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械与心律失常—2014年进展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711202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器械与心律失常—2014年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器械与心律失常—2014年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器械与心律失常—2014年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器械与心律失常—2014年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器械与心律失常—2014年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器械与心律失常—2014年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器械与心律失常—2014年进展(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器械与心律失常 2014年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 协和医院心内科 陈志坚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AF) 导管消融最近公布的几个重要AF消融临床试验 RAAFT-2试验(2014年) - 比较导管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一线治疗的疗效 - 127例阵发性AF病人,随机接受消融或药物治疗 - 结果: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虽然二组AF/AT复发率 的差异比预期小,54% & 72%) SARA试验(2014年) - 对于持续性AF,导管消融后AF复发率,依然明显低于 药物 心房颤动(AF) 导管消融最近公布的几个重要AF消融临床试验 STAR AF 2试验(2014年) - 对于持续性AF,与肺静脉(P

2、V)隔离比较,额外的线性 消融或碎裂电位消融,并不能增加临床结果改善 AMIO-CAT试验(2014年) - 212例阵发性或持续性AF,导管消融后服用胺碘酮8周 - 随访6月,胺碘酮并不能明显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 - 胺碘酮减少一半以上的最初3个月房性心律失常相关的 住院率和电复律 - 术后头3个月AF/AT的复发可以预测6个月时的房性心律 失常复发情况 心房颤动(AF) 导管消融最近公布的几个重要AF消融临床试验 为了提高PV隔离的持久性,2014年提出了通过消融技术 改良和消融流程改良的方案 SMART-AF试验(2014年) - 消融靶点拥有良好的接触力,可以减少AF复发 ADVIC

3、E试验(2014年) - 显著的PV隔离后,若腺苷显示隐匿传导存在,额外的 消融可以减少症状性AF的发生 心房颤动(AF) 导管消融最近公布的几个重要AF消融临床试验 ESC 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 Pilot Study(2014年) - 真实世界研究,欧洲10个国家72个中心1300例AF消融 病人,随访1年 - 结果:1年消融成功率(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为40.7% , 其中阵发性AF消融成功率43.7%,持续性AF为30.2%, 长期持续性AF为36.7% - 该研究结果与既往AF随机对照研究结果(阵发性AF消融 成功率通常70%)差异较大 - 26

4、%AF复发患者无症状,提示AF复发率可能更高 - 围手术期重要并发症为1.7%,对于无明显症状的AF患者 消融要权衡利弊 心房颤动(AF) 卒中预防最近公布的NOAC临床试验 48h AF 电复律时的NOAC抗凝 X-VERT试验(2014年) - 第一个比较NOAC与VKA用于AF电复律抗凝的前瞻性 随机对照研究 - 利伐沙班和VKA的卒中发生率均低 - 经TEE检查未发现LAA血栓的AF复律患者,使用1-5天 利伐沙班同样有效 - 二次分析发现,复律前使用至少3周的利伐沙班与VKA 比较,前者的复律时间明显短于后者 心房颤动(AF) 卒中预防 近期热点:AF+PCI/ACS,抗血小板+抗凝

5、联合治疗方案? ESC/EHRA/EAPCI/ACCA/HRS/APHRS指南(2014年) EHRA指南(2013年) - 呼吁,三联抗栓治疗(阿司匹林+P2Y12拮抗剂+OAC) 要谨慎;如果要用,尽可能缩短使用时间 - 建议,AF+PCI术后、AF+ACS,尽早使用二联抗栓药物 (P2Y12拮抗剂+OAC) - 呼吁,AF+稳定性冠心病(ACS/PCI术后1年),给予单一 药物OAC治疗,除非事件风险增加 - 根据现有研究推测,NOAC与VKA 在联合治疗中 具有 同等地位,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 心房颤动(AF) 卒中预防 近期热点:左心耳封堵术 EHRA/EAPC专家共识(2014年)

6、-左心耳封堵可以作为OAC治疗的替代或补充 AHA/ACC/HRS房颤管理指南(2014年) -左心耳封堵术 没有给予推荐 心房颤动(AF) 卒中预防 近期热点:随访长程ECG,对于检出AF的意义 CRYSTAL-AF试验(2014年) - 与常规定期ECG随访比较,植入ECG环状记录仪可以使 AF检出率增加7倍 - 目前不清楚,这种方法指导AF抗凝治疗的价值 IMPACT试验(2014年ACC会议) - 2718例ICD病人,根据遥控监测心律失常情况使用OAC 预防卒中,结果并不理想 心房颤动(AF) 卒中预防 近期热点:随访长程ECG,对于检出AF的意义 ASSERT试验亚组分析(2014

7、年) - 研究对象:2580例高血压患者,无AF病史 - 研究期间,检出AF患者,其卒中和全身栓塞的发生率 增加2.5倍 - 51例发生卒中/全身栓塞并发症,只有4例(8%)在并发症 发生前30天内检出AF 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射频消融 器质性心脏病VT的导管消融 德国莱比锡HELP-VT研究(2014年) - 大样本研究:164例心梗后VT和63例非缺血性心肌病 - 几乎半数患者有VT引起的电风暴 - 80%临床VT成功消融,70%诱导VT成功消融 - 1年VT复发率高:40%缺血性VT和60%非缺血性VT复发 - 结论:临床VT能够成功消融,但复发率非常高,提示VT 消融技术还不成熟,尚需改

8、进;同时提示,器质性VT的 电学基质具有易变性和不稳定性 器质性心脏病VT的导管消融 De Chillou等人的研究(2014年) - 提高心梗后VT消融成功率的方法:VT发作时,电压标测 +起搏标测;窦性心律时,起搏标测 - 适合VT耐受良好的患者 起搏器、ICD和CRT 起搏器、ICD和CRT 植入器械并发症 丹麦起搏器/ICD全国注册研究(2014年) - 收集2010年5月-2011年4月5981例植入起搏器、ICD、 CRT患者 - 562例(9.5%)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远远高于预期 - 并发症易发情况:女性、植入双腔ICD或CRT-D、系统或 导线问题、急诊植入、导管室和操作者的

9、经验不足 德国起搏器全国注册研究(2014年ESC会议) - 430.416例起搏器植入患者 - 并发症与导管室起搏器植入量有关 起搏器、ICD和CRT 长期右室刺激是否有害? 既往研究报道,长期的右室刺激(无论是起搏器还是ICD)是 有害的 ANSWER试验(2014年) - 评估新的起搏器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右室起搏)的功效 - 650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严重房室传导阻滞需要植入 起搏器的患者 - 随访3年,新的起搏系统与传统DDD起搏器比较,能明显 减少右室起搏(11.5 vs. 93.6%,P0.0001) - 然而,主要联合终点(心衰住院、AF、心脏电复律)在二组 之间无差异 起搏

10、器、ICD和CRT 长期右室刺激是否有害? ANSWER试验(2014年) - 全因死亡率,在二组无差异 - 次级联合终点(心衰住院、心脏性猝死、心血管疾病住院) , 在新的起搏系统明显减少 起搏器、ICD和CRT 双腔起搏 & 双室起搏,孰优孰劣? BIOPACE试验(2014年ESC会议) - 1810例AVB需要植入起搏器患者,LVEF:55 + 12% - 比较双腔起搏器与双室起搏器的疗效,平均随访5.6年 - 主要终点(死亡时间、首次心衰住院)在二组间无明显差异 , 但是趋势有利于同步化治疗(HR 0.87, 95% CI 0.751.01) - 有趣的是,随访4年时,曲线分离,有利

11、于同步化治疗, 显然,需要更长时间的研究来加以验证 - 该研究现阶段结果,有利于双腔起搏器而不是双室起搏器 起搏器、ICD和CRT 无导线起搏器时代来临? LEADLESS试验(2014年) - 33例拟行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患者 - 31例植入成功 - 短期随访,感知、阻抗、起搏阈值 良好稳定 - 1例因植入相关的心脏穿孔和心包填塞而死亡 - 另有几例同样发生心脏穿孔 - 因此,谨慎评估获益-风险非常重要 起搏器发展史 起搏器、ICD和CRT 远程监测(telemedicine)指导治疗的价值? In-Time试验(2014年) - 660例需要植入ICD/CRT-ICD患者 - 随机分为2组:

12、 规范药物治疗组、规范药物治疗+远程监测组 - 经过12个月随访,远程监测组的心衰恶化病例明显少于 药物治疗组 - 总死亡率,远程监测组(3.6%)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8.4%) - 上述获益,无论是植入ICD还是CRT-D均如此 起搏器、ICD和CRT 完全皮下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SICD)? EFFORTLESS S-ICD注册研究(2014年) - 评估SICD有效性和安全性 - 第一个评估SICD的大型队列多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 - 472例病人植入SICD,平均随访558天 - 结果证明,SICD非常有效,首次转复成功率88%,总 成功率100% - 需要处理的系统性或植入相关并发症

13、为6.4%,由于过度 感知导致的不适当放电为7% - 结论:SICD用于预防SCD安全有效 ICD S-ICD ICD放电复律 起搏器、ICD和CRT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LVEF减低HF? Nectar-HF试验(2014年) - 92例HF病人,第一个假手术组对照的随机对照研究 - 评估迷走神经刺激的作用 - 主要终点:收缩末期左室内径 次要终点:peak V02、pro-BNP - 随访6月,阴性结果 起搏器、ICD和CRT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LVEF减低HF? ANTHEM-HF试验(2014年) - 随机分配:刺激左侧迷走神经(31例)和刺激右侧迷走神经 (29例) - 与基线比较,2组总的LVEF明显增加 - 左侧或右侧迷走神经刺激无明显差异 - 局限性:没有设置对照组,因此疗效可能是安慰剂的作用 以及预期偏倚所致 以上2项研究均不能证明迷走神经刺激治疗LVEF减低HF 的有效性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