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品德课程逻辑结构与内容重组

ji****en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8.48MB
约120页
文档ID:117144175
小学品德课程逻辑结构与内容重组_第1页
1/120

小学品德课程的 逻辑结构与内容重组 2015.112015.11 课程结构 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 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 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 课程的形态结构是课程结构的骨架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设置的演变 1.拨乱反正初期(1977年以后)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 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 国家教学计划内第一次明确规定设置德育课程 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全日制十 年制学校小学政治课教材 3 4 第一单元: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第二单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第三单元: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列宁; 第四单元: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求解放; 第五单元: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一); 第六单元: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二); 第七单元:学点正确的思想方法; 第八单元:建设伟大的祖国,树立崇高的理 想 1981年小学思想品德课正式开设教育部 颁发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 案)》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专门发出《关于小学 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 6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1—1997) 1982年,正式颁发了第一个小 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即《全日 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7 四年级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儿童团结和睦台湾省是 祖国的一部分,一定要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我们的国家是 属于人民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是人民选举的, 人民政府为人民办事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人人有责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党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和发扬雷锋尊老爱幼、友 爱互助、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热心为人民做好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积极参加校内外 公益劳动、生产劳动在劳动不怕脏,不怕累认识科学技 术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学习科学家和革新能手刻苦钻 研、敢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参加科技制作等实践活动相信 科学,不迷信珍惜时间,勤奋学习,虚心好问,不骄傲, 不灰心,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养成阅读课外书籍的好习惯 维护集体利益,珍惜集体荣誉,小集体服从大集体懂得遵 守公共秩序的意义,鄙视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养成遵守公 共秩序的好习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为,什么是真正 的友谊,什么是讲信用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学 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正确对待批评和表扬,不 妒忌。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4月正式颁布《全日制小学思 想品德课教学大纲》 9 《86大纲》的结构: 一、前言 二、教学目的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四、教学要点(分低、中、高三个年段 安排) 五、教学的基本原则 六、大纲实施 实践证明,1986年的教学大纲, 指导思想明确,观点鲜明,结构基本合 理,层次比较清楚与1982年教学 大纲相比,“第一,新大纲更加突出了 时代精神……第二,新大纲更加符合小 学生的情况和接受能力” 1990年8月,国家教委颁发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 德课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2年,正式颁发《九年义务 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 纲(试用)》 12 3.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阶段) 1997年3月国家教委又制订颁发了《九年 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 程标准(试行)》 1997年课程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 ,有着几个方面的不同 (1)关于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表述 (2)关于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比较 13 2000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 准(修订)》。

15 主要内容有: (1)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 (2)适当降低要求, 减轻学生负担 (3)强调更新观念, 推进素质教育 (4)较大幅度地增加实践环节, 让小学 生在活动中受教育 (5)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 2001年国家课程改革方案分 别将上述学科名改为“品德与生活 ”及“品德与社会” 200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供小学使用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实验稿)》(简称国家《品德与生活课程 标准》)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 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国家《品德 与社会课程标准》) 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 我国德育课程建设在专业化方 向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2011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生 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课程标准正 式印发(简称2011年版) 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21 2011年版《课程标准》 从最初“思想品德”课创设发展 到这一时期,“思想品德”课程和 教材建设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 ,逐步增强了现代教育意识,内容 和教学模式从强调灌输、说理走向 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感悟 小结 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小学即设置了社会课 1923 年6 月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总说明》将小 学初级阶段(1~4 年级) 的公民、卫生、历史、地理四科 合为社会科,实施合并教学。

从1928 年起, 致力于中小学课程的统一化与标准化, 社 会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及标准依据法规屡有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分设历史和地理课直至20 世纪90年代社会课的重新开设,经历了“分科—综合— 分科—综合”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二、“社会”课程的演进 要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 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 的、世界的社会常识” 能力方面 思想教育方面 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 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 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 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 (一)“社会”课的主要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 (二)“社会”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认识世界 认识周 围社会 认识祖国 法制常识 教育 “社会” 课的主 要教学 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演变的启示 1.思想品德课程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 务 2.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性 3.关注教育对象的特点,体现个性化原则 4.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层次性 5.务求实效,注重道德实践 6.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吸取教训 7.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 联动效应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逻辑结构 27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小学) 思想品德 (初中) 思想政治 (高中) 政治理论 (大学) 学会处理简单的 社会关系和掌握 简单的生活常识 初步的人生观、 世界观、价值观 教育,树立远大 的理想信念 深刻认识并参与 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政治、经 济、文化) 进行全面的马克思 主义观点以及法律 常识、道德修养、 职业规划等的教育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课程目标的相似与不同 相同点: 这两种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 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 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 型综合课程。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 社会,学习做人是这两门课程的核心 不同点是: 《品德与生活》注重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 行为习惯、乐于探究、 热爱生活的儿 童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儿童良好品 德形成和 社会性发展,为儿童认识社会、 平等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 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逻辑结构课程逻辑结构 1、课程结构理念: 倡导课程综合化 为什么要综合为什么要综合 从课改背景看,自20世纪80~90年代 以来,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就 是课程的综合化 儿童生活本身是综合的 综合化趋势,也是现代社会科技综合性 加强的体现 提高学习效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 对性、实效性 综合了什么综合了什么 本课程目标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 域 本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经验、社会需 要为核心,以活动模式进行课程整合 是多重价值的综合 怎样综合的 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 在设计课程框架上 在课程实施中 2、品德与生活课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 幼儿园课程 1-2年级:品德与生活 3-6年级: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儿童的后继学习与发展 3、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结构框架 健康、安全地生活健康、安全地生活 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 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 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 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 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健康、安全地生活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1、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 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 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 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 生或求助方法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一上 (1)上学、放学路上的交通安全; (2)“我会好好地吃”、吃团圆饭中的良好饮食习惯; (3)“看我多精神”中,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4)外出活动、逛庙会中的防止走失 一下  (1)“我为家人添欢乐”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 (2)“夏天,我们注意什么?”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 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 (3)“小心,别伤着”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二上 (1)秋凉了要添加衣服; (2)秋游出发前准备什么,出行安全,怎样防止丢失和掉 队; (3)学做小雏鹰,要勇敢,不娇气。

二下  “暑假生活我安排”按时作息,做事用心 愉快、积极地生活 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 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 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 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 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 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 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积极向上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 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6、在成人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 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 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一上  (1)上学的喜悦心情;  (2)和新伙伴一起玩耍、学习多么愉快;  (3)过国庆节、元旦、春节多高兴 一下  (1)“我和小伙伴”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 (2)“学会相处”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 (3)“我们和太阳做游戏”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 然的美  (4)“我换牙了”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高兴 二上  (1)快乐的暑假生活,我的心愿;  (2)团团圆圆过中秋;  (3)做个“快乐鸟”变烦恼为快乐。

二下  (1)“花草树木点头笑”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 的美  (2)“红领巾告诉我”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 (3)“我懂事了”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高兴  (4)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暑假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是儿童应当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