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小人物世界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032242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小人物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小人物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小人物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小人物世界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小人物世界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小人物世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小人物世界(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小人物世界1、相关定义1.1、世界与个体的定义与呈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悲剧主人公们也各 有其不幸,且他们的不幸常可归咎于不止一处肇因:安提戈涅可以埋怨神律与国 律的矛盾,也可怪罪克瑞翁的无情,但她从不幸中获释的机会却因为时间开了一 个小小的玩笑而丧失了;奥赛罗这摩尔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时代, 就不至于敏感多疑,如果他更聪明一些或没有遇上恶棍伊阿古,又或者如果艾米 利娅早一些戳穿伊阿古阴谋制造的误会,苔丝狄蒙娜就不至冤屈而死,奥赛罗也 不会因悔恨而自杀 悲剧主人公似乎沾惹上了一个处处要给他使绊的敌人,他 却不能将它指认出来,我们该如何理

2、解悲剧对主人公境遇的刻薄设定呢? 悲剧主人公虽生存境况迥异,却同样地以自我为依托生活在”世界”这个共 同的、最大的场景中。”世界”是人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无限性存在的概括性描述, “我”当然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在强调自我主体性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世 界存在于自己的对面,物我两分便是这存在状态的精简概括,不过这时不再有”我 们”和我们的共识,只有寂然独立的”我”和苍茫杳然的世界。悲剧主人公遭遇 不幸时,他们每个人都会意识到自己和世界的绝然分立,这是每个人本来的存在 状态,只不过因为置身于世界提供的丰富中,我们常常将之忘却。要正确地理解 悲剧,我们必须首先确立物我分立的视角,仔细审视”我”与世界存在

3、的真实状 态,然后才能发现悲剧主人公处处遭绊的原因。 1.2、世界概念的内涵 阿伦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政治与哲学的关系为基础,强调了意见所形成 的世界的重要性。她认为柏拉图开始了政治和哲学的二元对立,在阿伦特看来, - 34 - 柏拉图的哲学体验是无政治的,但是他却按照他的体验去评判政治,去给政治生 活确定标准。苏格拉底则不同,阿伦特认为他用与己相处和辩证对话实现了政治 体验与哲学体验的完整统一,不管是哲学家还是政治领域中的他人,他们最后都 得形成意见。当然,阿伦特所谈论的意见是基于苏格拉底的,不像柏拉图那样去 贬低意见。她认为意见是在世界中产生并且是关于世界的看法,虽然意见有不同, 但意见

4、之间却没多大分别,它们是展示真理的载体。因此,阿伦特认为意见形成 的场所恰恰是一个真实的、人与人相互依赖的、公开的、透明的世界,这个世界 是具有诞生性和死亡性的人所居住的场所,我们可以将这个世界理解为政治世界、 公共的世界。它虽然没有理念世界那么确定和永恒,它虽然”没有包括人和世界 的存在的全部”,但是人们只要尊重政治领域的界限,便可以让处在其中的每 一个人自由行动,获得对共同实在性的体验。那么阿伦特的”世界”具有什么特 性呢? 首先,”世界”在阿伦特看来是介于政治和哲学之中的。在这一点上,阿伦特 深受海德格尔的影响,她所理解的世界与传统形而上学理解的人与世界相分离不 一样,认为人是在世界中存

5、在,因而人需要理解世界、亲近世界,如此才能更好 的理解人的存在,所以人的存在和世界是一致的。并且人在世界中得以让思考、 行动和存在呈现并实现统一,这种观点在她的论思维中可以找到答案,因为 她认为存在与现象是一致的。 其次,”世界”不是完全的实体概念,具有物质性和相对独立的客观性。她认 为:”人类世界的实在性和可依赖性,首先在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被物所环绕, 这些物要比产生它们的活动更长久,也潜在地比创造它们的人的生命更长久。” 由此可以看出阿伦特并没有否认世界的物质性。同时,她还认为生活在公共世界 中的人,通过工作而产生的人造物是世界居所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的生命得 以存在和延续的保障,它让

6、人摆脱了世界的物质性,而拥有了人之为人的生活意 味,世界的相对独立的客观性使得人”活着就意味着活在一个在我们到来之前就 存在和在我们离开之后还继续存在的世界上”。 总的说来,阿伦特的”世界”概念是一个存在与现象相一致的显现空间、是 一个由人的行动构成的公共领域、是一个由人的思维和判断所形成的共同世界, 在她看来,无论是人的诞生性还是人的死亡性,都处在世界之中,世界本就是人 - 35 - 所共同拥有的世界,人的存在境况就是世界性,这是无法回避和超越的。而对世 界的照料和保存,阿伦特认为,这是政治活动的方式,因为”在政治之中,世界 才是问题之所在。”世界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特有的境况,跟人的政治生活

7、是紧 密相连的。所以,公共世界是人的政治生活所面对的永恒的主题,也贯穿于阿伦 特公共性思想的始终,是其一生所探讨的问题,从极权主义的起源开始,她 分析了公共世界丧失的原因;而后的人的境况更是直接阐述了公共世界是如 何构成了人的活动的基本处境;到其晚年,她仍然在其精神生活中还不忘探 寻心灵活动对公共世界的构建,即她的关于判断的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阿伦特的”世界”概念是她公共性思想进行发酵的场所, 在这里她所提倡的工作、行动、言谈、判断、公开性、复数性、共同性等交相作 用,共同编制了一副她所向往的古典政治特色的人类公共生活图景。阿伦特之所 以要不断地使用”世界”概念,其原因在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

8、政治传统将世界的 公共性歪曲了,倒转了政治生活世界的意义。形而上学的传统无形的支配着不同 时代的哲学家,使他们无法摆脱窠臼,公共性和公共世界最终都无法逃脱昏暗的 命运。哲学与政治的二元对立、存在与思想的分离,这些都使得他们离开了人类 世界这一居所,并试图用哲学的理念去支配生活世界,然而阿伦特却要以形而上 学所否定的公共世界作为彰显人的存在的场所,求构建体现人的尊严、肯定人的 价值的公共世界的生活图景。 - 36 - 1.3、小人物形象的出现及小人物形象概念的界定 钱谷融说”文学是人学”,是说文学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反映人的生活本质。战 争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历史与人学的结合。战争,是人

9、类的恶梦,然而在人 类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无法规避战争,从某种意义来说,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战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比如战争促进了统一,结束了割 据纷争的局面;比如为了战争的需要,科学技术得到发展等等。但战争更多的是给人类 带来灾难,每一场战争都是生灵涂炭、血流成河、民不聊生。战争,是痛苦的记忆,是 灾难的代名词。 文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记录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等等各个方面,而战争文学则是特意记录战争历史的文学,它不像历史学那样只是记录 历史事件本身,而是在演绎历史的同时,记录人、表现人。毛泽东说:”战争是民族和 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

10、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互相斗争的最高形式。”既 然是民族、国家、阶级、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则必然牵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影响着在战争状态下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的生活。战争文学不仅讲述战争的正义与 非正义、战争的残忍和悲惨,更是讲述在战争状态下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人的生活。可 以说,战争文学是讲述战争中人的文学,战争中人物的塑造与表现是战争文学的功能之 一。 1 上个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是多灾多难的中国,她的发展几乎一直伴随着战争,其中影 响最大的要数抗日战争。自 1931 年,日军的铁骑踏入中国东北三省,中国就从此走向 了反法西斯的道路,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甚至面临亡国灭种的危

11、险。在抗日战 争中,中国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都投入抗战的洪流,不仅出现了正面抗战、敌后抗 战,还出现了民间自发抗战等多种形式的抗战,产生了一大批民族英雄。经过八年的抗 战,中国人民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 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完全胜利,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抗日战争不仅出现了许许多多可 圈可点的经典战例,而且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它不仅使中华民族赢得民族 独立,而且为中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虽然中国的抗日战争文学与世 界上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成就不可同日而语,但中国的抗日战争文学也取得 巨大的发展。从日军入侵东三省始,中国的抗战

12、文学就出现了,如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骆宾基的边陲线上等。 新世纪以来,在新的社会环境尤其在影视传媒的推动下,抗战小说获得了新的发 展,出现了新的倾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就是大量的关于小人物抗战的作品大量出现, 如兰晓龙的我的团长我的团、朱苏进的我的兄弟叫顺溜、束焕的民兵葛二 蛋、中夙的上阵父子兵等,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都是以小人物为重点描述对象, 如民兵(民兵葛二蛋),士兵(我的兄弟叫顺溜),炮灰(我的团长我的团) 等,这些人物都是战争中不起眼的小角色,但这些人物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中发生了 重要作用,他们在战争中觉醒,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小人物”这个概念,最早是从西方传过来

13、的。在西方,随着 18 世纪启蒙运动和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上的拮拘,精神上的苦闷,现 实中的落魄,逐渐引起作家的关注,成为作家描述的重点题材之一。对”小人物”描述 着力最多的要数俄国作家,在俄国文学史上,众多的”小人物”形象深刻地反应了 19 世纪俄国社会现实的真实面貌,这些代表着千千万万个底层人民现实的”小人物”形象 成为俄国文学史中人物画廊的一个独特风景。 2 俄国文学史上,所谓的小人物形象常常指的是与具有显赫身份地位的上层人物相比 较而言的普通民众。他们一般为小市民、小职员甚至是清贫的知识分子。这些人物一般 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精神都很困顿,是被侮

14、辱与被损害者,”他们任人宰割,没 有反抗的勇气,是软绵绵的牺牲品。”作家们对这些小人物形象进行尖锐的批判,”哀 其不幸,怒其不争”,以期唤醒”铁屋子中”的人们。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是对当 时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也屡见不鲜。如鲁迅笔下的闰土、阿 Q、祥林嫂、孔乙己等,老舍笔下的祥子、张大哥、老李等,赵树理笔下的小二黑、二 诸葛、三仙姑等。”十七年”文学中的”中间人物”大体都可以认定是”小人物”,如 “梁三老汉”等,新时期文学中的”新写实”文学,可以称之为底层小人物的写实文学, 小李、印家厚的的形象都是普普通通的底层民众中的一员。90 年代

15、以来”底层写作”、 “打工文学”等,把底层小人物的描写又推进了一层。但关于什么是小人物,中国学界 并未给出一个明确地概念,就连什么是底层写作也一直存在争论。在抗战文学中也出现 了描写小人物的作品,如萧红生死场中的二里半,曲波的林海雪原中的白茹等。 只不过在抗战文学中,小人物的地位经历了一个由陪衬、微不足道的角色逐渐转变为新 世纪以来占据主角的变化过程。 同俄国作品中的”小人物”一样,中国文学中的小人物都出身于受压迫的社会底层, 生活上困顿、精神上苦闷,但由于社会文化上的差异,中国文学中,尤其是新世纪抗战 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表现出与俄国文学作品中小人物不同的特征。俄国文学作品中的小 人物以及中国

16、现实主义作品中的小人物,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压迫、受损害而不敢 甚至不愿意奋起而抗争,他们的结果大多是悲剧性的。但中国的抗战文学,尤其是新世 纪以来的抗战文学中的小人物,他们在战火的环境中成长,从一个不觉悟、顺从的形象 成长为一个具有国家意识、个人意识的形象,他们奋起抗争,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中,在 他们身上可以看到高贵的品质和不屈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结果有些也是悲剧性的,但这 种悲剧性中闪耀着光辉灿烂的光环。 在抗战文学中,我们可以给小人物下这样一个定义,小人物是:在战争背景下广泛 存在于社会最底层,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苦闷,敢于反抗并在战争中成长,逐渐由不觉 悟到具有国家、个人意识的人物形象。这些小人物中包括下层平民,底层士兵,普通职 3 业者以及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抗战文学中,小人物形象的出现,一方面显示出抗日 战争是全民战争,更是显出日军发动的侵略战争的不正义性,另一方面,也藉此表现出 了中国下层人民独有的小人物的生活智慧与不屈的抗争精神。 2、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