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16953994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第六章 v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v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v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v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v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v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v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v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v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要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第一节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v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

2、展到科学。 v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实践。 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与乌托邦康帕内拉与太阳城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摩莱里与自然法典 马布利与福克翁谈 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v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 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 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 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v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 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 (17601825) 傅立叶

3、 (17721837) 欧文 (17711858) v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 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 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 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人类发展剩余价值学说资本主义剥削 v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新型革命: v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v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v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

4、益的运动。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十月革命的胜利, v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 v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 国或几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 , v也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 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v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 学说的重大贡献。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v一、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v二、外国武装干涉和国

5、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v三、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v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了 v其特点是: v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 两部分组成。 v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 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 国的转变。 v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 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 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 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v从政治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 领导

6、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 监督机制等。 斯大林模式 v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 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苏联国徽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 历史贡献 v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v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 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v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 格勒工人赤卫队、

7、革命士兵于1917年11月7日( 俄历10月25日)在首都彼得堡进行武装起义,推 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 个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1944年,南斯拉夫人民在铁托的领导下 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1945年,越南人民在胡志明的领导下建 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1945年,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6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和保 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7年,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和匈牙 利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 1948年,朝鲜人民在金日成的领导下建 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金日成主体思想 1948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

8、1949年,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中华 人民共和国。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1961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 在美洲建立了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古 巴共和国。 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 v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 展中也发生过曲折,甚至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 v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 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v 无产阶级专政 和 社会主义民主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

9、核 心内容。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v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 的重要标志之一。 v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 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v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 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v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v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 阶级社会。 v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v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 坚持无产 阶级专政 ,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

10、阶级斗争。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 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 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v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v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 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 当家作主。 v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v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v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

11、批判继承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 v首先是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 v其次是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 v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 v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无可比拟 的优越性。 v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 和不断发展着的。要实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需要经过 长期的努力。这是因为, 一、肃清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影响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

12、展需要一个过程; v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同样需 要一个过程。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第二节第二节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v(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具有以下 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 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 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列宁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主有

13、: 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 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具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v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深入 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识。 v这些认识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v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解放

14、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 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 v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 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v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 公有制为主体 和 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 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二、二、经济文化相对落

15、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 艰巨性和长期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取得胜利的原因 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 入社会主义呢? v第一,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v第二,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v第三,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 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v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v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v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v第四,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艰苦的探索过程。 三、社会主义

16、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 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 一切民族的走法都不完全一 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 的特点。” 列宁 “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 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 ,也不可能有。” 邓小平 社会主义革命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 国家革命方式和手段 前苏联城市武装起义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欧亚等11国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 上乘胜追击建立国家 波兰、保加利亚、 匈牙利等国 苏联红军 的解放,结合本国 人民武装力量建立国家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v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 第一,各个国家的 生产力发展状况和 社会发展阶段 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 的差异性是造成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 不断发展,是造成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 的现实原因。 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多样化的趋势日益突出。 这种多样化的趋势 v既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v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