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讲二歌德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12897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讲二歌德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六讲二歌德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六讲二歌德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六讲二歌德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六讲二歌德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讲二歌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讲二歌德(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欧洲启蒙主义文学 第二节 歌德 第二节 歌德 歌德(1749-1832) 是德国最伟大的民族 诗人。 生平与创作 1749.8.28.生于法 兰克福一个富裕的 市民家庭,从小接 受良好教育。 1765年进入莱比锡 大学读法律,同时 选修有关哲学、历 史、文学、医学。 “狂飚突进”时期(1770-1785) 1770年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求学,结识了赫尔德 尔,参加了“狂飚突进”运动。 创作了丰富的抒情诗、戏剧和小说,具有强烈的 反封建的政治倾向,追求个性解放。 歌德的抒情诗是近代德国抒情诗的开端 “我的全部诗歌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 空

2、中楼阁的诗“。(歌德谈话录) 迷娘之歌(节选) 你可知道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黯绿的密叶中映着橘桔金黄, 骀荡的和风吹自蔚蓝的天上, 还有那长春幽静和月桂轩昂- 你可知道吗? 那方啊,就是那方- 我心爱的人儿,我要与你同往! 普罗米修斯 哲学诗剧,写于1773年 借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的 幸福而受难的神的形象 ,表达对于暴政和愚昧 的反抗。 葛兹.冯.伯利欣根 历史悲剧,写于 1773年 借德国历史上的农 民起义领袖表达反 封建反专制思想。 铁手骑士葛兹纪念邮票 少年维特之烦恼 书信体小说,写于1774年。以个人和友人 遭遇的情感波折为题材写出了一代年青人 的苦闷和烦恼。 烦恼的实质是感情与理性的矛

3、盾,个人自 由愿望与古老狭隘的世界的限制的冲突。 “因苦恋朋友的妻子而自杀的耶鲁撒冷之死,从梦 中撼醒了我。我不仅对他和我过去的遭遇进行思 索,也分析眼下刚碰到的使我激动不安的情感, 以致无从分辨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 歌德:诗与真 “有关可怜维特的故事,凡是我能搜集到的 ,我都尽力汇集在这里,供你们翻阅,我 知道你们将为此而感谢我。对于他的精神 和性格,你们定会深表钦佩和爱怜,对于 他的命运定会洒下你们的泪水。 善良的人呀,你正体验着他那样的烦 恼,那就从他的痛苦中汲取慰藉吧,倘若 由于命运的播弄或自身的过错而觅不到知 音,那就让这本小书做你的朋友吧。” 郭沬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卷首刊有

4、绿蒂与维特一诗: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之至圣至神; 啊,怎样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目语 : 请做个堂堂男子罢,不要步我后尘。 维特是个多愁善感,能诗善画、对大自然 无比热爱的青年,依靠父亲的遗产过着无 忧无虑的生活。他在一次乡间舞会上认识 了年轻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养的法官 的女儿绿蒂。两人一见如故,维特从此以 后与她频繁往来,经历了一段令他刻骨铭 心、难以忘怀的美好幸福的日子。但绿蒂 已和一名叫阿尔伯特的青年订婚在先。维 特立即感受到生活蒙上一层阴影;随着寒 秋来

5、临,维特的精神亦陷入枯萎状态。 绿蒂的未婚夫在此间侯爵府任职,与维 特成了好朋友。但他那种老成持重的性格 和强烈的事业心则与感情奔放的维特形成 了鲜明的对照。维特自感追求绿蒂已毫无 希望,心灵上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为了摆 脱这种精神上的烦恼和尴尬的处境,他被 迫告别了一往情深深爱着的绿蒂和可爱的 小山村。 维特在距离遥远的某一座公使馆谋得书 记官的工作,只好与心爱的夏绿蒂分开独 自生活,对他而言,这无异是将会使自己 的精神陷入荒凉之境。到了严寒的冬天, 亚伯特与夏绿蒂没有通知他便悄悄地举行 了婚礼;使他深受打击,更感到无比的侮 辱。翌年春天,维特为了治愈所受的创伤 而回到故乡。夏绿蒂也跟着回到乡

6、下伴于 他的身边;自此时起,维特的命运即可说 是走入凋零之际。 维特在公使馆任职期间,经常受到迂腐 的公使的百般挑剔。翌年春季的一天,他 正在C伯爵家中吃饭,碰巧赶上当地的贵族 男女到伯爵家聚会。维特从未想到过像他 这样的小人物是无权跻身于他们其间的, 因而遭到这些贵族乡绅的奚落,而且将此 事闹得满城风雨。维特忍无可忍,愤而辞 去了公使馆的工作,到另一位侯爵的庄园 作客。 由于他后来发现,他与这位侯爵也没有 任何共同语言志趣,加上对绿蒂的思念剧 增,几个月后维特返回了原先的小山村。 他循着当初去接绿蒂参加乡间舞会的大路 ,追忆着当年的往事,可此时当地已景物 全非,一切成了过眼云烟,绿蒂也已为人

7、 妻。爱情上的绝望,世态的炎凉,官场的 腐败,这一切使维特再也无法忍受,产生 了告别尘世以求永生解脱的念头 同年圣诞佳节前不久的一个晚上,他又 一次来到绿蒂住所,在诵读至动情伤感之 处,情不自禁热烈拥抱和亲吻了绿蒂。两 天后,维特在给绿蒂写完不忍卒读的遗书 之后,于午夜时分,用她丈夫的手枪结束 了自己的生命。按他自己的遗愿,当地百 姓将他葬在他自己选定的地方,他的送葬 行列中无一位神职者同行。因为按照基督 教规,自杀者是不能进入公墓安葬的.。 “维特热” 德国人摹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 英国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憔悴的人; 可我又怎能够不欢欣鼓舞哟, 中国人也用颤抖的手, 把维特和绿蒂画上了花

8、瓶? - 歌德:威尼斯警句 小说的发表带来了“维特热“。一时间, 身穿蓝燕尾服、黄背心,脚蹬长统靴的“维 特装”成了当时青年男子的时尚,年轻女子 则爱穿绿蒂的服式,尤其是她与维特初次 见面时的服式:白上衣,袖口和胸襟上系 着粉红色的蝴蝶结。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 特式的自杀。许多人,尤其是妇女,对小 说中美妙的爱情描写大为赞叹;也有人忧 心忡忡,认为这种狂热的激情将导致道德 沦丧,因而怒不可遏,对维特大加挞 伐,可是他们未能遏制维特的影响。 维特热也引来了的激烈反对和攻讦,天 主教会和封建统治者把维特视作“淫书”下 了禁令。有的地方小说一出版就立即被没收 并加以销毁。丹麦政府认为,维特是一 本邪恶

9、的书,它不仅危害基督教,而且也危 及市民优良的道德风尚,因而于年 也把维特列为禁书。汉堡主教戈茨认为 ,维特挖掉了全部道德的根基,美化通 奸与自杀,他要求“彻底根除这部广为流传的 毒草”。英国德比郡主教勃里斯托勋爵 年在耶拿会见歌德时,骂维特“是一部 极不道德的该受天谴的书”,责备歌德不该用 这样的书来引诱人去自杀。 魏玛时期(1775-1775) 1775年来到魏玛公国,不久即被魏玛公爵 奥古斯图任命为枢密院顾问和首相 主要兴趣由文学创作转向实际工作 “诗性人格”和“实践人格”的冲突使他十分苦 闷。 1786年装扮成画家,独自逃往意大利。 意大利时期(1786-1788) 研究自然科学,初步

10、 形成进化论思想 钻研古代艺术,接受 了当时具有影响的艺 术史家温克尔曼的古 代艺术理论。 “古典艺术杰作的一般特 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 穆的伟大。” 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 温克尔曼(1717-1768) 晚年创作(1786-1832) 与席勒合作十年(1786-1805),使德国文学发 展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晚年开始从事东方文化(阿拉伯、波斯和中国) 研究,预见到“世界文学”时代的来临。 完成浮士德、威廉.迈斯特、诗与真 等。 1832.3.22.逝世。 代表作浮士德 浮士德是诗体戏剧作品,歌德最主要 的代表作,从年开始构思到 年脱稿,前后达六十年时间,是世界 上个人创作

11、耗时最长的一部作品。它是歌 德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的概括,熔铸了他 在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德国现实生活 中全部的体验。 情节结构: 两个赌博:开篇中的天上序曲: 上帝与魔鬼; 魔鬼靡菲斯特和浮士德; 五个生活阶段(五个悲剧): 第一部:知识生活;爱情生活; 第二部: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改造大 自然。 从上帝和魔鬼的打赌开始。这是理解全 剧的关键。 上帝与魔鬼靡非斯特打赌: 魔鬼靡非斯特认为浮士德欲望无穷,想 上天揽明月,下地享尽人世欢娱,到头来 ,什么也不能使他满足。 上帝坚信浮士德这样的人类的代表,在 追求中难免有的失误,但在理性和智慧的 引导下,最终会找到有为的道路。 靡非斯特自信能将浮

12、士德引向邪路,让 他堕落,并为这事他提出敢同上帝打赌。 上帝一口答应了并将浮士德交给他。 靡非斯特与浮士德打赌: 他可以满足浮士德一切要求,但只要浮 士德一旦感到满足,生命就会终止,浮士 德一切就应交由他。 魔鬼和浮士德的打赌是故事开始的关键 。浮士德认为人生任何成功和享受都不会 让他真正满足,欲望的实现就是新欲望的 开始。 他信任永远追求说。而魔鬼却认为有一 天你会厌倦会知足会停止。 情节与艺术结构(1) 五幕诗体悲剧。一 个“灵魂的漫游” 第一部:从天上下 来,通过世界,下 到地狱。 包括两个悲剧:知 识悲剧、爱情悲剧 。 浮士德是一个年过五十的书呆子。在一 个中世纪的书斋里,室内阴暗、沉

13、闷,年 过50开外的浮士德坐卧不宁,烦闷已极。 他想到大半辈子自己埋头在故纸堆中,与 世隔绝,到头来却一事无成。他渴望投身 宇宙,承担起世上的一切苦乐。由于多次 努力都没成功,失望之极,欲以死了结。 他激动地倒出一杯毒酒,将它举到唇边, 准备作最后一次痛饮 作品选段 唉,我到而今,已把哲 学、医学和法律,可惜 还有神学,都彻底地发 奋攻读,到头来还是可 怜的愚人! 教堂复活节的钟声唤起浮士德对童年生 活的记忆,唤起他重生的向往。春天来了 ,人们尽情领略着春天的美景,郊野的一 切都使他无限欢欣。农民们向浮士德敬酒 ,酬谢他在瘟疫中搭救他们。浮士德面对 群众对自己的热忱褒奖, 十分渐愧。 他反 省

14、自己,何曾医好过病人?炼的那种金丹 只不过的是骗人。 夕阳西下,良辰将尽。浮士德感觉有两 种意念在内心中搏斗:一个要执拗地守着 尘世, 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另一个要 猛烈地离开凡尘,向一个崇高的境界飞驰 。 靡非斯特将自己变为一个书生 ,走来与 浮士德相识。他告诉浮士德:他是“否定的 精神”,“恶”就是他的本质;他要与自然的 权威抗衡,要毁灭一切,包括人类。浮士 德向他诉说尘世生活束缚的痛苦,他宁愿 死也不愿过这种安贫守分,无所作为的生 活。但是,死也要死得痛快,或者战死沙 场,血染荣冠,或者狂舞之后倒进姑娘的 怀抱。 靡非斯特乘机劝他去从事欢乐的事业, 从孤僻的生活走向广阔活泼的天地。并

15、提 出给他签订这样的契约:靡非斯特今生愿 做浮士德的仆人,为他解愁除闷,寻欢作 乐,获得一切需要;但当浮士德表示满足 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就属恶魔所 有,来生便做恶魔的仆人。浮士德根本不 相信“来生”,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场赌博 ,立下了契约。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 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然而至此 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 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 ,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他痛苦得想要 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复活节的 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 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 群中,他深受鼓舞。回到书斋翻译圣经 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 靡非斯特便把黑色的外套变成一朵浮云, 载着浮士德和自己,开始了四海的云游。 恢复了青春的浮士德有了情欲的追求,浑 身爱情激荡。 青春焕发的浮士德在街上遇上少女玛 甘泪由教堂回家,她美丽的容貌立刻吸引 了他的注意。他抢步上前,提出要挽着手 儿送她回家遭到拒绝。 浮士德神魂颠倒,要靡非斯特去把玛甘泪 捉来。在靡非斯特的帮助下,浮士德很快获得 了纯洁的平民少女玛甘泪的爱情。玛甘泪对浮 士德一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