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00403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论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论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论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论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高等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其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都来自于追求知识的理智特性。这种理智特性本质上是一种运用知识所进行的观察、质询、推理、解释、批判和想象的活动,是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的特质。高等教育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对知识追求的理智特性。如今,高等教育的理智特性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它强调的是知识对市场的迎合,这是一种强调高等教育市场论的理智特性。在此背景影响下,20世纪后半期髙等教育走上了追求效率的带有市场化和商业化倾向的发展道路。这种转型是与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之间诸多基本关系的急剧变化所引发的对知识诉求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这种诉求的变化导致了高等教育在社

2、会中角色的变化,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管理取向的变化,如何认识以及应对这种变化,需要理性的思考。一、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表现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转型时期,髙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西方国家,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经历了“髙校管理革命”后,走上了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道路。高等教育组织在竞争的重压之下为了变得更有效率,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迫不得已,都借鉴并运用了企业和商业组织的管理体系和流程对高等教育组织进行了重塑和再造。从2000年的40年间,髙等教育在进行的管理变革中,先后借鉴了规划、设计、预算法(PPBS)、零基预算(ZBB)、目标管理(MBO)、战略规划(strategicplanning)、

3、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全面质量管理/连续质量改进(TQM/CQI)、流程再造(BPR)等诸多企业和商业组织的管理理论。2这次再造的目标指向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顾客所期望的商品,使高等教育变得更像一个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中充斥着商业词汇,人们对高等教育管理中呈现出这样的现象评论道:“如今很难找到一所大学声称自己能够免受这样方法的评价或避免被这样的管理体系和流程所改造”3。出现这样的评论并不奇怪,尤其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大学获取公共资金额度的逐渐减少,寻求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方法以促进大学的发展成为改进大学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1972年,美国市场学的Ri

4、chard123Krachenberg教授在髙等教育月刊上发表了题为给高等教育带来市场营销的理念的研究文章,强调髙等教育要进入市场,要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认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管以什么名义、由谁实施或者发生在机构的哪个部分,总之大学正在进入市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市场经济改革,也极大地改变了高等教育运行的外部环境。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等教育面临着调整适应性的问题: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经费的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自身运行的效率低、现有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迟钝等问题。在复杂、变化和不断增强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高等学校如何通过人、财、物的创新组合,提髙组织运

5、行效率,更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以及服务社会需求,实现高等组织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成为髙等教育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之一就是“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髙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在这个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扩大髙等学校的办学的自主权”。此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也进入到了新阶段,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

6、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由此,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的具有自我定向、自主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在我国开始启动,绩效管理、项目管理、工程计划、质量问责、量化指标、成本效益等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由此可见,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在经历着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洗礼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难怪就连诺贝尔经济学家都如此评价高等教育的性质,“高等教育是一个竞争性行业是一个庞大的、应当比较繁荣的竞争性行业”5。世界高等教育的管

7、理变革把竞争机制、效益观念、企业化经营以及顾客导向的服务意识等市场因素引入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转换,使高等学校在管理上转而对其运作所依赖的环境变化以及自身运行的结果更为关注。这种追求的结果使今天“大学正变得越来越像公司,越来越具有企业的性质。髙等教育在现实的管理运行中越来越呈现出准市场化的特性、更关注绩效与质量的问责、课程设计日趋职业化、“国家髙校企业”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概括起来,就是要增强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与责任、强调职业化、密切与外在世界尤其是与企业的联系,要关注外在客户的需求。其基本的发展理念,就是要“根据企业的重

8、建原则,建立高绩效的学校组织和管理模式”6。“教育不应该是政府提供的一项服务,而应该是自由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7尽管人们对高等教育管理呈现的市场化取向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髙等教育管理变革和发展中的市场化、企业化趋势却日趋凸显。二、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原因高等教育管理转型对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的判定、高等教育的定位乃至以学术为取向的认识以及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的不可替代作用提出了空前的挑战。这种挑战在髙等教育与知识、社会之间的关系上得以充分的彰显,导致高等教育管理的知识重点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髙等教育所涉及的活动主要是学术活动以及这种活动的专业化过程,

9、基于此,学科和专业为学术思想所独有的理念成为大学的主要取向,大学的产生就是适应保存知识和学术成就孕育而生的制度性安排。因此,高等教育通过围绕知识的特性所进行的学科分工和制度安排;通过学术组织所遵循的学术信念和价值观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强有力的象征性作用;通过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从事的学科以及伴随而生的学术信念而产生的学术权力等,所有这些使高等教育成为了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由于它所传承的是各个国家以及各个民族文化中较为深奥的思想和相关的技能,从而使生活在高等教育组织中的教师的活动主要就是发现、保存、提炼、传授和应用知识。因此,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学科和专业为学术思想所独有的理念在大学里

10、大行其道,人们遵从大学的本质是发展纯学术的大学发展理念。由此,大学是保存和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大学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功利,而是为了传播永恒的真理,大学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这也成为人们的普遍认识。但这种大学发展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成为“只是代表一种对理想化了的过去的回忆,一种并不能阻止现实向另外方向发展的怀旧观念”8。在人们看来,在知识型社会到来之前,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是小规模的,是艰深的,社会能够赋予这些数量不多的拥有极大自主权和特有权利的大学履行这些职责,大学扮演的角色仅仅是社会的点缀物与装饰品,其发挥的社会作用只是传播高深的知识,高等教育扮演的角色定位仅仅是“社会中的高等教育”,在高

11、等教育、知识、社会三者的关系中其所凸显出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对独立的,是游离于社会发展之外的,是无须更多地了解社会需要的。高等教育可以通过研究强化人们的理解,通过教学满足人们求知的欲望,高等教育扮演着传授知识给社会的角色,它有着自己的知识定义,并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识通过所培养的学生和通过研究成果的传播来影响社会的发展。而现今一切都被颠倒了过来,社会、知识、高等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着重构,高等教育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已从“社会中的高等教育”转化为“社会的高等教育”,它已难以游离在社会的现实需要之外独善其身,它须满足、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变化导致对知识概念的扩展。传统的知识观受到人们的质疑

12、,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已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识,传统的知识范式需要转换,从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转换到以关注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主义知识,合法知识的边界已被扩展到包括知道怎样(knowing-how)和知道那样(knowing-that)的知识。由于这种关注操作能力提升的知识曰益被人们所推崇,“一个辽阔的操作能力市场展现出来了。不论现在还是将来,这种知识的占有者都是收购的对象,甚至是政治引诱的赌注。从这个角度看,知识的末曰不仅没有来临,而且正相反。”随着知识范式的转换,知识的生产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知识在生产领域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知识的这种生产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变成资本,知识资本可用

13、于投资,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从闲暇的好奇变成资本的投资,从“爱智慧”变成“求回报”。社会发展的诉求从物质资本到人力资本再到知识资本的变化轨迹,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二是知识变成商品,可以自由交易,知识从无产权变成有产权,从装饰门面变成流通商品,从交流思想变成交易知识。由此,知识的评估从内在价值转变为外在价值,从智慧的价值变成金钱的价值(valueformoney),从理论的价值变成实践的价值,髙等教育相应地也就从“社会中的高等教育”变成“社会的高等教育”。这种转变使高等教育要越来越满足国家、政府、企业、社会的诉求,而且现今从事知识生产的机构却不是髙等教育机构独此一家。各种各样的政府研究机构、大公司

14、大企业的研发机构、各种社会组织的研究机构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成为在知识生产上与大学竞争的对手,大学沦为众多知识生产机构中的一家且正逐渐丧失作为知识生产者的垄断者的地位。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高等教育也开始对自身的管理诉之于绩效,回应现实社会的实际需求。由此,规划、数量、成本、收益、绩效、产品的提供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率变成高等教育管理中最常见的口号,追求绩效管理与评价成为大学谋求发展与质量髙低的主要尺度。三、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缺陷在全球经济竞争的背景下,现代国家都在构建着自己明确的发展旨趣和意向,都在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都在致力于如何提升经济和产品的竞争能力。这种竞争

15、导致人们在对知识的诉求上呈现出一种实用主义的取向,现代社会所盛行的技术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实用主义取向的具体表现。现代社会往往将技术看成社会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秩序以及现代社会生活自身的意义。在技术与文化之间的相互条件关系中,技术的发展是自变量,而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因变量,技术的利用与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自由程度与发展,人与社会都被“技术形态化”。这种文化上的技术决定论的社会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也必然有所反映,作为现代社会这些旨趣反映的就是“操作主义”的取向在髙等教育中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现代社会召唤着高等教育发展所有的学生有效操作的能力,否则高等教育就没有适应社

16、会的发展需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社会的旨趣已不仅仅是对学术的追问,随着市场化的取向,人们日益把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可操作的、可计算性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知识类型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这导致在对高等教育的描述和对学生质量的诉求上,直觉、理解、反思、智慧和批判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技巧、能力、输出、信息、技术和灵活性。因此,在高等教育中把知识仅仅视为来自于学科的观点,把知识视为“给予”的观点,把知识解读为关于知识的理解的观点,在操作主义的眼中都是可怀疑的,都是虚妄的。在操作主义看来,学生应是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个体,应是展现操作能力于实际工作中并高效丁作的个体,因为只有掌握了这样知识的学生才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此,在高等教育管理的现实中,金钱进来,质量出去,是一种回应,所以赫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