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929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与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097229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1929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1929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1929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1929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1929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1929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1929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报告 姓名:杨冉 学号:20104495 班级:环规(规划)10-1 指导老师:王蕾 浅谈1929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 异同与对中国的影响 姓名:杨冉 学号:20104495 班级:环规(规划)10-1 指导老师:王蕾 摘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社会话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20世纪20年代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比较典型或颇具代表性的金融危机主要有三次:19291933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且仍在进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中19

2、29年和当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范围大小、持续时间长短、产生原因、表现特点、演变阶段、影响程度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字:20世纪 金融危机 异同 影响1、 两次金融危机基本概况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包括加拿大、日本以及西欧各国甚至还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

3、,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2007年8月开始浮现到2008年上半年正式爆发,并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

4、金融风暴。主要发展路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2007年8月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尚未结束。2、 两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1929年与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可以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概括,参照标准不同归纳概括的相同点也不尽相同。1 从

5、宏观层面看,这两次金融危机以及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三次比较具有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股票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等。2 从行为表现层面看,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一是强制清理旧债:二是商业信用剧烈缩减;三是银行资金呆滞;四是存款者大量提取存款;五是部分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六是有价证券行市低落;七是有价证券发行锐减;八是货币短缺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急剧提高,金融市场动荡。3 从危机征兆看,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一是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是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是国内信贷快速增长,

6、四是普遍的过度投资,五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是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是货币普遍被高估。4 1997年与2008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原因:一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三是流动性过剩且资本流动水平很高。即在现代货币信用机制下,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危机的发生,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三、两次金融危机的不同点1 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不同。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及西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前一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大。2 金融

7、危机持续时间长短不同。19291933年金融危机从1929年10月开始,到1933年底结束,共计5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2007年7月开始,目前仍在继续,何时结束尚未见底。3 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完全一样。19291933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是:投资过度,导致经济高涨;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证券市场高涨,投机狂热;信用紧缩,生产衰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住房金融管制放松和资产证券化,监管缺失等。4 金融危机的影响后果与程度轻重不一。19291933年金融危机影响后果与程度:美国经济水平倒退10年,失业达到1700万。2008年全球金融危

8、机影响后果与程度:英国成为首个陷入衰退的发达经济体;乌克兰政府肩负干亿美元外债压顶;而对于中国的影响至今也未见彻底消除。5 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政策措施不一。19291933年金融危机应对政策措施:英美法等国主要采取国家干预政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应对政策措施主要包括:金融监管、国有化、高管限薪、扶助就业、降息、退税、注入资金、收购股权、提供贷款、政府接管公司等。四、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采取的相关措施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大多数国家都无法避免,但受到的影响会有明显的差别。既有各国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是国家经济的健康程度及其抗风险能力。不同国家应对危机的策略

9、,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国家未来的经济走势,成为决定国家经济走向脆弱或健康的分水岭。能否较早地摆脱危机,甚至化“危”为“机”,是对一个国家战略选择的考验。这两次比较具有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留给我国诸多影响,值得我们为之思考并得到相关启示以更好的应对当前直至以后的经济或者其他危机。 这两次金融危机让我们政府作出了如下思考:1、 从经济发展模式上看:1 坚持又好又快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 不要盲目追求虚拟经济繁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要协调发展,相互促进2、 从政府角度看:1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辅相成2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应力求平3、 从技术创新路线看: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必须强调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

10、。失去这种支撑的扩大内需,将有可能加剧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未来调整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当前应当采取的主要对策包括:1 大幅度增加知识性投资 2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 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4 组织动员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建设,面向企业开展创新创业5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基于上述问题及相关立足点,我们在金融方面制定了若干改革创新措施以应对现在或者以后的危机:首先加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构建适合本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体系加强政府监管,明确监管重点,力求经常化制度化;金融监管体制要结合本国实际,照搬某种模式未必有效;其次推进金融自由化,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要谨慎

11、从事,量力而行;然后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建立公正、公平、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相信通过此些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我国在应对经济危机这条路上会得心应手,让我国经济在平稳中前进。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有着其特定的循环发展模式。当原始的物物交换的实物经济演化为商品货币经济,商品内部各种形式的对立,就要通过危机来恢复他的统一性。“在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中,劳动即生产劳动对它本身的条件和对它本身的产品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极端异化形式,是一个必然的过渡点,因此,它以自在地、但还只是以歪曲的头脚倒置的形式,包含着一切狭隘的生产前提的解体,而且他还创造和建

12、立无条件的生产前提,从而为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创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质条件”,这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有关论述。因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特有产物且有着特定的循环发展模式,所以这次处理危机的措施就是下次爆发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只有当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种形式不在存在时,就不会再有经济危机了。参考文献:1张维武. 美国次贷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对比分析EB/OL2008-10-12.2王凤娟. 1929经济危机的历史回顾与理论解释.J.理论观察,2006(2).3何龙斌.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与1929年金融危机的比较.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9(4) 4 卢东辉.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之我见.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