州的萨保府与粟特聚落”(文物2017年第4期)一文,则依据山西太原出土隋代虞弘墓(1999年)和西安出土北周安伽墓(

12、2017年)中的有关发现,就萨保府和粟特聚落问题,特别是隋唐之际并州(太原)地区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另外,陈海涛发表“昭武九姓族源考”(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唐代粟特人聚落六胡州的性质及其始末”(内蒙古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唐代粟特人商业活动的历史”(敦煌学辑刊2017年第1期)等论文就粟特人的族源及其历史活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公元79世纪活跃于漠北历史舞台的突厥、回鹘、葛逻禄、沙陀等突厥语部族对中古中亚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近三年来,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不算多,但亦有若干重要专着和论文出版、发表。如,华涛的西域历史研究(八至十世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3、年2月,192千字,34246页,15元),作者系统利用有关的阿拉伯、波斯史料对天山地区伊斯兰化前夕突厥语部族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全书分为八世中期以后的葛逻禄在西域的活动、高昌回鹘在东部天山地区的发展、西部天山突厥语部族的分裂和萨图克布格拉汗的活动等四章,前三章研究伊斯兰化前夕和伊斯兰化开始时期天山地区诸部族构成,及其与周邻居民,特别是与河中穆斯林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第四章着重研究了该地区伊斯兰化的开始。另外,杨茂盛等的“试论宗族部族汗国厥”(北方文物2017年第3期),薛宗正“后突厥两厢可汗始末”(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车鼻施的崛兴(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张绪山“67世纪拜占庭帝国与西突厥汗国的交往”(世界历史2017年第1期),贾丛江“回鹘西迁诸事考”(西域研究2017年第3期),李树辉“回鹘西迁及其相关问题考辩”(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 1、2期),田卫疆“高昌回鹘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