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6964574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赣州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2017年1月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的,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新诗刚出世就显露了它的

2、平民化倾向。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核心,就是推倒贵族文学,建立国民文学。周作人等也提出“平民的诗”。其后,新诗的平民化运动一浪接着一浪。康白情“贵族的诗”的说法,虽得到朱自清等人的支持,在新诗史上几经沉浮。朱后来发表新诗的进步,则倡导“并存”。两种倾向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 不仅对诗坛,就是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

3、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李金发基本是小众化诗人,田间基本是大众化诗人。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殷夫、穆木天、艾青、何其芳等都是由小众化转向大众化的诗人。从一个角度说,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

4、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

5、,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的“粉丝”全身纹上白诗,有的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白居易死,唐宣宗写诗悼念,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句。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柳永生于两宋社会的“盛明”之世,描写都市繁华,歌咏市井生活,在题材上有突破;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长调慢词,在文体上有突破。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

6、柳词。”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

7、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选自人民日报文艺评论)1. 下列关于“诗的大众化”和“诗的小众化”倾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新诗刚出世就显露了它的平民化倾向,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诗的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是并存于诗坛的。B闻一多有大众化的死水,也有小众化的红烛,这说明对于诗人个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常常是“并存”的。C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小众化或大众化。但这种主要审美倾向都会发生变化,如殷夫、穆木天、艾青、何其芳等都是由小众化转向大众化的诗人。D“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

8、姆”, 新诗都需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2.下列关于“相对于唐诗宋词,新诗难以大众化”原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诗要和白居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一样,要使诗歌贴近公众,诗人切忌“私语化”倾向。B诗最终要以广泛传播为旨归,而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远远不具备的现代传播手段,比如诗的网络生存。C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审美标准,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间。D白居易的新乐府用口语,柳永的词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产生了大众化效应,而新诗主要借助默读,没有把声音作为诗歌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3. 根据原文内容,下

9、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美学价值,人为地取消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不符合诗歌的审美价值。 B从新诗诞生起,围绕“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的”的问题的争论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这个争论一直存在,后来出现了“并存”现象。C诗歌的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它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D从一个角度说,在我国现在的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小众化的诗更为常见,这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洋文凭能否换来“中国机会”“海归”手持洋文凭找不到

10、工作的现象日益突出。尤其是近一两年来,出现了部分“海归”回国后无法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暂时待业的“海待”现象。据调查,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40的“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对此,总裁陶庆华认为,“海待”现象是市场的理性回归,是市场逐渐理性的自动调整。据他介绍, 90年代中后期,回国成为一种潮流。当时的“海归”们也一度炙手可热。然而,伴随着国内外的技术发展趋于同步,笼罩在“海归”头上的光环渐渐褪色。不少企业也不再把拥有“海归”的数量作为提升企业形象和价值的砝码,“要能力不要背景”成为很多老板的共识。中国的人才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一些“海归”的心理期望值过高,

11、导致他们在和本土人才的竞争中无法占据上风。从爱尔兰回国求职的硕士钟小姐告诉记者,她有的同学回国后,只用本科学历求职,反而更容易找到工作。中华英才网总裁张杰贤说,“海待”现象还与“海归”成分的改变有关。随着国外教育机构的开放和生源竞争,出国留学的门槛一降再降。近几年,“海归”族还出现了低龄化倾向。加中经贸理事长白宁认为,去国外上学并不代表你的就业能力提高了。他建议每个人出国前一定要有留学规划和职业目标,在国外读书同样要多了解社会,尽可能多参与社会实践。在他看来,做任何工作都是一个锻炼的机会,甚至可能从中发现创业的机会。他建议“海归”们回国后,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可以先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哪

12、怕先给人当义工,让别人有机会看到你的能力。张杰贤则提醒“海归”们,找工作的时候,眼睛不要只盯着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在东北、中西部有很多的就业机会。建议“海待”们要及时转换观念,主动到市场上“觅食”。“海待现象可能会发出人才过剩的错误信号。”陶庆华说。中国并不是人才大国,是缺人才的,真正的人才决不会“过剩”。他认为,目前的人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海外留学人员没有准确把握国内人才的需求信息;而国内的用人机制又不够完善,用人单位往往忽略“海归”的潜在优势。总裁张杰贤说,洋文凭即金字招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哪儿读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具备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中国的快速发展将会提供很多机会

13、,但只要是市场经济,就永远会有失业人口。要缩短“海待”的时间,只能靠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国外教育机构的开放和生源竞争,出国留学的门槛一降再降,“海待”现象日益突出。“海待”现象是市场的理性回归。B中国的人才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海待”现象是指持有洋文凭的人回国后无法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暂时待业的现象。C目前我国人才市场观念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90年代中后期重视把拥有“海归”数量作为提升企业形象和价值的砝码转向看重“海归”能力。D从爱尔兰回国求职的硕士钟小姐的同学回国后用本科学历

14、求职更容易找到工作说明了“海归”与本土人才在竞争中无法占据上风。5从文中看,形成“海待”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4分) 6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出减少“海待”现象的办法。(5分) 现代文阅读(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题 (14分)跌落在黄昏的蝉声黄昏的蝉声有种奇异而神秘的美。它把乡村的夜晚一下激活了。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一定不会陌生。那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啊。说它美妙,噬人心骨,荡魂夺魄,也许还不够。那是从天堂深处传来的声音,被一群叫蝉的乡村哲人世世代代不知疲倦地吟唱。唱着唱着,乡村就变老了。我们也变老了。那个时候是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极为松懈的时候。白天也有蝉声,可白天的蝉声淹没在白天的喧嚣里,

15、被白花花的太阳蒸化了,被青幽幽的绿草给覆盖了,被东一阵西一阵的轻风带走了。只有黄昏的蝉声,才最像蝉声,最为引人注意。我坐在我家门前的那棵大核桃树下。核桃树有两丈多高,茂密的枝叶弯弯曲曲,一路延伸到房檐上。阔大的树冠像一把张开的绿伞,严严实实地将下面的那方平地罩住。我坐在光滑的地上,穿着一件白色背心,露出瘦骨嶙峋的胳膊,下身是一条打满补丁的裤子,脚上汲着一双拖鞋。这副形象我永远记得。关于我童年或是少年时期的模样,所能想起的只有这些。我坐在被白天的太阳炙晒过还残留着一丝余温的地上,耳边传来嘶啦嘶啦的蝉声,像琴弦一样撞击着我的内心。四周群山寂寂,苍茫的暮色像墨汁一样从天边氤染过来。远远的大路上走过来很多人,在太阳底下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回家了。有的肩上抗着锄头,有的背上背着柴禾,还有的背后牵着耕牛。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