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技术实际操作常规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16921458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疗技术实际操作常规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诊疗技术实际操作常规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诊疗技术实际操作常规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诊疗技术实际操作常规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诊疗技术实际操作常规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诊疗技术实际操作常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疗技术实际操作常规(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术区的消毒灭菌1.术前准备患者在术前应行理发、沐浴和备皮(具强有效的消毒条件或美容手术时可免去剃发).与口腔相通的大手术,特别是需植骨、植皮者,应先作口腔洁治、龋齿充填和残根拔除,并用1:5000高锰酸钾液或1:1000氯己定溶液含漱;取皮及取骨区应在术前1日彻底清洁、备皮,以酒精消毒后用无菌敷料包扎。2.手术区常用消毒药物(1)碘酊:杀菌力强,但刺激性大,故在不同部位使用浓度不同:消毒颌面颈部为2%,口腔内为1%,头皮部为3%.使用后应予脱碘,碘过敏者禁用。(2)氯己定溶液:为广谱消毒剂,刺激性小,故使用广泛。皮肤消毒浓度为0.5%,以0.5%氯己定-乙醇(70%乙醇)消毒效果更佳。口腔

2、内及创口消毒浓度为0.1%.(3)碘伏:含有效碘0.5%的碘伏水溶液用于皮肤和手的消毒,同样也可用于口腔粘膜的术前消毒,其作用优于碘酊。具有消毒彻底、刺激性小、着色浅的优点。(4)75%乙醇:最常应用,其消毒力较弱,故常与碘酊先后使用,起脱碘作用。3.消毒方法及范围(1)消毒方法:应从术区中心开始,逐步向四周环绕涂布,但感染创口相反。涂药时不可留有空白,并避免药液流入呼吸道和眼内。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及多个术区的手术应分别消毒。(2)消毒范围:头颈部手术消毒范围应至术区外10cm,四肢、躯干则需扩大至20cm,以保证有足够的安全范围为原则。4.无菌巾铺置法口腔颌面部的外形不规则,且有腔道、孔裂存在

3、,头皮部生有头发,其手术铺巾具有一定的难度。一般应在消毒前戴帽遮发;消毒后以无菌巾包头,以防污染。常用的铺巾法有以下几种:(1)包头法:主动或被动抬头,将重叠的两块无菌巾置于头颈下手术台上。头部放下后,将上层无菌巾分别自两侧耳前或耳后向中央包绕,使头和面上部均包于无菌巾内并以巾钳固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手术野铺巾法1)孔巾铺置法:将孔巾之孔部对准术区而将头面部遮盖,以巾钳或缚带固定。此法适用于门诊小手术。2)三角形手术野铺巾法:用三块无菌巾分别铺置,呈三角形遮盖术区周围皮肤,以巾钳固定,此法适用于口腔、鼻、唇及颊部手术。3)四边形手术野铺巾法:以四块无菌巾分别铺置,呈四角形遮盖术区周围

4、皮肤,以巾钳或缝合法固定,此法适用于腮腺区、下颌下区、颈部及涉及多部位的大型手术。使用三角形或四边形手术野铺巾法均应按手术的需要,调整其大小及形状,并保证消毒区大于术野暴露区。在术野周围铺巾后,再用消毒的中单和大单遮盖全身(术区周围最少34层,外周至少2层).大单之孔裂要对准手术区。对术中有可能扩大手术范围者,消毒、铺巾时应有所考虑和准备,避免临时再扩大消毒和重新铺巾。手术区铺巾完毕后,再用一中单将手术区与麻醉区隔开。换药术【目的】检查伤口,清除伤口分泌物,去除伤口内异物和坏死组织,通畅引流,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适应证】1、手术后无菌的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如切口情况良

5、好,张力不大,可酌情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张力大的伤口,一般在术后79天拆线。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应每天换药1次。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其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5、烟卷引流伤口,每日换药12次,并在术后1224小时转动烟卷,并适时拔除引流。橡皮膜引流,常在术后48小时内拔除。6、橡皮管引流伤口术后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准备工作】1、换药前半小时内不要扫地,避免室内尘土飞杨;了解病人的伤口情况,穿工作服,洗净双手。2、物品准备:无菌治疗碗两个,盛无菌敷料;弯盘1个(放污染敷料);镊子2把;剪刀1把;备乙醇棉球、干棉

6、球、纱布、引流条、盐水,攸锁或氯亚明棉球,胶布等。3、让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利于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操作方法】1、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盐水浸湿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2、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用乙醇棉球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盐水棉球清洁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清洗时由内向外,棉球的一面用过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3、分泌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攸锁或其他消毒溶液冲洗。4、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腐蚀,再用

7、生理盐水中和;或先用纯石炭酸腐蚀,再用75乙醇中和。肉芽组织有较明显水肿时,可用高渗盐水湿敷。5、一般创面可用消毒凡士林纱布覆盖,必要时用引流物,上面加盖纱布或棉垫,包扎固定。【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无菌外科技术,换药者如已接触伤口的绷带和敷料不应再接触换药车或无菌的换药碗。需要物件时可由护士供给或洗手后再取。各种无菌棉球、敷料从容器取出后,不得放回原容器内。污染的敷料须立即放入污物盘或敷料桶内。(2)换药者应先换清洁的伤口,如拆线等,然后再换感染伤口,最后为严重感染的伤口换药。(3)换药时应注意取去伤口内的异物,如线头、死骨、弹片、腐肉等,并核对引流物的数目是否正确。(4)换药动作应轻柔,

8、保护健康组织。(5)每次换药完毕,须将一切用具放回指定的位置,认真洗净双手后方可给另一患者换药。吸氧术吸氧可提高血氧含量及其血氧饱和度,促进细胞的正常代谢,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凡因缺氧而发生呼吸困难、发绀等者,均可吸氧。一、通常应用于:1.通气及(或)换气功能障碍者如肺气肿、肺不张、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气胸、胸腔积液等。2.血流障碍如心力衰竭、肺血管痉挛、休克等。3.血红蛋白异常如贫血、一氧化碳中毒等。用品氧气装置一套、鼻导管、棉签、胶布、或用氧气面罩、扳钳、止血钳、漏斗各一。 操作方法 先检查流量表开关是否关紧。打开总开关,再慢慢打开流量表开关,连接鼻导管,观察氧气流出是否通畅,然后关

9、闭流量表开关。 将氧气筒推至床旁,使流量表开关向着便于操作的方向。 向病人解释,以便取得合作。 ()鼻导管法: 1用湿棉签清洁鼻腔。 2打开流量表先调节氧流量,后连接鼻导管,将鼻导管用水沿润后,自一侧鼻孔轻轻插入至鼻咽部,长度约为鼻尖至耳垂的23。 3用胶布将鼻导管固定于鼻翼或鼻背及面颊部。 4调节流量。缺氧伴有严重二氧化碳潴留者,1 2 L分钟,无二氧化碳潴留患者,24L分钟;心脏病、肺水肿患者,可用46L分钟。(一般成人氧流量24L/min。严重缺氧者46Lmin,小儿12Lmin。)观察吸氧情况并记录吸氧时间。 5. 停用氧气时,先分离鼻导管和玻璃接头,后关流量表小开关,取下鼻导管置于弯

10、盘内,清洁面部并去除胶布痕迹,关闭总开关,重开小开关,放余氧关小开关,记录停氧时间。 此法节省氧气,但可刺激鼻腔粘膜,长时间应用,病人感觉不适。 (二)口罩法: 以漏斗代替鼻导管,多用于婴幼儿。将漏斗罩于患儿口鼻处,距离皮肤约l3cm。也可用绷带适当固定,以防移动。一般流量45L分钟。 (三)面罩法: 1检查面罩各部功能是否良好。 2放上面罩,使与患者面部密合,以橡皮带固定。 3调节流量:一般34L分钟,严重缺氧者78L分钟。 4本法适用于无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 (四)鼻塞法: 适用于较长时间用氧者,无导管刺激粘膜缺点,患者舒适,使用方便。 1试净鼻腔,将鼻塞塞入一只鼻孔,鼻塞大小以恰能塞严鼻

11、孔为宜,勿深塞入鼻腔。 2调节流量同鼻导管法。 操作方法(一)切实做到防火、防油、防震。氧气筒存放阴凉处,周围严禁烟火或放置易燃物品,禁止在简的螺旋处涂油。 (二)治疗过程中,经常观察患者缺氧情况有无改善,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流量表指示与流量是否正确。调节流量时,应充分离导管或移动面罩后进行。以防高压氧冲入呼吸道损伤粘膜。 (三)持续用氧者,应经常检查鼻导管是否通畅,每 8 12h更换鼻导管一次,并更换鼻孔插入,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与压迫。 (四)简内氧气切勿用尽,至少保留4933kPa(5kgcm2)压力,以防外界空气及杂质进入简内,于再充气时引起爆炸。 (五)氧气筒要有标志,注明“满”或“空

12、”字,以便于使用时鉴别。各班交接班时,应检查氧气装置是否有缺损、漏气、氧气量是否够用,如有缺损、漏气应及时补充及修理,以免影响急救和治疗。 吸氧术-介绍1如何选择吸氧方法? 1) 鼻导管给氧:插入较深,不易滑出,适合神志不清或昏迷病人 2) 导气管给氧:适用于失去知觉者。 3)鼻塞法:适用于需较长时间给氧者,如心肌梗死,休克等。 3) 面罩给氧。但适合于过度通气而引起的低氧血症患者的给氧治疗。 4) 面帐及氧气帐给氧(适用于小儿)。 5) 环甲膜穿刺给氧:只能作为提供有效通气的暂时措施。 6) 食道封闭导管:只宜作为对昏迷无自发呼吸者在不能作气管内插管时的一种暂时手段。 7) 气管内插管:昏迷

13、无自发呼吸者。 8) 气管切开置管:为较理想的人工气道。 吸氧术-注意问题吸氧在流量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并存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应以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为宜。慢性缺氧病人长期二氧化碳分压高,其呼吸主要靠缺氧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沿神经上传至呼吸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若高流量高浓度给氧,则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导致呼吸抑制,二氧化碳滞留更严重,可发生二氧化碳麻醉,甚至呼吸停止。故掌握吸氧浓度至关重要。 吸氧在时间长短方面应注意哪些?长时间吸高浓度氧可产生氧的毒性作用,影响到肺、中枢神经系统、红细胞生成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视网膜,其中最重要

14、的是氧对呼吸器官的副作用。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即可出现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咳嗽、胸痛;吸氧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发生进行呼吸困难。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 目前认为吸入60%70%的氧在101.325kPa下可安全使用24h;40%50%的氧则能继续使用24h;如吸氧浓度大于40%,23天后氧中毒的可能性大为增加。所以对需要氧疗的患者应有的放矢,不能因低氧血症而盲目提高氧浓度(如有肺内右向左分流的存在,提高吸氧浓度无效)。吸痰术.适应症:呼吸道有痰不易咳出用品】 治疗盘:粗细适宜的吸痰管数根、玻璃T形管一只(连接吸痰管及吸引器导管)、

15、纱布数块、棉签、压舌板、开口器、治疗碗内盛生理盐水或温开水、镊子、弯盘。 【方法】(1)吸引前先检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好,吸引导管是否通畅。 (2)将患者头侧向一侧,并略向后仰。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将口启开,吸痰管由口腔颈部插至咽喉部,乘患者吸气时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如口腔吸痰有困难时,可由鼻腔插入(颅底骨折患者禁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可由插管或套管内插入。 (3)插入吸痰管前,打开吸引器开关,但应放松T形管侧孔,待吸痰管插入气管一定深度时,立即按闭侧孔即可吸痰。吸痰时,吸痰管应自下慢慢上移,并左右旋转,以吸净痰液。防止固定一处吸引而损伤黏膜。吸痰管取出后,吸水冲洗管内痰液,以免阻塞。 (4)一次吸痰不应超过15秒。吸痰后冲洗吸痰管,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