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视角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1700722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218 大小: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战略视角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18页
美国战略视角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18页
美国战略视角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18页
美国战略视角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18页
美国战略视角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战略视角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战略视角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2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战略视角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1、相关定义1.1、人才队伍建设的定义及特征 人才队伍建设是指根据企业发展目标提出人才的需求类型、发展和培养措 施,合理安排组织岗位,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创造 力与理想等方面,并持续地补充提升人才队伍、支持企业的管理与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人才队伍建设是以人的价值为基础。 2)人才队伍建设是一种系统途径,它将组织的人力资源及其潜能与技术、 结构管理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3)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改善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效能、以更好的支持组织 的管理与发展。 4)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学习,是组织成员行为的改变或某一方面行为能

2、? ? ? 10 力的改变。 5)人才队伍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战略,它是一种持续不断地动态过程。12 1.2、组织结构变革概念界定 Drucker(1974)指出,在1900年左右,整个社会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和承担者是 家庭,但是从1900年到1970年,每个发达国家的社会都发展成为机构性社会,规模各 异,功能不同的组织机构,包括学校、政府、医院、工商企业等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呈现无所不在的现象。在组织演变发展的过程中,Hatch (1997)指出,组织研究经历 了四个不同的学派: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古典学派,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现代 学派,从八十年代开始的解释学派和21世纪开始的后现代学派。

3、上述每一种学派的诞 生都深受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影响或推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前的、旧的组织结构或许已经不太适应现在的组织发展方 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此时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以期组织继续朝健康的方向发展。著名管理学大师Drucker(1999)指出,组织变革 多是有缜密计划的,经过周密的考虑,有目标地去改变组织内的系统设置或人事机构, 以期最大限能地提高组织的效能。 Robbins(2009)认为,组织的变革包括:组织结构变革、技术变革以及人的变革, 组织变革是一种有意图的,具有一定目标取向的活动。他认为,计划变革的主要目标 是提高组织对环

4、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改变员工的行为,使组织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而在组织变革中,组织结构变革是主要的形式,是指组织为了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而对组织结构做出的适应性调整,包括人员的调整、结构的变更及技术的改变等。而 6 第 2 章 文献综述 且,Robbins认为,变革是组织实现组织目的所必须经历的现实,是管理者的主要任 务之一,他总结了推进变革的三种力量(见表2.1)。 表2.1 推进变革的三种力量 变革的推动力量 内容 外部力量 市场变化、资源变化、技术变化、一般社会环境变化 内部力量 人的变化、组织基础条件的变化、组织运行、成长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管理者 变革推动者-作为催化剂起作用的

5、并承担变革过程管理责任的人。任何管理 者都可能成为变革推动者 资料来源:斯蒂芬 P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 2009 Daft(2002)指出,当前大多数组织变革都是以微调为主,进行渐进式的改变。 他认为推动组织变革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企业内部组织层级的弊端,例如 机构的臃肿,组织效能的钝化;二是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表现为信息技术变革、全 球化、资源结构复杂化和消费者权力的增加。但是,当企业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整顿时, 大规模,比较激进的变化也渐次出现。 由此可见,组织结构变革是指通过改变组织中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改 变组织中的资源配置、部门间的协作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

6、一种有计划的组 织调整。 1.3、人才资源的定义 人才资源是一个群体,通过对这一群体进行培养、开发,使其能够通过创造 性劳动做出较大贡献。将人才看作是资源,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 是现代企业发展中一项不同于物质资源的一项资源,同时还应认识到,将人才看 作是资源,就承认了以下三个推理:一、凡资源都具有可开发性;二、资源在开 发过程中,随着开发程度的加深其价值不断上升;三、这种开发活动无论就个体 而言还是就群体而言都是永无止境的。11? 1.4、知觉与错误知觉的概念界定 知觉和错误知觉既是一个生理角度的心理学概念,同时又可以作出普遍意义 上的社会学解释。本文属于政治学范畴,在理论构建中更

7、倾向于其社会学定义。 但是,心理学的知觉定义实质是社会学层面解释的溯源,因此从全面性考虑,本 文仍然选择将心理学的概念列出。 一、知觉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研究内容属于政治心理学范畴。虽然大多数心理学教材并未将政治心 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明确提出,但正如季乃礼在其著作政治心理学导 论中所述,政治心理学是介于政治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其大 多数基本概念也来自心理学。本文中的知觉和错误知觉概念就是如此。 1、普遍意义和心理学上对知觉的定义 在普遍意义层面的解释上,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词典辞海将”知觉”一词 7 解释为”人对客观事物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整体反映”。该书把知觉看作是对事 物的整体认知

8、或综合属性的判别,并认为这是与感觉的最大差异。我国另一本权 威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将知觉定义为一个过程,是”将感觉刺激转化为有 组织的心理体验的过程”。同为该出版社发行的另一本西方百科词典不列颠 简明百科全书也给出了相似的解释,认为知觉是”把感觉刺激转化为有意义的 经验的过程”。张柏然主编的英汉百科知识辞典同样将知觉定义为”神经 系统将感觉刺激转化为有组织的心理体验的过程”。 相比之下,心理学则对知觉给出解释侧重点则各不相同。姚本先在其主编的 心理学一书中,认为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张忠仁在其主编的同名书中则将知觉定义为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 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9、。伦敦大学教授 Michael William Eysenck 教授和都柏林大学 教授 Mark Keane 教授合著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也给出了知觉的概念:知觉对 感觉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以使我们能够看见、听见、品尝或者触摸到现实中的 物体;同时它也指导机体针对这些物体作出反应。美国卡勒顿学院教授凯瑟琳 M. 加洛蒂(Kathleen M. Galotti)给出的定义简洁明了知觉,解释感觉信息 以形成有意义的资讯。 上述引文对于”知觉”的解释纷繁复杂,着重点各有不同。但具体归纳起来, 其解释不外乎以下三点:第一,个体对感觉的整体性认识;第二,它是一个组织 信息的过程;第三,它对个体行为具有指导作

10、用。 钟毅平、叶茂林主编的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一书中,对知觉做出了一个 8 极为重要的分类。该书根据学者对认知概念认识的不同,将知觉概念归类为直接 知觉论和间接知觉论。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 即在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把握刺激的意义。间接知觉论将知觉看做是 现实刺激和先前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内在存贮的信息在知觉过程中的重要 性。 2、认知与知觉 认知为心理学分支学科认知心理学中的专业术语,为了给知觉下一个严谨的 定义,这里有必要对认知的涵义进行一下简单的解释。认知是心理学界所普遍使 用的一个词汇,西方多使用的是认知的广义概念,认为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觉、 知觉、

11、表象、想象、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在钟毅 平、叶茂林主编的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一书中,认知被归纳为以下几种界说: 1、认知是信息加工过程;2、认知是心理上的符号处理;3、认知是问题解决或 思维;4、认知是一组相关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判断、思维、 推理、问题解决、学习、想象、概念形成和语言等;5、认知与记忆过程的环节 之一”再认”同义,即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再次将它认出来。根据上 述表述可以看出,知觉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获得事物性质和规律的一种形式。其 中认知的第 5 点界说与前述间接知觉论对于知觉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政治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

12、科,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知觉特别 是错误知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这意味着我们很难使用直接知觉论中运用生 理学知识来解释知觉的方法。相较之下,给知觉一个宽泛的定义更加适合本文的 论述。这一点在秦亚青教授为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所做的译者 前言中可以得到体现。秦亚青在文中也给出了知觉的定义,认为知觉是指”人在 受到刺激后进行选择、组织和判断自己接收的信息的过程”。他在之后特别提 9 到,人对知觉到的信息加以理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刺激因素做出反应。这说 明一个指涉范围更广的定义有利于政治学中知觉的研究。Michael William Eysenck 教授和 Mark Keane 教授所给

13、出的知觉概念虽然涉及到了个体对感觉的 反应,但未能表现出知觉明确的能动作用。因此本文引入了认知的概念,以期借 助认知的定义对知觉做出一个更为全面的定义,以适应本文的写作需要。综上所 述,我对知觉做出如下定义: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加工为整体,并在已贮存信 息的参与下,把握信息意义并做出反应的过程。 二、错误知觉概念的界定 国际政治中的错误知觉(misperception)概念不等于心理学中的错觉 (illusion)概念。1、心理学中的错觉 心理学中,错觉(illusion)被界定为一种特殊的知觉。黄希庭、苏彦捷主编 的心理学与人生一书中,给错觉的定义为” 眼睛也常常欺骗我们,使我 们对客观环境

14、中的事物产生歪曲或错误的认识”。游旭群主编的普通心理学 一书则认为错觉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具有某种固有 倾向的、不符合事物本身特征的歪曲知觉”。不过,该书在分析错觉产生的原 因时,提到”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经验、情绪等因素有关”,这意味着心理 学中的错觉并非与国际政治中的错误知觉概念相去千里。同样的论述还见于前述 张忠仁等人所著的心理学一书。在该书中,张等人对于错觉产生原因的解释 较游旭群一书更加贴近国际政治中错误知觉的概念。张等人列举了错觉产生的三 种原因,其中第三种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认为,”错觉具有知觉方面的 根源”。该理论将错觉与知觉恒常性联系起来,这类似于杰

15、维斯在其著作国 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中对于错误知觉生成机制的论述。2、国际政治中 10 的错误知觉概念 对于错误知觉的概念,心理学专业书籍中给出的定义和解释较少。本文采用 中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秦亚青教授在他为译著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所作的序中,对错误定义所给出的定义。在文章中,他将错误知觉定义为”由于 决策者对接收到的信息作出了误断,其决策和行为随之偏离了实际,结果,事物 的发展结果就与决策者的原本意图不相吻合”。由定义可知,错觉(illusion) 与错误知觉(misperception)的区别在于,错觉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以生理学 为基础解释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等;错误知觉属于

16、社会科学范畴,以社会学为 基础对该定义给出解释。 杰维斯在为本书所作的导言中,对错误知觉定义的广泛性做出了说明。为了 更好地解释国际政治中的出现的知觉错误,他”借鉴了不同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和 试验结果,借鉴范畴包括态度改变研究、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视知觉研究 等”。 1.5、条约解释的概念和必要性 (一)条约解释的概念辨析 自1494年第一个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条约托尔徳西里亚斯条约诞生以来, 条约理论发展史已历经500多年的沧桑巨变。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条约毋庸置疑地成 为了国际社会和国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交往协作的重要书面保证,各条约缔 约国在签署批准接受其所载的各项内容后,就必须严格恪守条约包含的相关义务,否则 将承担极为严重的不利后果。这样,经过长期的国际交往实践,就在罗马法”对契约的 遵、:r”之基础上形成了 “条约必须遵守”的国际惯例。诚然,确定这项国际惯例所彰显 的初衷是美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