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17100618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 大众传播学概论 教 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 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行为、向日葵向着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 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 二、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

2、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三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2、互动性。3、开放性。4、综合性。5、发展性。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四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传播学与社会学 2、传播学与心理学 3、传播学与人类学 4、传播学与新闻学:新闻学是

3、报刊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理论或“学”的研究。新闻学以报学为基础,侧重于微观、局部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为基础,偏重于宏观、整体和双向研究。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 5、传播学与历史学 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 按照知识的构成或抽绎层次,传播学可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 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1、传播科学论;2、传播过程论;3、传播主体论;4、传播客体论;5、传播载体论;6、传播对象

4、论;7、传播方法论;8传播环境论 绪论 思考题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传播学与新闻学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解释概念并分别说明其创建者的主要贡献: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 传播学奠基人简介 本章补充资料 传播学的奠基人 1、拉扎斯菲尔德 1901年1月2日生于奥地利。1924年获维也纳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次年在维也纳创办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曾任维也纳大学应用心理学讲师。後赴美国进修心理学并加入美国籍,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大众传播、选举与选民心理、市场研究、民意测验、失业、教育心理、数理社会学等领域。他在社会学上最有影响的成就首推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特别是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他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他还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他的一系列应用研究,推进和提高了美国和欧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与质量。着有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维、选民抉择、定性分析和应用社会学导论等。 、K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主要研究领域是群体传播的渠道,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把关人”概念,卢因本人对传播系统中的“把关”问题进行过理论化尝试,后来他的学生将“把关”理论广泛应用于新闻的筛选加工过程研究。 、 CI霍夫兰(19121961)。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

6、最早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他主要关心传播的说服效果,即传播引起的态度改变问题。从二次大战期间到60年代初,霍夫兰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法和受众属性等方面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和条件性。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LangSchramm,19071987)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

7、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这本书收录了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施拉姆当时还仅限于挖掘前人和他人的传播研究成果,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广义上指的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强调传播实践研究,主要以实证、经验性方法的传播学流派。以微观研究、定量分析为特征。 2、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cr

8、itical school)是在法兰克福学派(以1923年成立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为主的一个学派,强调主张从哲学、社会学角度研究和批判本文文化危机)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要代表有M.霍克海默、H.马尔库塞、T.W.阿多诺等人,以宏观研究、抽象思辩为特征。 传播学起源于美国的原因 1、美国的政治活动特点和大选使其政治家高度依赖媒体。 2、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进行了宣传战的专门研究。 3、美国政府和企业迫切需要各种咨询和调查,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传播问题。 4、美国传媒的私营性质使其将对市场的研究当作生存发展的 2 5、美国大众传媒与社会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第二章

9、 传 播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一、传播概念的演变 1、共享说,2、影响说,3、反应说,4、互动说,5、过程说 二、传播的定义 第二节 传播的特点 一、社会性和阶级性 二、目的性和计划性 三、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协同性和互动性 五、永恒性和历史性 重要概念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

10、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第三节 传播的分类 一、内向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三、组织传播 四、大众传播 五、跨国传播 第四节 传播的革命 一、语言传播革命 二、文字传播革命 三、印刷传播革命 四、电子传播革命 五、网络传播革命 六、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 第五节 传播模式(重点) 模式是对某一事项或裸体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 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1、构造功能,2、解释功能,3、引导功能,4、简化功能,5、预示功能 优秀模式的标准:1、呈现性,2、整体性,3、超陈性,4、启发性,5、实用性 二、传播模式的典范与评介 1、单向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中国传统的大众文化简介 1、礼

11、仪文化 2、官场文化 3、饮食文化(包括酒文化、水稻文化、茶文化、鱼文化等) 4、性文化(包括青楼文化) 5、土匪文化 7、武侠文化 8、江湖文化 9、痞子文化(流氓文化) 10、谋略文化 11、科举文化 3 现代出现或兴盛的大众文化: 1、高考文化 2、追星文化 3、游戏文化 4、网络文化 5、影视文化 6、武侠文化 7、节日文化 第三章 传播者 一、个人层面的传播者 小资料“第四阶级”说法的由来 美國著名思想家傑佛遜最早提出“第四權力”的思想。1804年,傑佛遜在反對派報紙的大力攻擊下,竟以壓倒的優勢連任總統。他說,如果一個政府在批評面前站不住腳,就理應垮臺,而聯邦政府的真正力量在於接受公

12、眾的批評,而且有能力抵擋批評。自由報刊應是對行政、立法、司法三權起制衡作用的“第四種權力”。 1828年英國國會舉行會議時,政治家愛德蒙特巴克在會上稱記者為“第四階級”,他說:議會中有三個階級(貴族、僧侶、資產者),但是在記者席上坐著一個第四階級,他比那三個階級都重要。 。從此,“第四等級”、“第四權力”成為西方新聞界的口頭禪。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与独立宣言 2004年世界记者殉职记录 2004年共有129名记者殉职:19名记者及其他媒体工作者在伊拉克死亡,菲律宾则有13名记者被杀。 排在伊拉克和菲律宾后面的是印度,2004年该国有7名记者遇害;紧随印度后面的包括巴西(六人)、孟加拉(5人)

13、、哥伦比亚(四人)、尼泊尔(4人)、俄罗斯(3人)与斯里兰卡(3人)。 根据统计,自2003年3月”伊战”爆发以来,已有62名媒体记者被联军或伊斯兰叛乱分子杀害。国际记者协会在报告中指出,对比2003年“93名记者因公殉职”的记录,在战地工作的记者以及进行腐败调查的记者日渐成为攻击目标。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是广播电视的形象代表,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提高职业素养,规范职业行为,制定本自律公约。 第一条 自觉遵守中国广

14、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 第二条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认真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 第三条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第四条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严守国家机密。 第五条 发扬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的精神,努力做有责任、有道德、有专长的德艺双馨的播音员主持人。 第六条 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努力追求艺术创作的高品位,自觉抵制危害民族精神,损害社会公德的庸俗思想

15、和文化糟粕。 第七条 自觉抵制低级趣味,拒绝可能被青少年模仿造成身心伤害的内容和形式,营造有利于末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第八条 尊重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妇女、老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 以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性为己 4 任,自觉发挥示范作用。 第十条 除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地域音及其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语,不模仿港台话及其表达方式。 第十一条 不断加强语文修养,用词造句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语序合理,修辞恰当,不溢用方言词语、文言词语、简称略语或生造词语。 第十二条 力求语言、语调、语音的表达形式与表达内容的一致性。表达要通俗易懂、准确生动、富有内涵、朴素大方,避免艰涩、易生歧义的语言和刻意煽情夸张的表达方式。 第十三条 树立健康向上的声屏形象,尊重大众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服饰、发型、化妆、声音、举止要与节目(栏目)定位相协调,大方得体,拒绝媚俗。 第十四条 言谈举止要得体,活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