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艺术与新柏拉图主义论略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068280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260 大小: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米开朗基罗艺术与新柏拉图主义论略_第1页
第1页 / 共260页
米开朗基罗艺术与新柏拉图主义论略_第2页
第2页 / 共260页
米开朗基罗艺术与新柏拉图主义论略_第3页
第3页 / 共260页
米开朗基罗艺术与新柏拉图主义论略_第4页
第4页 / 共260页
米开朗基罗艺术与新柏拉图主义论略_第5页
第5页 / 共2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米开朗基罗艺术与新柏拉图主义论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米开朗基罗艺术与新柏拉图主义论略(2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米开朗基罗艺术与新柏拉图主义论略1、相关定义1.1、()”故事”和”话语”概念说明及方法论意义 在西方现代叙述学中,”故事”和”话语”是较为常见的描述叙事作品两个对应层次的概念。这两个成对使用的词语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俄国形式主义的研究中。什克洛夫斯基和艾亨鲍姆提出”故事”(fabula)和”情节”(sujet)的二分法,用这两个词分别指代”按实际时间、因果关系排列的事件”和”对这些素材的艺术处理或形式上的加工”31。晚近的法国结构主义和叙述学研究基本延用了这种二分法,他们用法语”histoire”(故事)和”discours”(话语)来分别指代叙事作品中的两个不同层次。”故事”指与叙述者、

2、叙述的接受者或相关事件发生的情境(situation)无关的”客观” 事件;而”话语”则指创作中的”主观”形式,它突出的是叙述者和接受者的相互关系32。实际上,”故事”与”话语”的区分是以传统叙事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为基础的,所不同的是,”话语”具有比”形式”更为宽泛的所指,它涵盖了现代小说创作实践中全新的叙述方法、时间和情节处理方式33。本篇论文就是以此二分法作为方法论起点的。叙述学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结构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的法国,并继而扩展成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研究潮流。它将结构主义方法用于文本内部分析,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作为以文本为中心的形式主义批评派别,叙述学研究隔断了作品与

3、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关联,这无疑是它的局限所在。80年代初,随着西方文学研究重点转向文本外的社会历史环境,叙述学受到强烈冲击。但90年代以来,在西方文学研究界出现了”叙事学的小规模复兴”。这次复兴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在运用叙述学分析文本时,不再只局限于文本内部,而注意到文本外部的社会历史语境34。这种研究方法既进行文本内部研究,又不忽视社会文化语境的外部研究,对我们从多角度理解作品无疑有很大意义。本篇论文就是对这种新叙事理论的尝试运用。全文以”故事”和”话语”的 二分法作为框架,分析小城畸人的”性主题”和”话语”层次,但又不局限于文本,分别从文化、社会、作者、美学等多维角度对作品进行现代主义

4、艺术分析。 第二部分:小城畸人”性主题”的现代主义艺术分析 小城畸人的研究者经常突出作品的”地域性”特点。譬如李公昭主编的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这样写道:小城畸人”由25个独立成章又环环相扣的故事连缀而成,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沉郁、压抑、古板的美国中西部小城”35。但舍伍德 安德森则多次表明:小城畸人是超越了特定地点的36。由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研究为何会与舍伍德 安德森本人的表述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认为,这种差异体现了他们对作品”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认识的差异。这些研究者充分关注了小城畸人”故事”层面的相对独立性,却没有认识到作品中”话语”的建构意义。在传统叙事作品中,”故事”具有相对独立

5、性,而承认”故事”的独立性实际上也就承认了生活经验的首要性。也就是说,无论”话语”层次怎样表达,读者总是依据生活经验来建构独立于”话语”的”故事”。而在现代主义小说中,”话语”的重要性得以增强,”故事”常常不同程度地失去了独立性37。因此,这些研究者在对小城畸人的”故事”层面关注的同时,却忽视了”话语”层面的建构意义,这也是小城畸人被当作传统现实主义作品的原因之一。然而实际上,”故事”层面并不能充分揭示小城畸人的题旨,作品中的”话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通过”话语”的建构,小城畸人超越了狭隘的地域性特征,而具有了文化上的普遍意义。那么,小城畸人中的”故事”层面向我们展现了什么?通过”话语

6、”的建构,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深层文化内涵?首先,让我们将目光投注在作品的”性主题”上,分别从”故事”和”话语”层面揭开”性主题”的奥秘。 小城畸人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性”结下不解之缘,美国批评界普遍认为它表现了”性的压抑”38,作品也因为对”性”的关注受到当时批评界毁誉不一的评价,一些批评家因此对小城畸人不以为然,而也有一些批评家对安德森敢于涉及”性”这个在当时美国主流作家中仍被视为”禁区”的领域而大加赞赏39。在小城畸人中,”性”的确作为或明或暗的线索贯穿其中:手(Hands)中涉及到人们对同性恋的敌视态度,男教师飞翼比德尔鲍姆(Wing Biddlebaum)因为与男学生们的亲密接触被人

7、们当作同性恋者逐出原来生活的地方,在温士堡小城过着诚惶诚恐、隐姓埋名的生活;母亲(Mother)中的伊丽莎白 威拉德(Elizabeth Willard)和虔诚四部曲(Godliness,a Tale in Four Parts)中的路易丝 本特利(Louise Bentley)希望借助婚姻达到两性关系、乃至社会关系的和谐,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在没有人知道(Nobody Knows)和一觉(An Awakening)中,作品则展示了”女性主动、男性被动”的新型两性关系模式;可敬的 品格(Respectability)中的沃什 威廉(Wash Williams)和酒醉(Drink)中的汤姆 福斯特

8、(Tom Foster)企求一种无”性”的、圣洁的爱;而在上帝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God)中,我们则看到性本能的神奇力量:柯蒂斯 哈特门牧师(the Reverend Curtis Hartman)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对面窗子里小学女教员凯特 斯威夫特(Kate Swift)赤裸的身体,于是这种窥视女性身体的欲望便与他长期以来接受的清教主义清规戒律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但最终他下了这样的决心:”如果我是 个肉欲的动物,那末,我就要为我的肉欲而生活”40;成年(Sophistication)中的海伦 怀特(Helen White)和乔治 威拉德(George Willard)则

9、在两性关系的和谐中体验到了”成熟”的感觉:”男人或男孩,女人或女孩,他们总有一刻会把握住那个使现代世界上男男女女可能过成熟的生活的东西”(190),而在这一刻,他们”不是男人和女人,不是男孩和女孩,仅是两只兴奋的小动物”(190)。总之,这种对”性”的关 注贯穿于小城畸人之中,这也是它被当作自然主义作品的原因之一。 19世纪末期在法国兴起的自然主义文学在诞生之初即受到生理学和遗传学的影响,认为生理因素、遗传机制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41,它以”极大的勇气和诚实揭露了以前由于胆怯而加以隐瞒、压抑或视而不见的东西”42,譬如对”性”的赤裸裸描写就是其表现之一,而在当时盛行的实证主义思潮影响下,自然

10、主义作家不再相信文学作品能反映事物形而上的内在本质,于是致力于对事物外部细节的纯客观、科学性描写。因而自然主义作品中的性描写常常一味追求”科学”、”逼真”,突出或夸大作为本能的”性”的决定力量。可以说,自然主义作品中的性描写表现出客观、真实的”实录性”,是为”性”而写性。那么,小城畸人中的”性”果真如自然主义作品中的性描写那样,表现出”性决定论”和”为性而写性”的特征吗?小城畸人中的”性”至少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两性形象和两性关系模式;二、挚爱和欲爱两种不同爱观的冲突。在下面的作品分析中,我将分别从”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介入,分析小城畸人中”性主题”的深层文化内涵。 一、传统与反传统

11、:两性形象和两性关系模式的故事层面解读 “性”从来就不是”天赐之物”,人类的性行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文化属性43,”性”是社会和历史的建构,它是社会以各种复杂的形式制造的,是协商、斗争和人类机构的产物44。而对”性”的文化属性史无前例的关注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除了是西方现代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期,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期,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的性别角色和两性关系模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无疑也冲击和影响着同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对”性”的表现和思考45。在小城畸人中,对两性形象和两性关系模式的描写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展开的。从小城畸人的故事

12、层面来看,它实际上向我们展现了富有地域色彩的两种文化:以清教主义为核心的中西部乡村文化和新兴城市文化。文本中所描绘的”内战”后、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鼎盛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热点,由此时转向中西部。19世纪初还人迹罕至,1837年才正式组建为市的芝加哥在1900年已发展为美国的第二大城市46。小城畸人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新兴城市文化对以清教主义为核心的中西部乡村文化的冲击,以及在文化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新、旧文化中两性形象和两性关系模式的变化上。 在工业文明侵入之前的美国,清教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清教文化中的禁欲主义思想和艰苦的现实自然

13、条件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性别价值取向:男性的”力量”通过”拓荒”表现出来,”开垦土地”成为男性成功与否的价值尺度。虔诚四部曲通过本特利家族四代人的成长历程反映了拓荒时代清教文化中男性的价值取向,他们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甚至全然不顾父子、兄弟亲情:杰西 本特利家(Family Jesse Bentley) “从纽约州来”,他的父兄们”墨守成规,像被鞭策的牲口般苦干”(37),到了”内战”后的杰西 本特利经营农场时,”他年迈的、辛苦得弯腰曲背的父亲,把农场的所有权交给他,仿佛心甘情愿地爬到角落里去等死时,他耸耸肩膀,随即把老人丢在脑后了”(41);杰西想起在”内战”这个男性力量的角逐场上死去

14、的哥哥们,唯一的想法是”责怪他们不曾工作得更勤奋、获得更多的土地”(43)。而在这种文化中的女性,她们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一种服从于父权社会价值标准的”实用性”。虔诚四部曲对这种拓荒时代的女性地位也有忠实描写:杰西 本特利柔弱的妻子”努力做着左邻右舍的妇人们个个都在做的那种工作”(39),而杰西”也让她去做,不加干涉。她帮忙挤牛奶、料理一部分家务;她为男人们整理床铺,替他们预备食物。一年里她每天工作到深夜,产下一个孩子后便死去了”(39)。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西部独特的清教文化中, 女性的价值更多的是出于”实用”的考虑:为男人料理家务和生育。清教文化中,艰苦的劳动是一种禁欲手段,而劳动与禁欲结

15、合起来,互为目的和手段,一方面这种清教文化的禁欲主义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拓荒劳动,另一方面艰苦的拓荒生活也需要一种禁欲主义的文化与之相适应,一切都出于”目的”和”实用”的考虑,甚至男女性交(即使结婚以后)只有作为遵从上帝”多生少善”的训诫去增加上帝的荣耀手段才能允许47。这样的文化规定了女性性别角色是围绕男性”拓荒”而进行的”家务劳动”和”生育”,同时也要求女性遵从以”禁欲”为核心的清教伦理观:女性要忠诚、顺从、专一、富有 牺牲精神。曾经沧海(Adventure)中的艾丽斯 欣得曼(Alice Hindman)便是符合清教文化伦理观的传统女性形象:艾丽斯16岁时与小城的内德 居礼(Ned Curr

16、ie)相爱,年轻的内德 居礼决心出去闯天下,艾丽斯此时的表现非常富有女性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不想使你负担不必要的花费,阻碍你的发展。现在不要娶我。我们不结婚也过得去,而且我们可以待在一起”(79)。她的表现显然纯粹出于一种”为他”的目的:为了内德 居礼的发展,她可以吃苦,可以舍弃当时社会很看重的名份婚姻,然而当内德 居礼独自一人到芝加哥后,”便把温士堡的艾丽斯忘了”(80),此时在温士堡苦苦等待的艾丽斯已从一个少女长成一个妇人,但她一直坚信:”我是他的妻子,不论他回来与否,我始终是他的妻子”(80)。她不停地储蓄,”梦想存款利息足够维持她自己和未来丈夫的生活”(81)。在这种以”禁欲”为核心的清教伦理观的支配下,艾丽斯已无视自身的需要和独立存在的价值,这是艾丽斯 欣得曼生存的悲剧,也是那些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