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防治.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066099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害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植物病害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植物病害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植物病害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植物病害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病害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害防治.(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 n病害的防治是指通过人为干预,改 变植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减少病原物数量并削弱其致病性 ,保持与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优化 生态环境,以达到控制病害发展的 目的,从而减少植物因病害流行而 蒙受的损害。 n植物病害防治方针(植保方针) n我国的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n综合防治(或称植物病害管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 n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 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 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n综合防治的主要观点 n系统的观点: n经济的观点:考

2、虑经济阈值的问题 n生态(环保)的观点:要考虑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人畜的安全性问题 n社会的观点: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 n植物病害的防治途径 n回避、杜绝、铲除、保护、抵抗、治疗 n减少初侵染菌量、降低流行速度 n有些病害只须一种途径即可得到控制,但大多数病害要采用多 途径加以控制 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检疫(法规防治)、农业防治、利用抗病种、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n检疫 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或延缓有害生物的人 为传播 n特点:预防性、强制性(法制性)、国际性。 n检疫对象:经国家有关植检部门科学审定,并明文规定要采取 检疫措施禁止传入的某些病、虫、杂草等。 检疫对象是我国 的习惯叫

3、法,国外的提法多为“禁止的病虫”(pests and diseases prohibited)和“受限制的病虫”(pests and diseases restricted) n检疫对象特点:人为传播、局部分布、危害大且难以防治 n农业防治:又称栽培防治 (cultural control) n采用适当的田间管理措施,压低病原物数量,提高植物抗病性, 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n加强田间管理 n无病种苗:抗病品种,无病留种,种苗消毒,使用组培苗。 n规避或隔离:合适的种植区划、适当的种植时期、播种深度、保 护栽培。 n轮作:非寄主轮作。 n田园清洁:清除病残体、合理修

4、剪、秋翻冬灌、早期拔除中心病 株、清除杂草或保留杂草。 n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防旱防涝、避免漫灌串灌。 n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 n利用抗病品种是最简便、最容易、最安全且最有效的防病措施 n优点: 可有效地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防治成本低、不污染环 境、无食品安全性问题(转基因抗病品种在讨论中)、对许多 病害是唯一的有效措施. n不足:存在抗性丧失的可能、对于有些病害,抗病品种很难培 育 n 1、抗病品种培育 n简便易行,要考虑其适应性,注意改良,防止携带新的病原菌 n (1) 引种 n(2)系统选育 n在感病群体中,对个别抗病变异单株进行系统选育,成功的例 子不少 n(3)杂交育种 n品种间杂交:

5、充分利用抗性资源,培育优良品种 n远缘杂交:引入近缘野生种中的抗病基因 n(4)诱变育种:创造新的抗源材料 n(5)生物技术育种:细胞工程、基因工程 n2、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n品种抗病性丧失的问题及其对策 n(1)培育和采用水平抗病品种 n(2)垂直抗病品种的轮换使用及合理布局 n(3)多系品种:由10个左右的相近的独立基因系组成,每个 基因系具有一个垂直抗性基因,各基因抗性谱有差异,而其他 基因相同 n(4)聚合品种(抗性基因富集,Pyramiding):将多个不同 的垂直抗性基因集中于一个品种中 n3、品种抗病性鉴定 n要求:品种稳定、病原致病性稳定、环境适宜、接 种方法可靠。 n方法:

6、 n(1)田间鉴定(病圃鉴定):人工病圃、自然病圃 n(2)室内鉴定(温室、培养箱等鉴定) n(3)离体鉴定(组织、细胞培养) n(4)间接鉴定(生理、生化、形态指标) n生物防治 n利用有益的生物或其产物来防治植物病害。放线菌、真菌、细 菌、病毒及其产物均可用作生物防治的材料。 n历史: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至1940s成功攻克肺炎 。后人们尝试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现在害虫防治已经相当成 功,病害生防难度大,但一度是十分热门的研究领域。 n优点:对环境相对安全,采后应用比田间应用容易。 n不足:防效不稳定;生产、贮运及使用技术要求高 n生物防治的手段 n施用生防菌代谢产物:如井冈霉素

7、、阿维菌素 n引入大量外源生防菌:种子包衣或拌种,利用弱毒株系病毒, 或使用菌体制剂 n调节环境条件,增殖生防菌:施用有机肥,土壤调节剂 n生物防治的机制 n拮抗作用 n溶菌作用 n竞争作用 n重寄生作用 n捕食作用 n交互保护作用 n物理防治:利用物理因子(低温、高温、核辐射)铲除或减少病 原物的接种体并改善寄主的抗病能力。 n1、热处理 n(1)土壤加热灭菌(蒸气灭菌、干热灭菌) n用于苗床土壤处理、无土栽培基质处理 n(2)温汤浸种 n小麦种子52热水生理11分钟可铲除种子内部携带的散黑穗病 菌 n花卉球茎43热水处理3小时可杀灭其中的茎线虫 n(3)贮存器官热空气处理防治贮运期病害 n

8、甘薯、果实热处理去除表面过多水分、加快伤口愈合 n2、光的控制 nAlternaria, Botrytis等病原真菌只有在受到紫外光(低于 360nm)的照射后才能产孢,通过采用一种能够阻挡低于 390nm波长紫外光的塑料膜来建温室或用以覆盖,可以控 制这几种病害 n3、辐射处理 n微波、-射线处理防治贮藏期农产品和食品受病菌侵染 n4、利用机械手段除去种子中混杂的病原 n小麦粒线虫(汰除机)、菟丝子 n化学防治:指用化学药剂(杀菌剂)来防治病害, 是植物病害综合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至少目前 是必不可少的防治措施,其优点突出,缺点明显。 n优点:高效、速效、使用方便、(局部)经济效益高 n缺

9、点:药害 n杀伤有益微生物 n内吸性杀菌剂的抗药性突出 n残留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 n环境污染:“寂静的春天” n对使用人员的毒性 n注意事项 n正确地鉴定病害,选用对症的药剂。 n了解病原菌的侵染特点(表生,内寄生;伤口侵 入,被抑侵染等。 n药剂本身的性能与使用方法的关系。 n根据产品特点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法。 n安全使用。包括科学的施药量、施药时期、次数 及间隔期,以及施用人员的安全。 n轮换用药及合理混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n杀菌剂分类(按作用方式分) n保护剂:保护植物,阻止病原物侵入。 n治疗剂:抑制或杀死已侵入的病原物,使病情减轻或恢复健康 。 n铲除剂:彻底杀灭病原物。 n免疫剂*

10、:诱导植物产生抗性,未来的发展方向。 n按杀(抑)菌谱分 n广谱性杀菌剂:杀(抑)菌范围很广 n专化性杀菌剂:只对特定类群的病原菌有效 n按化学性质分 n铜化合物:波尔多液、不溶性铜(碱式硫酸铜、碱式氯化铜、氧 化铜等) n硫化合物:无机硫化合物(石硫合剂、硫磺等)、有机硫化合物 (目前使用最广泛、用途最广泛的杀菌剂) n芳香族化合物:五氯硝基苯、敌克松、百菌清等 n杂环化合物:克菌丹、灭菌丹、敌菌丹等 n甲霜灵类(酰胺甲酸类):对腐霉、疫霉和一些霜霉菌很有效的 内吸杀菌剂,商品名叫Ridomil(瑞毒霉)(用于叶片喷雾)或 Aprom(用于种衣剂)或Subdue(用于草皮和园艺植物 n苯并咪

11、唑类:多菌灵、托布津、甲基托布津等,广谱内吸性杀菌 剂 n杀菌剂的主要剂型 n粉剂:粉剂(dustable powder)或可湿性粉剂(wettable powder)。 n液剂:乳油(emulsifiable concentrate)、悬浮剂 (suspension concentrate)、微乳剂(microemulsion)、 水乳剂(oil in water emulsion) n粒剂:颗粒剂(granules)、可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s)、水溶性粒剂(water soluble granules)及微囊 剂(capsule suspension)等 n农药发展的要求 n“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n药效:防治效果 n毒性:对人畜的毒害作用 n残毒:施药后,农产品及环境中残留物对人畜 的毒害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