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类宏观生物学、危害及预防.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034564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蜱类宏观生物学、危害及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蜱类宏观生物学、危害及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蜱类宏观生物学、危害及预防.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蜱类宏观生物学、危害及预防.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蜱类宏观生物学、危害及预防.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蜱类宏观生物学、危害及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蜱类宏观生物学、危害及预防.(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蜱类宏观生物学、危害及预防 病媒生物防制所 赵赵志刚刚 2016-05-19 报告内容 蜱类宏观生物学、生态学 蜱类的预防和个体防护 蜱传疾病及其危害 蜱类宏观生物学、生态学 第一部分 一、蜱类概论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多种动 物体表的一种节肢动物。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 ,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 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蜱 、若蜱有4对足,而幼蜱只有3对足。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 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触动的部位,游离状 态下附着在草上,

2、可叮人、吸血。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 如同蓖麻籽。 一、蜱类概论 专性吸血,雌蜱饱血后体重可增加 100; 宿主范围广泛,包括两栖类、爬行 类、鸟类和哺乳类; 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或贮存宿主 ,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 虫等; 小结:在传播病原体的过程中,蜱类 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定了蜱媒 疾病的流行特点,同时也是制定蜱 类综合防治对策及预防蜱媒性疾病 的科学依据。 二、蜱类的吸血特性 蜱类吸血是典型的管吸型,唾液腺可分泌抗凝血因子 (如舒血管肽)到血管。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选择 性。例如,长长角 血蜱寄生在动动物或人的颈颈部、耳后、腋窝窝、大腿内侧侧、阴 部和腹股沟等处处;

3、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颈部肉垂和乳房 ,次为为肩胛部。 二、蜱类的吸血特性 蜱类类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 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时期。硬蜱的若 蜱只有1期,发发育阶阶段经历经历 三次 吸血二次蜕蜕皮;软软蜱的若蜱经经 过过14期不等,因种类类或生活条 件而异。 依据发育过程中吸血、蜕皮所需 宿主数及其所处的部位,蜱类类可 分为为一宿主蜱、两宿主蜱、三宿 主蜱或多宿主蜱。 三、蜱类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吸血 蜕皮 吸血 蜕皮 吸血 三、蜱类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一宿主蜱 幼蜱、若蜱和成蜱吸血均在 同一宿主完成; 幼蜱、若蜱饱血后不脱落; 雌蜱饱血后脱离宿主产卵; 扇头蜱属的种类如微小扇头 蜱(微小牛蜱

4、)等 egg-laying and molting on the ground 三、蜱类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两宿主蜱 幼蜱、若蜱吸血均在同一宿主完成; 若虫吸血落地后变为成虫,成蜱更换宿主吸血; 雌蜱饱血后脱离宿主,落地产卵; 三、蜱类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三宿主蜱 幼蜱、若蜱、成蜱3个阶段更换3个宿主; 幼蜱、若蜱、成蜱饱血后均脱离宿主; 幼虫多侵袭啮齿类动物,若虫多侵袭野生哺乳类或小型兽类,成虫侵 袭家畜; 大多数硬蜱,如全沟硬蜱、嗜群血蜱及长角血蜱等; 蜱是蜱媒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 三、蜱类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多宿主蜱 幼蜱、若蜱(多个若蜱期)、 成蜱均需更换宿主吸血; 幼蜱、若蜱、成

5、蜱吸血后 均脱离宿主; 幼蜱、若蜱、成蜱宿主类型相 同或不同; 软蜱科的种类,如非洲钝缘蜱、波斯锐缘蜱等 雌蜱饱血后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饱血后在440天 内全部产出,可产数百至数千个,因种而异。软蜱一生可产卵 多次,一次产卵50200个,总数可达千个。 三、蜱类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硬蜱软蜱 形态:硬蜱与软蜱区别 结结构硬蜱软软蜱 盾板 背面有盾板背面无盾板 腹板 大多有腹板无几丁质质 假头头 假头头凸出于虫体前端,背面可 见见,假头头大,多形态态 隐隐于虫体前端腹面,背面不 能见见到,假头头小,近方形 口下板 发发达不发发达 ,齿齿小 吸血时间时间 吸血时间长时间长 ,白天吸血时间时间

6、短,夜间间吸血 产产卵 一生产产一次卵多次 体壁 硬软软 三、蜱类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生态习性:硬蜱、软蜱区别 四、蜱类生态学 习习性硬蜱软软蜱 吸血 白天,需数天夜间间,数分钟钟到1小时时 分布 开阔阔的森林、灌木丛丛、草原等兽兽穴、鸟鸟巢、人畜住处处 宿主 1-4个不等大于10个 寿命 1-数月5-数年 生活 史 ELN1AELN(1-n)A 一般种类多在春季开始活动,如长角血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全 沟硬蜱等;也有些种类在夏季出现成蜱,如残缘璃眼蜱。活动的季节周期 因种类而不同。软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内,故终年都可活动。 昼夜节律随地表温度而异。 蜱类的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 四、蜱类生态学

7、 蜱类分布于陆地所有的自 然地带(包括南极),多数种 类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硬蜱 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如森林、 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 有关。 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关,如全沟硬蜱多见 于高纬度针阔混交林带,而草原革蜱则生活在半荒漠草原,微小牛蜱分布 于农耕地区 。 森林森林灌丛灌丛 草原草原荒漠荒漠 四、蜱类生态学 宿主寻觅寻觅 :草原革蜱(哈氏器)15米开始感受,10米时时蜱 伺机等候,5米时时四肢平展为为进进攻姿态态。全沟硬蜱则则表现现 为为两只前腿平伸。 四、蜱类生态学 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土块、枯枝落叶层或宿 主体上越冬;软蜱主要在宿主住处

8、附近越冬;越冬虫期因种类而异。 滞育是蜱类适应不良环境的一种重要生存策略,也是影响生活史长短不 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滞育随着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发生在某些或某个发 育阶段,因种属不同而异。诱发蜱类发生滞育的因素很多,包括生物因 素(如吸血、激素)和环境因素(如光周期、温湿度、纬度和海拔等) 。 蜱类寻找宿主和叮咬吸血是依靠化学感觉,是对人类和家畜等宿主动物 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皮肤分泌物的反应。蜱类的交配行为和聚集行为也 是靠化学感觉,它们靠蜱类分泌的信息素或称外激素进行。 四、蜱类生态学 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 兰、韩国、日本等,国内分 布于17个省市; 传播巴贝斯虫、泰勒虫、立 克次体及新布尼

9、亚病毒等; 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四、蜱类生态学长角血蜱 长角血蜱宿主选择 通过宿主体调查发现长角血蜱幼蜱、若蜱 和成蜱主要侵寄羊体,在牛体和狗体也有少 量寄生。 羊体寄生蜱羊体寄生蜱 狗体寄生蜱狗体寄生蜱 四、蜱类生态学长角血蜱 自然条件下长角血蜱若蜱3月份出 现,9月消失,高峰出现在4月下 旬至5月上旬 成蜱4月份出现,9月消失,高峰 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幼蜱于6-10月活动,高峰出现在8 月下旬至9月上旬 四、蜱类生态学长角血蜱寄生动态 拖旗法拖旗法摆旗法摆旗法分拣收集分拣收集 1、拖旗法-采集自由生活蜱(游离蜱 ) 五、蜱类采集方法 2、宿主体表检拾蜱类(寄生蜱) 体表检查体表检查腋

10、下检查腋下检查 五、蜱类采集方法 上述标标本必须须加上采集标签标签 ,注明采集 地点、时间时间 、宿主、生境及海拔高度等。 六、蜱类标本制作 分类标本放入盛有70%乙醇的小瓶或小指形管中保存。 为使固定的标本保持肢体伸展的状态,须先将活蜱放进70-80 的热水中杀死,然后取出放入70%乙醇中保存;或将活蜱直接放入 加热到70-80的乙醇中杀死保存。 蜱传疾病及其危害 第二部分 已有报到的蜱传疾病 83种病毒(如森林脑炎、出血热、发热伴) 20种立克次体(如Q热、蜱传斑疹热、无形体病) 32种原虫(如巴贝斯虫、泰勒虫) 18种螺旋体(如莱姆病) 15种细菌(如野兔热土拉热) 1种衣原体、1种支原

11、体、1种巴尔通体、2种线虫 它们通过在蛇类、鸟类和野生哺乳动物之间频繁地更 换宿主,将病原体在动物间和人间相互传播 一、蜱的危害 蜱媒传染病是虫媒传染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中绝大多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分布广、 危害大,易引起暴发流行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复杂,适合许多媒介 蜱的自然繁殖,蜱媒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十分广 泛,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 1、直接危害 吸血:贫血、消瘦、发育不良,叮咬部位痛痒、 不安、发炎 “蜱瘫痪”:有些雌蜱在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 神经毒素能抑制肌神经乙酰胆碱的释放,造成运 动神经传导障碍,引起急性上行性的肌萎缩性麻 痹,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

12、瘫痪”( tick paralysis)。蜱瘫痪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 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 一、蜱的危害 二、蜱传疾病 2.传播疾病 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 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 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 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 、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 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

13、主要 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 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 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 。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 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 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 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 拉氏包柔氏螺旋体(B.la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 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

14、,并能贮存14年。 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 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 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 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 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 行。 二、蜱传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布尼亚病毒引 起的新发传染病,蜱虫为其传播媒介。该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和乏力等表现,少数重症患

15、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该病死亡 率在10至30之间,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除被蜱虫叮 咬外,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也可能被感染。该病呈地方性流行 ,多分布于丘陵地带;“蜱虫病”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季节高 峰在5月至6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在丘陵、山地、森林等 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 者感染风险较高。 二、蜱传疾病 二、蜱传疾病 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常在野生 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 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 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

16、蜱体内长期存在,并 经卵传递。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 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 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 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 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传播。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 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我国新疆、内蒙 、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 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 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 (O.lahorensis)体内可存活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