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养生论译文 《抱朴子·内篇》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12562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抱朴子养生论译文 《抱朴子·内篇》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抱朴子养生论译文 《抱朴子·内篇》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抱朴子养生论译文 《抱朴子·内篇》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抱朴子养生论译文 《抱朴子·内篇》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抱朴子养生论译文 《抱朴子·内篇》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抱朴子养生论译文 《抱朴子·内篇》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抱朴子养生论译文 《抱朴子·内篇》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抱朴子养生论译文 抱朴子内篇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 抱朴子内篇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 抱朴子一书成书于东晋时期,作者葛洪,分为内、外两篇。内篇中包含的养生思想、炼丹史料对后世影响颇深,更是促进了养生学的发展。本文以研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为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探讨和研究葛洪的养生思想、养生方法,并对葛洪在养生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以及其在化学和医药学上的贡献作出积极的肯定。通过对道教神仙思想的剖析,葛洪及其代表作抱朴子内篇进行研究与探讨,得出道教神仙思想中的本质:益寿延年、长生不老。葛洪作为魏晋时期道教的一个代表人物,其思想不可避免的带有宗教色彩,其神仙思想作为道教教派的终极理想,有其科学的一面:在追

2、求长生的过程中的一些养生方法,如服饵、行气、房中术等为后人养生提供了指导。但是,也有其不科学的一面:神仙思想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不满而追求的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根本不会成功,葛洪在服饵中所说的“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架龙,上下太清”则有悖自然规律,不会如愿。本文主要任务是对抱朴子内篇作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吸取其中的精华并作出分析,以应用到中医养生学上,为人们养生提供具体的指导。 关键词 葛洪,抱朴子内篇,养生观1、绪论1.1选题意义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养生思想,经过历代医学家、道家人物的不断实践、充实和发展,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中医养生学。她在中华民

3、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科学体系,成为医学史中的一颗耀眼明珠。现今快速的生活节奏,繁重的工作压力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了很多疾病困扰,使得生活、工作充满烦恼,久而久之,经过日积月累,小病成大病,无病成药罐,因此养生成为现代人脱离苦海的救星,从而使得中医养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是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一元论、天人相应及整体恒动观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形神共养、精气协调、阴阳和顺、谨慎起居、综合调理,因人,因时、因地摄生诸原则,通过后天调养,逐渐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抗衰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加强对传统文化中养生术的挖掘和研究势在必行。古代关于养生

4、的论著很多,尤以道教为最,而抱朴子则为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作者葛洪是晋代著名的道家思想和道教神学理论的奠基人,同时也是当时儒道兼修的代表人物,其在中医药学、化学、养生学等方面均有重大贡献,其著作以抱朴子为代表。抱朴子一书分内、外两篇,外篇著于前,专论政治得失与道德人伦;内篇撰于后,尽言得道成仙与养生延年。作为道教的代表人物,葛洪对内篇则更为重视,其养生思想在内篇中有详尽的论述。抱朴子内篇的养生观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魏晋时期道教的鼎盛发展及其在养生学方面的成就2.1、魏晋时期道教的鼎盛发展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道教与道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5、道教是宗教,道家是一种思想派系,并且道家思想是道教的理论源泉。先秦以前的道家学说、黄老思想是道教产生的思想基础,东汉末期,社会因为战乱与汉朝统治的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迫切的需求,于是原本的儒学逐渐宗教化,佛教也与此时传入中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道教的主要创始人张角、张道陵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巫术并与汉代所崇尚黄老道家的思潮逐渐融合,形成了道教教派。张角创太平道,张道陵创天师道。但是此时的道教只是原始道教,因为初期的道教理论体系不完整,更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因为曾多次被民众利用反抗统治,被统治者视为“妖妄不经”(后汉书卷三下襄楷传)的异端。最典型的则是张角所创的太平道,因

6、为当时政治黑暗,统治者对百姓横征暴敛,张角率太平道众教徒起义,使得太平道性质转变为农民起义性质。后张角病逝,起义失败,太平道因此衰亡。在东汉末到东晋末的两百多年中,以道教名义组织的起事迫使统治者思考对策。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一些士大夫按照自己的构想改造道教,其代表人物为东晋葛洪。葛洪生在道教世家,叔祖葛玄随从有名的术士左慈学道,被后世道徒尊为葛仙公。葛洪师承仙公之道,并发展起一套有系统的神仙理论,完成了神仙道教的理论建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内以养生修仙,外以治世的观点符合了当时门阀士族急待解决的生命问题,受到统治阶层的推崇。葛洪的理论丰富了道教较为贫乏的宗教教义,开了南方道教

7、注重教理研究的风气。更重要的是,葛洪将道教神仙学体系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休仙必须以遵守儒家伦常为先决条件,这样就把道教改造为符合统治者要求的宗教,使得道教得道飞速的发展。2.2、养生学方面的成就先秦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其突出标志是知识分子数量的空前增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人们关于世界本源、生命学说等有了一定的客观认识,对生活的也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养生保健思想和方法。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的学术思想对养生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老庄的养生思想主要主张“清静无为”、“形神兼养”,为后世养生学提供了指导。1、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

8、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谓的“少私寡欲”,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宜“致虚极,守笃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庄子天道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动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这种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2、形神兼养 在于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在宥中说;“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从而可见,

9、道家所倡导的导引术,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另外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一部医学、养生学巨著黄帝内经,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

1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内经中还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另外内经还特别强调“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养生和预防疾病紧密结合,这一思想为后世之人养生防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东汉末、魏晋时期的几百年间,中国社会战争频繁、政权更迭、政治黑暗,鉴于战乱和灾祸,人

11、们身心俱损、寿命短暂,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极力推崇养生之道,老庄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修身养性的观念受到他们的极力推崇,沉寂了数百年的道家思想得以再度兴盛。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养生学家和养生学著作,他们重视存神、服饵、行气、导引、按摩、房中术等养生方法,并与此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丹道养生,这一时期养生思想及方法丰富多姿,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期。代表人物主要有葛洪和陶弘景。葛洪(283343,一说卒于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是晋代著名的道家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其代表作抱朴子内篇详尽阐述了其养生思想。他从预防为主的思想出发,首先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

12、利于长寿。他对于导引、吐纳等养生术也十分重视。在他所著的抱朴子 释滞中指出:“行气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首次提出了“胎息”功法,并详述其要领。葛洪的养生观:以气为本的人体观不伤不损的防病观籍众术以共长生的养生观,葛洪的养生观对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葛洪对炼丹之术也进行了研究,他在抱朴子仙药篇中论及的植物的如灵芝、茯苓、地黄、麦冬、巨胜子、楮实子、黄精、槐实、菊花等,经现代研究分析证实,确有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的作用。当然,他的金丹长生之论在养生方面并不足取,但在化学上却是一大贡献。3、葛洪对道教养生学的总结创新及其对养生学的贡献3.1、葛洪对道教养生学的总结创新自东汉时

13、期道教形成之后,在魏晋之际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一股宗教力量和社会思潮。葛洪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道教理论家,他为道教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受到历代道家和教徒的尊崇。葛洪的道家思想十分的庞杂,他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和先秦及秦汉道家的哲学理论,并对道家一些基本概念加以神秘化的阐释,建立起道家的理论体系。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思想理论,还系统的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这不仅是道教追求得道成仙的方法,更是教导人们延年益寿的养生良方。在这一时期动荡、战乱的社会环境下,倍受普通民众和士大夫阶层的推崇。道教追求得道成仙,但是

14、首先得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并且寻仙得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此养生延年成为道教的必修功课。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总结前人的养生思想并与儒学的修身养性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养生思想。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在道家思想和儒学思想双重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学者,其思想中不免掺杂了儒家的学术思想。东汉中后期,社会动乱,人们对宗教产生了急迫的需求,于是原本的儒学宗教化。于此同时,佛教也传入中国,因而形成了儒、道、佛三方鼎力之势。葛洪在总结道教理论和道家思想的过程中,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抱朴子对俗篇)并把这种纲

15、常与道教戒律相融合,要求教徒严格遵守。道教思想中的功德论与儒学的“仁”的思想有很大相似之处。葛洪在抱朴子对俗篇中说:“然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胜己,不佞陷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因此他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学应世为外。葛洪虽然道儒兼修,但他的思想仍以道家为主体,他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抱朴子明本篇)以道术修身与以儒术应世不能处于同等地位。在潜心研究道术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对道教教义的研究。抱朴子内篇中的畅玄、道意、明本诸篇,对道家哲学的“道”、“玄”“一”的最高观念作了系统和完整的论述。他认为道教理论的最基本概念是“道”、“玄”“一”。他说:“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未无焉。”(抱朴子道意篇)把“道”描述成一种涵盖天地万物,影响其运动变化,却又难以捉摸的神秘力量。他还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把“玄”说成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一”则是象征天地人,“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在,忽之则亡,向之则吉,背之则凶。”(抱朴子地真篇)的人格化的神物。从“道”、“玄”“一”出发,宣扬道教的神仙思想。若要得道,得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