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062434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267 大小:2.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67页
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67页
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67页
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67页
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2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1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二者的统一。2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 3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是朴素的、自发的、未经论证的,将这些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加以分析、归纳、抽象和论证,形成理论体系就是哲学。因此,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2)一

2、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又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因此,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因此,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首先,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其次,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三)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

3、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相对于思维的存在只能是物质,离开哲学基本问题和认识论问题谈存在,则存在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精神。相对于存在的思维,是精神、意识、主观思想,而不是指认识论中的理性认识。 2内容;(1)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客观标准。凡是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属于唯物主义各派;反之则属唯心主义阵营;(2)人的思维能否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或世界可知不可知的问题。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客观标准。凡是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则为可知论;反之则为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党的思想

4、路线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思想武器。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历史形态 哲学的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意识(感觉、观念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2)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 2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直接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公然申明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6、 2实践性,强调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又是为实践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是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的思想武器。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物质是指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并能为我们认识的客观实在。它是对万事

7、万物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哲学概括。 2物质概念的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它是反对唯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思想武器;它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实物、物质结构的局限性;它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3世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性的物质,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自然界和社会都统一于物质,否认社会物质统一性是历史唯心主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的存在形式是:运动和时间、空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1物质和运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

8、,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乃至社会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必定是物质的运动。 2运动和静止 (1)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般指以下两种形态:一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种状态,二

9、者同时存在;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物质运动形式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把物质运动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4)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具有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因而又叫客观规律。任何人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任何一条客观规律,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叫做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

10、主观能动性,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的需求。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自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一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一高等动物感觉、心理一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劳动使产生意识有了必要,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着人类意识产生。可见,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

11、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就不可能有反映者的意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歪曲的反映。 (三)意识的能动性 1涵义:意识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性,其涵义有两方面:(1)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主观创造性,分析、综合,避开假象,揭示本质,对人的生理起控制调节作用;(2)能动地改造世界,即变革现实世界,形成“人化自然”,变革旧的社会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

12、动性的基础。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更好地认识、利用和掌握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要尊重客观规律,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犯左的错误;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拜倒在规律面前,听天由命,就会犯右的错误。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个原理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物质运动规律出发,不断解放思想,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

13、况,研究事物的内部联系,研究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由此可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根本要求。反过来,它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体现和具体化。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一)实践的涵义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性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涵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实践只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以人为主体和以任何事物作为作用对象的现实活动的统一,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二是指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情感的性质和形式,是同人的意识活动相联系又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

14、观现实性,即物质性,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2)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指导下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贯彻主体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认识,实践不是向主观活动无关的盲目的客观活动;(3)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发展。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 第三节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

15、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1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不是相互隔绝、 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以各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在一种具体事物内部,各种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构成该事物的整体特征。整个世界,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现代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新学科,证实且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这是一个旧事物死亡,新事物产生的过程。1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发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