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法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6983280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八章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八章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八章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八章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行为主义治疗模式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学习行为主义治疗模式的理论背景和发展历史,了解行为主义的条件作用理论假设和社会学习理论假设,掌握治疗中的专业技巧。教学重点学习行为疗法的理论原理,掌握行为治疗的基本方法是本章的重点,但是采用行为主义治疗技巧时案主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反复,或者只能针对案主表面行为问题,而不能较为彻底地帮助案主自身解决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要求学生理解和解决。一、理论背景行为治疗模式是个案社会工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模式之一,它和心理社会模式,人本治疗模式成为三大主流治疗模式。行为治疗起源于1950-1960年初期,-一些心理学家和医生认为传统的心理分析方法花费时间太长,治疗

2、效果又不很明显,另辟蹊径,试图从实验心理学中寻找有效的方法。早在20世纪40年代,南非的沃尔普已经从实验中发现了互相抑制原则,即当一个人松弛的时候,他是无法同时感到紧张、焦虑或者恐惧的,反之亦然。以此为依据,他提出了行为治疗的系统减敏法。与沃尔普同时期的英国人艾森克提出:应采用客观和标准化的测试作为治疗的临床评估,使行为治疗又进了一步。 到了50年代,行为治疗的方法同时崛起于美国、英国和南非等地。尽管受到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抨击,该治疗模式仍然得以生存和发展,此时的重点在于证明行为治疗技术的有效性。 60年代,阿尔伯特班杜拉开始将学习理论应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于1971年出版了社会学习理论一书

3、,标志着社会学习理论的正式形成。他认为个人除了从奖惩中学习外,还可以从模仿的过程中学习,他对暴力性电视节目与观众的社会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广泛研究,结果表明存在模仿性暴力行为。班杜拉进一步认为人不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控制社会环境的主人。他相信人类行为是由行为、认知与环境三者不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70年代开始成为主要模式之一。 80年代,开始寻找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该模式继续坚持以实际效果作为检验工作成绩的依据,探讨治疗实务对案主和社会的影响,更加注意情感因素在治疗中所起的作用,这一阶段,此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认知行为治疗及行为治疗技术的完善。到了90年代,美国行为治疗方法促进会成立,会员

4、大约有 4000名。目前的行为治疗方法流派众多,主要的共同特征是以治疗为导向,强调行为,重视学习作用,以及强调严格的诊断与评估。 总体而言,行为治疗模式分为三大主流,即古典性条件学习、操作性学习和认识性学习。在最近几年中,该模式已经从较单纯的操作性和反应性的治疗方法,演变成一套吸纳了认知成分的助人方法。它对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比以前较为重视,案主在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自主性相应得得到提高,行为治疗的应用范围也日渐扩大。二、理论来源行为模式的理论观点主要来源于行为主义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桑代克等。华生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1913年,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精神、人格、

5、意志等都是个人主观的经验和感觉,不是一种科学化的研究,应该尽量客观地、科学地研究人。华生深受20世纪初期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影响。巴甫洛夫在狗与铃声的实验中,每次给予狗食物的同时都摇铃,狗见到食物会作反射性流涎。当这种情况重复多次之后,巴发现,即使不给予食物,狗只要听到铃声便会自动流涎-条件反射。流涎便是对铃声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形成了关于解释条件反射的古典性条件理论,并创立了古典制约反应模式, 该模式主要强调“刺激一反应”公式,即反应必须由刺激引发,反应的性质亦为刺激的性质所决定。居前于某特别行为的事件,被视为是该特别行为控制者。反应的出现决定于先前刺激的出现。反应是后随于刺激的,即

6、为了使反应出现,刺激必须要出现。 行为的学习是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在同时或很近的时间里出现,此种成对关系一旦建立后,则以后某一刺激即能引起某一行为,从而学习效果也就产生。该学习概念可运用于建立强化与消除原有的行为,建立新行为。古典制约反应理论因此也成为行为治疗的三大理论之一。 行为治疗模式的另一理论来源是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1938年,斯金纳提出人们的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种类型。“应答性行为”,即巴甫洛夫研究过的“条件反射”式行为。“操作性行为”,它是在没有可以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的,当这种行为发生后,如果有可成为强化物的事件随后发生,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该行

7、为发生的概率会变大或者减少甚至消失。例如,孩子每次哭泣,父亲就会给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操作行为理论假定:行为的改变之所以产生,乃是因为行为后面伴随着某种特别的结果。反应或行为被称为是操作的行为,因为它操作了(影响了)环境,而行为才有其结果;它是被它的产生结果(可获得某些事物)所控制的。即行为(反应)是由反应结果来决定的。从而有些行为结果(正结果),会增加行为的再发生次数,或维持行为的持续;而有些行为结果(负结果),则反而削弱行为,甚至完全使行为消失。因此只要改变行为的结果,就可以改变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也是行为治疗模式借鉴的主要理论之一,其创始人是班杜拉。班杜拉同其他行为学家

8、一样,反对精神分析的理论,但他反对从动物实验中获取研究人类行为的第一手资料,反对将人看成只能被动地接受外在环境奖惩的工具性的人。他认为,人的因素、环境的因素、行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班杜拉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问题,他认为:人主要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进行学习,习得行为。这种观点与强调必须从外部进行强化才能形成行为的典型行为主义观点有很大的区别。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通过对榜样或模式的模仿和认同而完成。他在阐述个体如何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行为、形成个性时指出,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一为注意过程,没有对榜样的注意就没有后来的模仿;二是保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

9、,就不可能产生与榜样活动一致的模仿;三为运动再现过程,个体通过这个过程把保持在头脑中的榜样信息转化为适当的行为;四为动机或诱因过程,指的是个体具有再现榜样行为的能力后,究竟是否把行为公开表现出来,取决于诱因。 班杜拉在阐述观察学习的个性理论时,虽然沿用了行为主义者惯用的强化概念,但他把强化区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并着意强调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个体看到他人的行为获得成功或赞扬,便会增强产生同类行为的倾向,反之亦然,这叫替代强化。个体一旦社会化了,就能自己设定标准并根据这种内 在标准来评定和奖惩自己的行为,这叫自我强化。根据班杜拉的理论,人是能够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替代强化进而控制自我强化,

10、从而形成自我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工作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例如在某人前面展示如何作某事,或把某人放人他可能模仿的成功模式中,可以省去许多必需的冗长讨论和会谈。三、基本概念与假设 1行为与行为反应模式 行为是指有机体对面临情况的一种反应态度,而这种反应态度取决于个体本身内在与外在环境的条件。一个人的行为发生,一定少不了外来的消息对有机体的刺激,经刺激后即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行为反应的过程,被描述成“刺激一反应” (S R),而是一般心理学家也考虑过这种“刺激反应” (SR)的现象,称为行为的主体。在刺激一反应的行为过程中,有机体在接受外来刺激后,经过记忆储藏室中的学习经验、知觉力以及自我认

11、同的过程,而作出最后的行为决定。最后,有机体的行为反应发生。 2人性观 不同的行为治疗学派对人性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如斯金纳,排除自我决定及自由的可能性,认为人好像未开启的盒子,是个空洞的有机体而已。环境改变,则行为也随之改变,行为具有很高的可变性。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班杜拉则对人类行为是机械论及决定论的模式表示异议。他认为这些模式只考虑环境的决定性方面,认为人类是受环境影响的被动者,而事实上没有考虑到人类也有能力影响环境。 当代的一些行为治疗学者则认为应该注重人类自主的特性,他们认为人类有能力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另外,在哲学上行为取向及人本取向常被视为两个极端。但现

12、今一些学者试图在两者之间建立桥梁,他们运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而得到人本主义的结论,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相似性。 3基本假设 行为治疗学派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基础,对开展行为治疗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主要包括: 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学派重视可观察的行为,行为是指一般性的行为包括思想、情感和身体动作。从观察者眼光而言,都是可以识别的,可以确实地表示出来。坚持可观察的行为的要求可以防止作出不正确行为的推论,使得不能证明、不易达成和不易操作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大为减少。行为的变化,是由案主的成熟、学习和中枢神经的变化而来,因此要尤其重视由学习而来的行为,注重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各种行为治疗技术,来增进新

13、行为(所希望的行为),和减除旧行为(不希望或不想持续的行为)。 行为可分为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两种:操作性行为可由个人意识所控制,又称为随意行为。它是否出现,以及出现频率的多寡,主要是受行为结果的影响,例如走路、说话和思想行为。反应行为又称为不随意行为,它无法由个人意识来控制,而是因刺激引发生理改变所产生的,最常见的有焦虑、不安和性冲动等行为反应。 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二者缺一不可。行为治疗模式治疗希望消除的行为时,针对这两个必要条件,如果其中一个条件不出现,行为就得以消除。所以,紧接的前置事件与问题行为的后果,或者随着行为相伴而出现的前因与后

14、果,成为行为治疗模式评估的焦点和治疗的可能起点。 重视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直接以案主的偏差行为或症状作为治疗的对象。四、基本方法与技术 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主要涉及基础资料的收集、设计评估方案、治疗的方法与技术、其他基本技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收集基础资料 收集基础资料主要是:收集案主当前面临问题的有关资料,为以后的治疗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确实依据。其基本方法有两个:观察与记录。观察的主要内容是案主行为的次数与强度。在观察时,工作者有几种方法可以选择:固定时段观察。工作者选择与案主行为相关的某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时段察。随机时段观察。工作者随机抽取某一时间,对案主的行为进行观察。联合时段观察。即工作者采取固定时段观察与随机时段观察相结合的办法。记录是指工作者将观察到的案主的行为情况以文字、图像或者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