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08368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4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学复习资料整理第一部分 精华版(以下内容为精华总结,篇幅少而精)针灸总论腧穴总论1腧穴的概念和分类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1)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361穴)2)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

2、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2腧穴的治疗及主治规律。作用: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2)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3) 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例如:天枢穴:腹泻止泻,便秘通便。主治规律:1)分经主治规律手三阴经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手太阴经肺、喉病胸部病手厥阴经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阴经心病手三阳经经名本经主

3、治特点二经相同点三经相同主治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咽喉病、热病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目病、耳病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病足三阳经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三经相同点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眼病、神志病、热病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足太阳经后头、腰背病(背俞并治脏腑病)足三阴经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三经相同主治足太阴经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足厥阴经肝病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任督二脉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任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2) 分部主治规律(略)3) 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3特定穴1) 特定穴的意义:十四经中具

4、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2) 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a、 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b、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c、郄穴:十二

5、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d、背俞穴、募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共12个 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为冠以脏腑之名。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共有12个。募穴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e、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d、八会穴:脏、腑、气、

6、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e、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f、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4腧穴的定位方法部位起止点折量寸折量法说明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 头面部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3直寸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18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9横寸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耳后两乳

7、突(完骨)之间9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发说明胸腹胁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9直寸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的纵向距离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8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用于确定下腹部部经穴的纵向距离两乳头之间8横寸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缘端(章门)12直寸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背腰部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横寸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直寸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12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

8、的纵向距离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內上踝上缘18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间13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腘横纹至外踝间16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习题A型题1.腧穴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这三类是 C A.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B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C.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D.经穴、络穴、阿是穴E.络穴、郄穴、五输穴2.足三阳经腧穴主治病证相同的是 A A.神志病 B.胃肠病 C.胸部病 D.咽喉病 E.前阴病3.足三阴经腧穴主治病证相同的是 E A.神志病 B.胃肠病 C.胸部病 D.咽喉病 E.前阴病

9、4.任督两脉穴位都可以治疗 D A.热病 B.头面病 C.腰背病 D.妇科病 E.咽喉病5.现时采用的骨度分寸上以哪本书为基础 E A.素问 B.针灸甲乙经 C.千金要方 D.难经 E.难经6.根据骨度分寸法,下列哪项两者距离不是9寸 D A. 两完骨间 B.天突至歧骨 C.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 D.歧骨至脐中 E.两头维之间7.根据骨度分寸法,印堂至大椎为 A A.18寸 B.15寸 C.12寸 D.10寸 E.8寸8根据骨度分寸法,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为 E A.12寸 B.13寸 C.16寸 D.18寸 E.19寸9.一夫法是指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四指的宽度为3寸,其量取标准

10、应按以下 E A.食指远端指节横纹 B.中指远端指节横纹 C.无名指远端指节横纹D.小指近端指节横纹 E.以上都不是10.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取列缺,属于 C A.活动标志定位法 B.中指同身寸法 C.简便定位法 D.拇指同身寸法E.骨度分寸定位法B型题A.16寸 B.19寸 C.12寸 D.13寸 E.18寸1.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 E 2.肘横纹至腕横纹 C 3.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E 4.腘横纹至外踝尖 A X型题1.腧穴的主治特点是 ABE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局部治疗作用 D.相对特异治疗作用E.特殊作用2.可主治神志病的经脉有 ACDA.手厥阴、手少阴

11、 B.手三阳经 C.足三阳经 D.任督二脉E.特殊作用大纲要求1、 十二经腧穴的主治概要。2、 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1) 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2) 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肩髃、迎香。(3) 足阳明胃经:承泣、地仓、颊车、头维、下关、梁门、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厉兑。(4) 足太阴脾经:隐白、医学.全在线.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地机、血海、大包。(5) 手少阴心经:少海、通里、神门、少府、少冲。(6)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天宗、颧髎、听宫。(7)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

12、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委中、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至阴。(8)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9) 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10)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丝竹空。(11) 足少阳胆经:瞳子髎、率谷、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阴。(12)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章门、期门。(13) 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廉泉。(14) 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3、 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