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文化特异性:解读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100960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越文化特异性: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超越文化特异性: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超越文化特异性: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超越文化特异性: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超越文化特异性: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越文化特异性: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越文化特异性:解读(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认知过程: 从文化特异论到动态建构论 l社会行为的文化特异性路径 l工具箱模型和传染病模型 l文化启动和框架转换:文化动态建构论 l跨文化经验促进创造性: The When and How l文化混搭 同质性的诱惑:未加反思的常识 l一系列的二元对立 中国对美国 东方对西方 中国人对美国人/西方人 中国文化对美国/西方文化 l未加质疑的思考起点 中国文化与美国/西方不同,所以中国人的 心理和行为也与之不同 文化特异性路径(一) l 文化特异性路径,首先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国际学术运动, 始于1960年代。 l 其基本精神在于确定社会心理和行为的文化嵌入性( cultural embeddedn

2、ess of social behavior),并已经产 生庞大的跨文化或文化比较(cross-cultural)的学术产业 。 l 其基本成就,在于确立文化因素在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心 理学中的解释地位。其意旨在于比较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社 会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差异,以揭示文化语境和社会心理和 行为之间确定的逻辑关系。 l 在这场学术运动中,中西文化差异以及相应的中国人/西 方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不同面向和不同水平的差异,受 到广泛地探讨,也有影响广泛的研究成果,如个体主义- 集体主义维度的构造(Hofstede,1980,2001)。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之由来:偶然事故 l Hofstede,198

3、0文化差异之四个维度 Power Distance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 Uncertainty Avoidanceplanning and organizing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priority to self or to group MasculinityFemininityperformance or expressions/harmony l Hofstede,2001文化差异之第五个维度 time orientationpast vs.present or future Hofstede, G. H. 1980 Cult

4、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Beverli Hills, CA: Sage. - 2001.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霍夫斯泰德和霍夫斯泰德(2005)2010,文化与组织,李原和孙健敏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语言中的时间参照(Chen, 2013) l

5、 time encoding-Future- time reference/未来时参照 l 分类:弱未来时参照如中文强未来时参照如英文; l 跨期决策倾向与行为后效:future-oriented behaviors, eg.saving more, smoking less, safer sex, less obese. Chen, M. K. 2013. The Effect of Language on Economic Behavior: Evidence from Savings Rates, Health Behaviors, and Retirement Assets. Amer

6、ican Economic Review, 103(2):690-731. 谁在鼓吹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界定政治学 1、常识:中国人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吗麻将 隐喻vs.桥牌隐喻和围棋隐喻 2、谁在鼓吹,如何践行?权利/责任和义务 奥妙: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对百姓的合谋欺骗 权利:精英成为集体之代表,民众为之奉献 责任/义务:精英权贵免责之托词 3、超越集体主义迷思:有合作精神的个体主义 文化特异性路径(二) l 文化特异性路径,经过1970年代港台社会/行为学 者的努力和传播,对大陆社会科学界包括社会心 理学界产生一定影响,其别名是中国文化特异性 取向。 l 在此框架下,中国社会心理学者已经有相

7、关成果 ,如中国人的人情/面子/关系模式、中国人的认知 方式以及自我观念等。 l 这些研究,致力于探索中国文化的特定面向对中 国人心理和行为的塑造方式,为中国人的“文化自 觉”作出重要贡献。 思想实验:北大同学和哈佛同学的学 业抱负比较研究 l 样本选择 l 量具的构造设计主位-客位困境(emic-etic dilemma) l Berry:主位-客位困境的解决之道:变量的文化等 同/概念等同,功能等同和公制等同。 l 施测和结果统计 l 解释? 文化特异性:检讨和质疑 l检讨和质疑,涉及其元理论层面与经验资 料的收集和解释层面。 l概括起来,文化特异性路径的元理论预设 ,主要是文化实体论和文

8、化-行为的因果决 定论。 文化特异性路径:元理论预设(一) l 不同的文化共同体,似乎存在其凝固的和同质性的文化实 体。 l 而中国人的文化语境,被假定为以儒家传统为主要代表, 恒古不变地塑造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l 姑且承认这种宿命论式的文化观和汉族中心主义的傲慢, 改革以来甚至远至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语境能简 化为儒家传统吗? l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伦理,无论在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在日常 生活领域,也都扮演基本角色。同样的是市场经济的精神 伦理。如果要粗略勾画当代中国的文化地图,马克思主义 占据核心,而市场经济伦理,至少和不断重构的传统文化 (它绝不止是儒家传统!)具有类似地位。 文化

9、特异性路径:元理论预设(二) l 文化实体论又和文化-行为的因果决定论密切关联 。 l 不同的文化共同体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 化模式决定其语境中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 模式,其结果就是文化比较研究中所发现的心理 和行为差异。 l 这实际上是“文化归因谬误”(cultural attribution fallacy)(Matsumoto and Yoo, 2006:235) l Matsumoto, D. and Yoo, S. H. 2006 “Toward a New Generation od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P

10、sychological Science, Vol.1, No.3:234-250.。 经验资料的收集和解释 :质疑(一) l第一、文化变量的操作化问题。跨文化研 究中的自变量,首先是不同的国家,而国 家变量,被不合理地归为文化变量。 在跨文化比较中,有实质性的非文化变量 (noncultural variables)渗透进来,成为 含混变量(confounding variables),如生 态变量或个人特征变量(Matsumoto and Yoo, 2006:237-39)。 经验资料的收集和解释 :质疑(二) l第二,文化间和文化内的差异以及文化一 致性问题。 有大量的跨文化资料显示,社

11、会心理和行 为在文化间的差异(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小于文化内的差异(intra- cultural differences);甚至文化间没有差 异,而文化内部则有重大差异。 文化变量存在过度解释和标签化倾向。 经验资料的收集和解释 :质疑(三) l 第三,文化维度问题。最有影响的文化维度是个体主义-集体主 义。 在长达70页的评论论文中,欧伊瑟曼(Oyserman)等对1980- 1999期间所有与之有关的论文进行了元分析(mata-analysis) ,或定量化的文献评论(Oyserman et al.,2002)。 他们发现,对所谓的美国文化而言,欧裔美

12、国人(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s),并不比非裔美国人更多个体主义 倾向,也并不比日裔或韩裔美国人有更少集体主义倾向。而用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来描述西方和中国文化差异,也不确切。 Oyserman, D. et al., 2002 “Rethinking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Evaluation of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Meta - Analys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128, No.1:3-72. 经验资料的收集和解释 :质疑(四

13、) l第四,孰因孰果问题。 即使文化和行为之间有关联,是文化导致 行为还是行为导致文化,其箭头方向并不 明确(Matsumoto and Yoo, 2006:239-41 )。 Many Forms of Culture l Status quo:East-West diffrences,eg.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independent-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l Issue北大学生和哈佛学生之差异的可能原因 socioeconomic status religion region Cohen, A. B.2009 M

14、any Forms of Culture. American Psychologist,Vol.64, No.194-204. 文化特异性路径的替代方案 : 工具箱模型(一) l 社会理论家斯维德勒的基本命题是“文化在行动中”( culture in action)。 l 对作为能动行动者的个体而言,他不是文化体系的木偶。 通过濡化或文化化过程(enculturation),行动者所习得 的文化语库(cultural repertoire),只是他行动中可调动 的符号资源,或者是“工具箱”(the tool-kit)(Swidler, 1986)。他策略性地选择和权衡相关的符号资源,并且在 行

15、动中,所调动的符号资源也在丰富和拓展。 l 其结果,不存在凝固的文化实体,而文化之于社会行为, 也没有粗暴的因果决定论。 l Swidler, A.1986, “Culture in Action: Symbols and Strateg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1 (April:273-286). 文化特异性路径的替代方案 : 工具箱模型(二) l 斯维德勒的文化模型,已成为美国新文化社会学 (the New American Cultural Sociology)的基石 之一(Smith, 1998),并催生了新的文化模型, 即文化体

16、现在特定群体的社会行动中,或“文化在 社会互动中”(culture in interaction)(Eliasoph and Lichteman, 2003)。 l Eliasoph, N. and Lichteman, P. 2003, “Culture in Inter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08, No.4 :735-794. 法国认知人类学家斯培尔贝: 文化表征的传染病模型(一) l 特定文化有其物质性的“文化表征”(cultural representations),它们在文化共同体内部和文 化共同体之间,不断地生产、传播和再生产。而 文化化过程,就是文化表征的传播过程,或文化“ 病毒”的传染过程。 l 即使置身于同一文化共同体中,文化表征(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分布 也是不一样的,如病菌的传染。在传染病流行的 时候,有的人重度感染,甚至死亡,有的人只轻 度感染,还有人则完全免疫。 法国认知人类学家斯培尔贝: 文化表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