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06831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43 大小: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1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1、相关定义1.1、隐喻的定义和概念隐喻隐喻的界定 隐喻的界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metaphor”迄今也没有一个共同认可 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赋予它各种不同的定义(谢之君, 2007)。”一般说来,从狭义上讲,隐喻是指语言词汇和句法运用的一种特殊方式; 从广义上讲,它是用于认知上的概念化过程,认为思维在本质上是隐喻的” (谢之君,2007:59)。 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莱考夫等人将隐喻提升到认知层面,他们(1981)认为, 隐喻实质上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隐喻无处不在,不仅存 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

2、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一般概念系 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认知范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由概念构成 的,概念隐喻是创造新概念的重要途径。莱考夫和约翰逊(1981)认为,没有隐 喻便无法建立起我们的概念体系,就无法认知世界,当然就无法生存,所以,他 49 们把概念隐喻称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冯晓虎,2004)。 用”ARGUMENT IS WAR”这个概念隐喻举例说明,许多日常用语都映射 了这个概念,如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你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不能防 卫的);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3、my argument(他攻击了我论据中的薄弱环 节)。尽管没有肢体冲突,但是有舌战,例子中的 indefensible, attack 就体现了 “ARGUMENT IS WAR 这一概念隐喻。用”战争”来认知抽象的”争论”概念,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攻击”“赢得”“策略”“防御”等词语与之搭配。 莱考夫(1981)等人的隐喻概念比较宽泛,他们把唤喻、提喻、和反语等都 当作了隐喻。束定芳(2000:36-37)也曾对隐喻做出了界定,”根据我们对隐喻 的定义,只要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一类事物用来谈论另一类不同的事物,就构 成了隐喻,那么隐喻就可能在各个语言单位层次上出现,包括词、词语、句子和 话

4、语”。部分成语、谚语、歇后语,甚至整个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等都可以 被看成是典型的、扩展了的隐喻(同上,2000)。 1.2、呈现词汇的概念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了解外语词汇在母语中的含义会使学习者获得一种参 照,从而理解并自信地使用该词。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在课堂以外 的场合中使用语言。他们不像那些牙牙学语的孩子,用错了词也很少有人去纠正, 他们也无法像学母语词汇那样,即使不了解词的确切含义,但凭经验和直觉也敢 去使用这些词。高中学生在使用英语过程中需要有一种安全感,需要了解词的准 确含义,因此迫切想找出该词在母语中的含义。翻译就能让他们产生这种安全感, 因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寻

5、求准确意义的过程,不管原语词的语义有多复杂、文化内 涵有多深厚,译者都要在母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法。他们相信一旦记住拼写并 掌握它的中文意义,他们就能理解词的确切含义,从而能安全、有信心地使用这 些词汇。 例如,教师在教revolution,laser,work,minute这些词时,只要告知它 32 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革命”、”激光”、”工作”、”分钟”,而不必去阐 述这些词的意义就可着重讲解这些词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 用法。这样的解释就是教学翻译,有些单词、短语,若不借助教学翻译的手段, 是很难解释清楚的。而对于某些词汇,如科技词、专有名词,掌握其母语对应词更 是最佳

6、途径。 1.3、概念隐喻的分类 莱考夫(1981)将概念隐喻划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1)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 人类对方位的感知形成的基本空间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概念,如上 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与边缘等。人们通常将一些抽象概念投射到具体的 空间方位上,形成了方位隐喻,这些抽象概念可以包括情感、数量、身体状态、 社会地位,政治经济等(莱考夫,1981)。如:莱考夫(1981)用 Happy is up; Sad is down. 来解释方位隐喻的运作方式,与”好”有关的概念是一种”UP”的方 向,反之是”DOWN”,如,high s

7、tatus is up, depravity is down 等。表现在语言表 达中,如英语的”cheer up”,”All stock prices have jumped up this month”,相应 的汉语表达有”情绪高.涨.”,”股票价格暴.涨.”。 (2) 本体隐喻(或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人们在表达抽象概念时,经常需要借助一定的物理实体或替代物进行概念的 转换。莱考夫(1981)指出,通过物体和物质来理解我们的经验使得我们能够挑 出部分经验并把它们作为同一类物质或实体来对待,我们关于物体(特别是我们 的身体)的经验为本体隐喻提供了基础。也就

8、是说,将事件、活动、情绪、理念 50 等视为实体或物质。 把”inflation”(通货膨胀)看成一种实体,我们就有了一种指称该经历的方 法(莱考夫,1981): Inflation in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通.货.膨.胀.正.在.降.低.我们的生活水 平) We need to combat inflation.(我们需要与.通.货.膨.胀.做.斗.争.) 我们还可以运用人的运动、特征和活动来理解大量非人的实体(莱考夫, 1981)。 如:Life has cheated me. 生.活.欺.骗.了我。 (3) 结构隐喻(Structural

9、Metaphor) 结构隐喻是最常用的一种隐喻。赵艳芳(2001:106)将莱考夫的观点概括 为”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 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产生了一词多用的现象。” 时间是抽象概念,人们需要具体描述。我们通过”TIME IS MONEY”这一 概念隐喻概念在英语中的表达,来了解隐喻概念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语言的: I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我在她身上投入了很多时间). 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r hours(这些小玩意儿会帮你节省很多时间). You are

10、 running out of time.(你的时间快不够用了) You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 用”金钱”来认知抽象的”时间”,因此在谈到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省” “花”“投入”“浪费”等词与之搭配。”所以我们把时间当作了一种可以花掉、 浪费、预算、正确或错误地投入、储藏或挥霍的东西来理解和体验”(冯晓虎, 2004)。 1.4、翻译的本质与定义 人类自从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就产生了 翻译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 间的交流,也帮助人类社会不断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翻译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 的 普希金曾把翻译家比喻成 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Weschler Robe

11、rt 1998:9) 爱尔兰著名翻译家葛布瑞尔(Gabriel Rosenstock)更把翻译艺术比喻成在朋友之 间的输血(Bowker 1998:52)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曾把翻译比作 嚼 饭与人 钱钟书先生将翻译比作 做媒 ,他指出 媒 和 诱 说明了翻译在 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钱钟书 1994:39) 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 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冯庆华 1997:1 ) 1.4 语言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 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某 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 (Juri

12、 Lotman, B.A. Uspensky 1978:68)正因如此,不同的文化中难找到意义完 全对等的词语 即便是简单的 早饭 ()一词,中国人想到的是稀饭 馒头 花卷,而俄罗斯人想到的则是黄油 牛奶 面包 同样的 龙 ,中国人 视其为民族的精神图腾,是吉祥与权力的象征 在汉语中 龙 也多用于褒义, 如 龙马精神 龙腾虎跃 等,我们甚至用 亚洲四小龙 来形容上世纪中后 期经济迅速腾飞的韩国 新加坡和中国台湾 香港 而俄罗斯人,乃至所有西方 人的印象中, 龙 是一个吐着火球,挥舞着翅膀,无恶不作的怪物, 圣经里 6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俄商务翻译 甚至用 老龙 ( )来代称魔鬼撒旦 正因如此

13、, 亚洲四小龙 的官方翻译是 (亚洲四小虎),倘若将其译为 ,则可能产生文化误解,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就被 妖魔化 了 奈达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 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奈达 1993:89) 最近二 十年,翻译界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 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 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 这两种趋势的结合,就把翻 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郭建中 2000:277) 诺特(Christiane Nord) 1991 直接用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来代替翻

14、译这一术语;霍 兹-曼塔瑞(Holz-Manttari)1984 甚至用跨文化合作(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来代替翻译 来费瑞( Andre Lefevere )1992 则把翻译看作文化交融 (acculturation),而肖沃(Daniel Shaw)1988 创造了 transculturation 跨文化翻译 这个术语 由此看来,翻译已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 模式 (郭建中 2000:280) 综上所述,简而言之(如下图),文化包含语言,语言是文化载体;文化交 流通过语言,语言交流借助翻译,翻译的过程也即文化交流 表一 1.5、广告

15、定义及分类 广告(advertisement),即广而告之 该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 advertere 意为 唤起公众对某一事物的注意,并同时诱导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向一定的方向发展 的手段 (李明清 2009:52)俄语的 一词源于法语 reclame ,其基本 意义与拉丁语相仿,意为 大声叫卖 可见,最古老的广告形式即集市上的叫 卖 随着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广告也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 当今社会,广告已成为一门涉猎广泛的学科,经济 学 社会学 心理学 历史学 语言学 新闻学都与广告学有交叉 这也说明广 告作为一个跨学科现象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角度给广告下了不 同的定义 据 . . 的统计,仅在俄罗斯关于广告的定义已逾 2000 种 ( 2003:13) 俄罗斯联邦广告法把广告定义为: 广告是一种以任何方式和形式,以 及任何手段传播的信息 它针对不确定群体,旨在引起他们对广告对象的关注或 兴 趣 , 最 终 促 使 商 品 在 市 场 上 的 销 售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