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4知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概况及影响.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960533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24知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概况及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考点24知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概况及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考点24知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概况及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考点24知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概况及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考点24知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概况及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24知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概况及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24知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概况及影响.(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24 知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概况及影响(a) 探索史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1、洋务运动的时间和口号: 洋务运动的时间: 19世纪60年代至90 年 洋务运动的口号:“自强”(前期)、“求富”(后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 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 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洋务派: 中央代表: 地方代表: 张之洞 李鸿章 曾国藩 奕 3、洋务派代表 4、洋务运动的目的与性质 洋务运动是指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自 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 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 目的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它开始

2、于19世纪60 年代,到90年代告一段落。 1、创办军事工业 内容 2、创办民用工业 3、 培养近代人才 5、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早期) (后期)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湖北兵工厂 创办新式军事工业 训练新式军队 洋 务 派 建 成 的 近 代 海 军 及 基 地 旅顺 威海卫 北洋海军 福建海军 南洋海军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兴办各种新式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早期创办的企业和后期 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其中的 原因是什么? 早期以军用工业为主,后期 以民用工业为主。 从“自强”到“求富”,洋务派 认识到中国要强大必须以雄厚 的经济实力为基础。 京师同文馆旧址 186

3、2年在北 京设立的同文馆 是中国最早的新 式学堂。 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思考: 洋务运动最终结果怎样?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是什么? 1、洋务派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 了外国的侵略,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 势力的压迫。所以最终失败。 2、仅仅片面地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 方面学习西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彻底 的政治革新。(改革不够彻底,没有进行政治 的改革.) 洋务派是否实现了他们的目标? 洋务运动发挥了什么作用? 没有实现目标。 洋务运动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 生了许多变化。大量西方科技和机 器的引进,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 产生和发展。同时,洋务运动也培 养了

4、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深刻 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 的失败。清政府拥有了先进、强大 武器仍然不堪一击,逃脱不了失败 的命运,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政治腐败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仅仅片面地在军事、经济、文化教 育等方面学习西方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进行彻底的政治革新。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公车上书拉 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 光绪皇帝 1898年,光绪皇帝 采纳维新派的建议,颁 布诏书,开始变法,史 称戊戌变法。 变法的主要措施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裁并机构, 精简人员, 任用维新人 士,准许百 姓向朝

5、廷上 书等。 设立农工商 总局和铁路 、矿产总局 ,鼓励私人 兴办工矿企 业等。 训练新式 海陆军, 裁减旧军 队。 废除八股文 ,开办新式 学堂培养人 才,翻译西 方书籍,派 人出国留学 等。 u 康有为认为,日本能够强大起来,是因为它 实行了君主立宪。中国要摆脱悲惨的命运,不能 只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学习西方,必须像日 本那样,在政治上也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除了从军事、经 济、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外,还主张在政 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2.维新变法运动的措施是否全面体现了维新 派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 没有,它没有涉及设议院、开议会等主 张,没能触动专制统治的基础

6、,是很不彻底 的。 1.同洋务派相比,你认为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观 点有什么明显不同? 慈禧太后 以慈禧太后为 首的守旧势力反对 变法。她囚禁光绪 皇帝,捕杀维新派, 变法失败。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 3.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 4.远离群众,害怕群众,未得到群众的支持 时间 背景 代表人物 目的、主张 内容1、军事: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 2、经济:兴办各种新式民用企业。(轮船、铁路、电报、采矿 、纺织等) 3、文教: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结果 影响 性质 19世纪6090年

7、代 1 惨败使开明知识分子和封建统治阶层主动学习西方 ,“ ”(指导思想) (派别) (中央)、 (地方)地主阶级洋务派奕李鸿章 失败 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中国在 中的惨败, 使人们对这场运动极为失望。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 甲午战争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自强”“求富”为口号,主张向西方学习 时间 背景 代表人物 目的、主张 内容1、政治: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 2、 3、军事: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 4、 结果 影响 性质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到了北京,康有为领导的“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派别) 、梁启超等。 经济:设

8、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康有为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公车上书 北大前身 1898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文教:改革科举制,开办京师大学堂。 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捕杀维新派,变法失败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对清朝统治者感到失望。认识 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 共和制度。 时间 背景 代表人物 目的、主张 内容 1、1905年孙中山创立了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后发展为 。 2、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成立革命政府,这次革命称为

9、。 3、1912年1月,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 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 立, 就任临时大总统。 结果 影响 性质 “ 的失败使资产阶级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 命推翻清朝统治。 (派别) 等。 孙中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戊戌变法 1911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习西方,实行民主共和制,发展资本主义 向北洋政府妥协,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宣告失败 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 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巨大变化)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 孙中山 项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时间 19世纪60年代 至90年代 1898年1911年 领导阶级 (派别) 地主阶级

10、(洋务派)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代表人物 奕 、李鸿章 康有为孙中山 主张维护 或建立的 政体 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向西方学 习的领域 军事、经济、 教育 除军事、经济、教育外,还向西 方学习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向西方学习民主共和的 政治制度 性 质 地主阶级 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1.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希望中国富强起来; 2.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3.结果都失败,没有找到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4.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都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说说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发展变化?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器

11、物)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制度) 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 )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 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从这段探索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无论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资产阶级革 命派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都不能使革命获得成功 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列强低头 3.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 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典型例题 1、中国近代史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既代表清政府签 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 术。这个人物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

12、棠 D张之洞 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 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 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强新政 B、发展资本主义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D 4、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B、洋务运动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D、未真正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连连看:把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类别分类: 公车上书 上海轮船招商局 武昌起义 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 总理衙门 皇帝倒了 北洋水师舰队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