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第章-胶体的稳定性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116898021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第章-胶体的稳定性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讲-第章-胶体的稳定性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讲-第章-胶体的稳定性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讲-第章-胶体的稳定性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讲-第章-胶体的稳定性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第章-胶体的稳定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第章-胶体的稳定性(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1 电解质聚沉作用(coagulation) 溶胶粒子有着剧烈的Brown运动,这使它能保持相当长 时间的相对稳定,因此溶胶具有动力稳定性。 胶体分散体系是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其中的溶胶粒 子能自动合并变大而自发地下沉,这种过程称为聚沉,所 以说溶胶又具有聚结不稳定性。 实验表明:在溶胶加入电解质、使带不同电性的胶体 相互混合、加热、辐射、光照射等都能引起聚沉。这里主 要讨论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 1 电解质影响溶胶稳定性的本质 电解质对溶胶的稳定性影响很大,这是由于随着电解 质的加入,可以使更多的反离子进入双电层的紧密层内, 导致 电势降低,并使扩散层变薄,因此少量的电解质加 入,就可

2、引起溶胶的聚沉。 有时,胶粒表面可以对外加电解质的反离子产生强 烈吸附,导致紧密层中含有过剩的反离子,迫使 电 势变号,在这种情况下,溶胶反而不能聚沉,但胶粒的 电性与原来的相反。 =0时称为等 点状态 电解质对电位的影响曲线 2. 聚沉值 利用聚沉值可以比较各种电解质对某一溶胶的聚沉能力。聚 沉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刚刚引起某溶胶明显开始聚沉时所需 电解质的最小浓度(以mmoldm-3表示)。 聚沉值又称临界凝集浓度(缩写成CCC,critical coagulation concentration)。 可见,聚沉能力是聚沉值的倒数,即聚沉值愈小,该电解 质的聚沉能力就愈大;反之,聚沉值越小的

3、电解质,其聚沉能 力越强。 (1)电解质中与胶粒所带电荷相反的离子是其主要聚沉作用 的离子,并且离子价数越高,电解质的聚沉能力越大。 对某一给定溶胶,一、二、三价反离子聚沉值的比例大约是 : 这一聚沉值与起聚沉作用的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反比的 规律被称之为Schulze-Hardy规则。 (2)具有价数相同的离子,它们的聚沉能力也不相同。 相同价数的阳离子聚沉带负电荷的溶胶时,聚沉能力有如 下顺序: 相同价数的阴离子聚沉带正电荷的溶胶时,聚沉能力有如 下顺序: 这种次序称为感胶离子序(lyotropic series)。反离子的水化 半径越大,越不易被质点吸附,聚沉能力也就越弱,因此这类 顺序与

4、离子水化半径由小到大的次序大致相同。 H + Cs+ Rb+ NH 4 + K+ Na+ Li+ F - IO 3 - BrO 3 - Cl- Br- NO 3 - I- CNS- (3)有机化合物的离子都有很强的聚沉能力,这是由于有 机离子具有较强的van der Waals力来吸引胶粒,致使发生 聚沉,特别是一些高分子絮凝剂的表面活性物质及聚酰胺 类化合物。 (4)当与胶体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同时,则另一同性离子的 价数也会影响聚沉值,价数愈高,聚沉能力愈低。这可能与这 些同性离子的吸附作用有关。 3 溶胶相互作用聚沉 v两种相反电荷的胶体混合会发生聚沉,但这种聚沉必需在 混合数量达到一定比

5、例才能发生,否则不发生或聚沉不完 全。如明矾净化水、医院用血液能否相互凝结来判断血型 等。 5.2 溶胶稳定理论 1. DLVO理论 20世纪40年代初,由德查金(Darjaguin)、朗 道(Landau)和维韦(Verwey)、奥弗比可 (Overbeek)提出的理论,要点如下: 在胶粒之间,存在着两种相反作用力所产生的势能。 斥力势能UR 由扩散双电层相互重叠时而产生。 吸力势能UA 另一是由分子存在的远程vdW力而产生。 A:为 Hameaker常 a: 为粒子半径 A11、A22分别为粒子和介质的Hameaker 表明:介质的存在减小了颗粒间的引力,且介质 性质与颗粒性质越接近,颗粒

6、将引力越弱,胶体 越稳定 UR:按双电层理论,重叠程度越大,斥力越大 B:常数; :介电常数;Z:分散离子价数 ; :复合比 (complex ration) ; kB :波尔滋曼常数 重叠区离子浓度较大,破坏了原来电荷平衡分布的对 称性,引起重新分布,即向未重叠区扩散,使带正电的 胶粒受到斥力而相互脱离。 当x缩小,先出现一 极小值F,则发生粒子的 聚集称为絮凝(可逆的) 。 U=UR+ UA即系统的总势能,U的变化决定着系统的稳定 性。UR, UA及U均是胶粒之间的距离x的函数,如图所示。 当x再缩小,则出现 极大值Umax。只有两胶 粒通过热运动积聚的动 能超过15kT时才有可能 超过此

7、能量值,进而出 现极小值C,在此处发 生粒子间的聚沉(不可 逆)。图 胶粒间斥力势能、吸力 势能及总势能曲线 UR exp-x Umax F C x 0 Born排斥 U 势垒 U UA 德拜参量 第二极小 第一极小 根据以上讨论可以知道,当电解质在溶胶中达到 临界聚沉浓度时: 因此: 2. DLVO对CCCC 1 / Z6 解释: 这也就是说:CCCC与z6成反比,这与Schulze-Hardy规则是一致 的。DLVO理论成功地解释了电解质聚沉能力间的规律,也较 好解释了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作用的实质。 还应当指出:溶剂化离子、溶剂化壳层的作用,以能促使溶胶 稳定而不易聚沉。 5.3 聚沉动力

8、学-Somluchowski理论 v当颗粒相遇产生不可逆接触时发生聚沉,设体系中有n0个半 径为a大小一样的颗粒,当两颗粒间距离R=2a时即粘住,而发 生颗粒靠近的因素为扩散,若一个颗粒不动,单位时间内其它 颗粒扩散入此颗粒中心,半径为R的圈内时,即粘住,据Fick 第一扩散定律, P为进入半径为R圆周的颗粒的概率,他与扩散系数、浓度梯 度有关,D为扩散系数,n为颗粒数。 R r 距离 a 当r=时,颗粒无聚集,n=n0,当r=R时,颗粒聚集,n=0 对上式积分 据动力学方程,颗粒的聚集,单位时间内颗粒的减少,为P 与nt的乘积, nt为t时刻的单聚体颗粒数 v积分上式,得 上述推导是针对两大

9、小相等,中心球不动的颗粒 ,形成一级粒子的情形。若定义聚沉时间为: v若两个颗粒均运动,并形成多级粒子,参阅相关资 料 那么nt的表示式可为: 5.4 高分子絮凝及稳定作用 1. 絮凝作用 (1)絮凝剂特点 高分子絮凝剂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凡交联或支链构型的,其效 果较差,甚至没有絮凝能力。其特点: v加入量少发生絮凝,有一最佳用量,超出最佳用量,起到保 护作用,与无机絮凝剂相反;实际应用是无机絮凝剂的1/20 1/200 v相对分子量越大效果越好,但大到不溶解则无用; v水溶性高分子带电,与颗粒发生静电作用,絮凝效果好。 高分子絮凝与电解质聚沉不同,电解质是压缩或破坏 胶粒双电层引起,高分子则

10、通过吸附胶粒,高分子链通过 旋转、运动使胶粒聚集产生沉淀。 (i) 搭桥效应高聚物分子通过“搭桥”把胶粒拉扯在一起 ,引起聚沉: (ii) 脱水效应高聚物分子由于亲水,其水化作用较胶粒 水化作用强(憎水),从而高聚物的加入夺去胶粒的水化外壳 的保护作用。 (iii) 电中和效应离子型高聚物的加入吸附在带电的胶 粒上而中和胶粒表面电荷。 (2)高分子絮凝机理 2. 空间稳定理论( steric stabilization) 向溶胶中加入高聚物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虽降低了电势 ,但却显著地提高了溶胶系统的稳定性,这是用DLVO理论所 解释不了的。这种结果可用空间稳定理论加以解释。空间稳定 理论认为

11、这是由于溶胶粒子表面吸附了高聚物,吸附的高聚物 层引起系统的G 0. (a) 吸附层被压缩不相互渗透(b)吸附层相互渗透 产生弹性斥力位能 产生渗透压斥力位能和焓斥力位能 va为体积限制效应:由于高分子链很长,空间的 限制使高分子链可能的构型数减少,构型熵减少 ,体系自由能增加,产生排斥作用。 vb为混合效应:吸附层相互渗透发生交联,在交 联区,高分子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渗透压致使 混合过程体系熵、焓变化,从而引起自由能变化 ,若自由能升高,颗粒间相互排斥体系稳定;若 自由能降低则发生絮凝。通常胶粒在良性溶剂中 ,高分子吸附层越厚,胶体越稳定。 (i)若H,S皆为正,则H TS ,可使G 0 ,此时,焓变起主要的稳定作用;(加热聚沉) Napper的热力学讨论:由G =H - TS 可知, 凡是促使G 0的变化均可使系统稳定: (iii)若H 0,S 0,此时焓变及 熵变均使系统稳定,为复合稳定。(温度对稳定的影 响不明显) (ii)若H,S皆为负,则|H |0,此时,熵变起主要的稳定作用;(冷去聚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