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的互动关系研究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06910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的互动关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的互动关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的互动关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的互动关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的互动关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的互动关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的互动关系研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的互动关系研究崔滨洲摘 要:目前,浙江经济面临着粗放型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内外需结构不平衡、产业层级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等发展困境,经济转型成为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战略。本文结合浙江经济发展现状,探讨了扩大内需、产业升级、外贸调整、区域规划和民营资本利用等经济转型路径,并基于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商业银行应从经营理念、业务、渠道、管理等方面寻求转型突破,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关键词:浙江经济转型,金融支持,商业银行一、浙江经济转型的背景与路径(一)浙江经济转型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保持着快速平稳

2、增长趋势,人均GDP已突破7500美元,进入了工业化发达阶段。但是,浙江省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粗放型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一是资源要素结构不平衡。浙江经济依赖资源和劳动力要素,但土地、能源均不丰富,区域经济高速增长赖以依托的要素资源出现严重短缺,要素制约矛盾突出。“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人均占有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均仅约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能源和基础工业原料资源缺乏,电、地、煤、水等资源要素供不应求。全国“各省市人均资源拥有量综合指数”中浙江排名倒数第3位。二是产出效率低,环境压力加大。浙江单位CDP能耗水平位居国

3、内第四位,在国家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导向下,传统制造业等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三是产业竞争力下降。浙江以民营企业为主,长期以来支撑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和低端产品,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不仅难以适应当前的宏观需求结构,而且在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涨以及国际贸易磨擦日益递增的趋势下,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显著下降,出现“被全球化”“被边缘化”的倾向。过多依赖低端工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的增长方式成为制约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内外需结构不平衡一是内需不足。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为37.3%,低于全国38.8%的平均水平。在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

4、三驾马车中,浙江消费率较低,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未能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足。二是外贸依存度高。浙江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全省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43.9%,高于全国26.2%的平均水平;净出口占GDP的比重26.1%,高于广东、江苏,远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在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顺差持续走高、国际贸易战愈演越烈的背景下,外贸的持续稳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出口导向型难以为继。三是出口附加值较低。浙江加工贸易比重较高,产品附加值偏低,竞争力不强,市场风险较大,在金融危机和海外经济疲软的影响下,易受到冲击,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风险抵御能力较弱成为外贸发展面临的难题。3.产业层级水平不高一是传

5、统制造业处于低端。浙江培育了大批制造业明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但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低端的传统制造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力下降,亟待改造升级。二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浙江第三产业占比为43.1%,远低于发达国家72.2%的平均水平。其中生产服务业主要受到外向型经济的约束,依赖于海外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海洋运输、空运服务、国际港口及相关的金融服务;生活服务业主要针对本土,但国内服务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我国储蓄率偏高、居民消费观念相对保守的情况下,服务业的潜力还有待开发,发展相对滞后。4.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一是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浙江的外向型经济和民营企业特征显著

6、,受海外经济的影响较大,而民营企业相对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在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下,欧美主要国家经济疲软,海外需求不足,浙江国际贸易就受到了巨大冲击。当前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市场环境下,浙江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浙江企业要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经营管理模式、业务发展战略以及风险防控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改革压力。二是创新投入与使用效率不高。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掌握先进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而当前创新投入相对不足,企业创新相对落后,创新成果的使用不充分。浙江2010年研究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7、为1.8%,低于上海的2.8%,也低于江苏的2.1%,科技创新成果及投入运行的效率较低。(二)浙江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基于浙江经济民企强省、县域发达,市场活跃的特点,经济转型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选择合理的发展路径,扩大内需、产业升级、外贸调整、城镇化以及民营资本利用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1.扩大内需是经济转型的长久策略在投资、消费、出口贸易三大因素中,居民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拉动力。需求结构的优化调整成为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长久之策。浙江人均GDP超7500美元,居民生活水平较高,积聚了巨大的消费能量,而且随着居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

8、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对绿色消费、新型文化、信息产业等的需求不断扩张,居民消费存在巨大提升空间。此阶段,着力激发省内自主性需求,不仅可有效解决内外需求矛盾,且能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增长,有力地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已在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中得到较好体现,浙江将进一步创造就业创业机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健全与经济增长、企业效益、物价水平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不断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推动城乡居民有效扩大消费。2.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根本任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促进经济转型的落脚点,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就必

9、须改变现有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现状,建立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浙江的传统制造业改造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是关注的核心,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加强技术学习与运用。要通过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发展来激发企业活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浙江大企业、大产业、大项目是发展重点,14个产业集聚区、42个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也将成为产业升级的良好推动力。同时,全省已确定了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进一步拓展产

10、业的升级发展空间。3.外贸调整是经济转型的关键举措作为外贸依存度高的省份,浙江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重要因素。基于出口导向型、产品结构层级较低的特点,转变出口导向、优化出口结构、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成为推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在贸易导向上,要推动出口导向型向进出口协调发展方向转变,在努力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重要能源物资,在化解贸易摩擦的同时,提升自身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在出口结构上,积极发展运输、旅游、文化等商业服务贸易出口成为拓展出口渠道的有效方式;在产品开发上,要加快培育与拓展以品牌、技术和营销网络为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优势,有效推动

11、提升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4.区域规划是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浙江的区域发展相对较为平衡,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各地经济优势显著。经济转型依托于各地区的具体实践,区域规划成为经济发展的宏观导向和重要动力。如何在发挥区域特色的同时,推动整体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是区域规划的关键。在区域特色发展方面,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建设为浙江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宁波舟山港临近区域为核心,以杭嘉绍、温台沿海地区为两翼,以杭甬温三大都市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沿海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特色海洋经济。在整体经济发展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镇化仍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城市化的推进将为经济转型提供持续的

12、发展动力。5.民营资本是经济转型的新型力量在浙江民营经济主导的背景下,民营资本雄厚,是当地经济建设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放宽对民营资本准入限制,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有效引导民营资本成为经济转型的新生活力,成为浙江经济转型的新型力量。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新36条”,在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业和国防科工业等五大领域的基础上,增加了商贸物流业,中央还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有资本主导或垄断的行业,如石化、铁路、电力等。随着实际的市场准入方面障碍的打破以及金融、管理创新、人才、技术支持等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民营资本将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13、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一大动力。二、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的互动关系分析经济与金融是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经济转型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也在经济转型中不断深化发展。(一)经济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关于经济与金融关系的分析,主要有三大理论,一是金融发展论。格利(J.G.Gurley)与肖(E.S.Shaw)认为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是互动的,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金融技术的发展不仅使银行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也迅速发展,金融资产种类增加,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提升,大大促进了经济增长。戈德史密斯(P.G.Smith)认为金融结构,即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

14、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金融机构与金融资产种类越丰富,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力就越强,经济发展水平就越快,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二是金融深化论。麦金农和肖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的特殊性,指出金融体制和经济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关系,而政府的过度干预金融,会造成金融和经济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即产生金融抑制;而不存在政府过分管制的市场机制运行下,经济与金融之间将会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即金融深化。三是金融约束论。赫尔曼、默多克和斯蒂格利茨认为对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约束具有极大的社会福利性效应,在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金融业,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前提下,政

15、府可通过实施一系列金融约束政策促进金融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上述三大理论表明经济和金融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互动可以促进相互的健康发展。(二)经济转型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现实分析一方面,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经济转型对金融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扩大,市场对资本及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现代金融机构的建立、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形成以及提供相应金融服务的水平和数量正是建立在这种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经济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市场主体、机制体制、市场交易、资金流动等方面的变革,将推动金融产品、渠道、客户群体相应发生变化,也为金融的创新发展、运行机制的优化完善、业务拓展带

16、来新机遇,使金融机制体制得到进一步深化。近年来浙江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扩张迅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浙江市场经济发达、交易活跃,经济增长迅速,为金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从1979年至2009年,浙江经济年均增速达13%,高出全国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且高于沿海绝大部分省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市场环境为金融机构扩张和业务拓展提供了沃土,特别是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不但四大国有银行发展有良好的市场基础,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所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在浙江设有分支机构,不仅机构数量多,而且资产质量水平较高。2010年末,全省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4314亿元,余额和新增均居全国第4;各项贷款余额为46767亿元,余额居全国第2,新增居全国第1。全省金融机构不良率仅为0.95%,四大银行平均不良率仅为0.88%。“十二五”规划下,浙江制造业升级改造、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建设、新兴产业的发展等都将带来巨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