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25《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939123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4.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25《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唐诗的分类: 七言诗 五言诗 七言律诗 七言绝句 七言古诗 五言律诗 五言绝句 五言古诗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梧桐凄凉悲伤 鸿雁思乡伤感 杜鹃鸟凄凉哀伤 诗中形象意义: 诗诗歌的特点 通通过过抒抒发发强强烈的感受和烈的感受和 情情绪绪以反映社会生活。以反映社会生活。 采用采用简洁简洁简洁简洁 、凝、凝炼炼炼炼的的语语语语言言 ,分行分,分行分节节节节的句式章法。的

2、句式章法。 多用比多用比喻喻、夸、夸张张、拟拟 人、象征等手法。人、象征等手法。 杂 诗 王 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盛唐时 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其诗、画成就都 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 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 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 首。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 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 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 ,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 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杂 诗(其二)

3、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 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 著花未。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 故乡的情趣与倾向。诗 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 理之中;而喜欢梅花, 则溢于言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 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 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 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 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 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啰嗦,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 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

4、描记 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 、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 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 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 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 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寒梅着花未? 杂诗(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杂诗(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夜雨寄北 李商隐隐 李商隐(813858 ),字义山,号 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 河南省沁阳县) 人,唐代

5、诗人。 与杜牧合称为 “ 小李杜”。有李 义山诗集传世 。 作品与作者 夜雨寄北 李商隐隐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 题 解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问归 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烛,却话话巴山夜雨时时。 (七言绝绝句) 李商隐隐 夜雨寄北 君问问/ 归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烛,却话话/ 巴山/ 夜雨时时。 品读、停顿、会意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 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 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品读欣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 愁苦交织于巴山的

6、夜雨,融入涨满 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 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 绵深重。 品读欣赏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 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 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品读欣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 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句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 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7、。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 重逢的时候。 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 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品读归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创设了一个怎样的情境?从中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创设了一个与亲人团聚的欢乐情景,表 达了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心情。 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 ,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 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 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 折的意思。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

8、想感情? 写离家人向来客询问家中的情况,表达 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杂诗在语言风格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风格: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 而隽永。 句式运用:问句结尾,可见诗人对亲人 的强烈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1、夜雨寄北一诗中,哪是现实, 哪企盼、希望? 2、“未有期”反应了诗怎样的情绪 ? 3、“巴山夜雨涨秋池”既写回归的( ) 又渲染了( ) 此句中的“涨”改为“ 满”好不好?为什么? 对不得归的无奈和愁苦 艰难 愁绪之多 不好。“涨”字富有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山 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愁思 之绵绵。 这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杂诗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

9、的感情。 夜雨寄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 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一字之师师 你你 知知 道道 吗?吗? 成语语故事 :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 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 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 ,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 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 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 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 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 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 为齐已的“一字

10、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纠正 一个错别错别 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处的老师师。 一字之师 郑郑谷(公元849年),字守愚,袁州宜春(今 江西宜春)人。其父郑郑史,其兄郑郑启,均为为唐代诗诗人。受父兄 熏陶,郑郑谷七岁岁便能诗诗,“自骑骑竹之年则则有赋赋咏”。当时时著名 诗诗人、诗论诗论 家司空图图“见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为一代风骚风骚 主 ”。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郑郑谷考中进进士,官至都官 郎中,人称郑郑都官。他写的一首鹧鸪鹧鸪 诗诗声名远远播,因而又 有“郑鹧鸪郑鹧鸪 ”之称。他与许许棠、张乔张乔 、任涛等九位同辈辈人经经常 唱和往还还,诗诗名颇颇盛,被誉为为“

11、芳林十哲”。唐乾宁年间间,郑郑谷 “独守义义命之戒,而不牵牵于名利之域”,毅然归隐归隐 故乡乡的仰山, 过过着“好句未停无暇日,旧山归归老有东东林”的隐隐居生活。郑郑谷一 生作诗诗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台道舍”,故称诗诗集为为云台编编 ,一名宜阳集,又叫郑郑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 三卷。另著有宜阳外编编、国风风正误误等书书籍,有的著作 已失传传。全唐诗诗收入郑郑谷的诗诗歌共有三百多首。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扬子江头杨柳春时间,地点,春景 杨花愁杀渡江人 即景抒情,点醒离别 数声风笛离亭晚抒写握别情景 君向潇

12、湘我向秦各奔前程,别意茫茫 问题 (1)哪三个字说明了地点? “扬子江”点明地点。 (2)哪三个字说明了季节? “杨柳春”点明季节。 翻译 师友相互翻译,3分钟后停止。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 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 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画面疏朗,淡墨点染景 色,重笔抒写愁绪,感情 深永,又不显沉重与伤感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王勃 作者:王勃,字子安,唐代著名 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初唐 四杰”:王勃、卢照临、杨炯、 骆宾王),有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

13、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qu 城阙: 五津: 指长安,送别之地。 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叙述了两人一留长安,一往蜀州, 将分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hun 这位姓杜的朋友也是位不得志的知识 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时,彼此的感 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大意: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 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 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 四海

14、之内,即全中国。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 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 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 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诗人用广阔博大 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情 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 作者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作者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 作者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作者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q 无为: 岐路: 沾巾: 无须,不要。 分手的路口。 沾湿手巾,指哭。 此两句就前句的意思再推进一层。离别 固然是悲伤的,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 亦似比邻,所以不必像青年

15、男女一样别泪沾 巾。 首联:回首长安,遥望蜀地。 颔联:同是宦游,客中作别。 颈联:天涯海角,互相勉励。 尾联:擦干眼泪,歧路壮别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 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 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 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 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 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 的主题。 全诗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 凉,别离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一洗古送 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 远,独树碑石。 独特风格独特风格 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 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小

16、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 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 ,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 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 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酬乐乐天扬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见赠 刘禹锡锡(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 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 )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 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 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