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总纲解读讲解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897498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X 页数:112 大小:2.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总纲解读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总纲解读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总纲解读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总纲解读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总纲解读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总纲解读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总纲解读讲解(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包存宽 教授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2 汇报内容 一、新导则解读 二、新导则“新亮点”:目标与指标体系、不 确定性情景分析替代方案比选 三、应用与示例:规划协调性分析、情景设 置、环境目标与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四、八年抗战:新导则出台历程回顾 3 一、新导则解读 (一)适用范围 (二)总则 (三)规划分析 (四)现状调查与评价 (五)影响识别、环境目标与指标体系 (六)影响预测与评价 (七)规划方案综合论证与优化调整 (八)环境影响评价减缓对策和措施 (九)跟踪评价 (十)公众参与 4 (一)适用范围 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 法和要

2、求。 各综合性规划、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 应根据本标准制(修)定。未来要构建一个规划环境影响评 价技术导则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环评法”、“规划环评条例”规定的“一地三域十专 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即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 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 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 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 、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 门组织编制的其它类型的规划、县级人民政府编制的规划进 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可参照执行。 5 1、评价目的

3、提供规划决策所需的资源与环境信息 ; 识别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和环境 要素; 分析、预测与评价规划实施可能对区 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 影响、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 影响(确定环境目标,构建评价指标 体系); 论证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对可持 续发展的影响,论证规划实施后环境 目标和指标的可达性; 形成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提出环境保 护对策、措施和跟踪评价方案; 协调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 利益之间的关系; 为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总则 规划决 策 提供 信息 影响 因素 规划 优化 规划 协调 规划 论证 制约 因素 6 2

4、、评价原则 全程互动(程序性评价过程): 评价应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或规划 启动阶段)介入,并与规划方案的研 究和规划的编制、修改、完善全过程 互动。 一致性(实体性评价内容):评 价的重点内容和专题设置应与规划对 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 ,应与规划涉及领域和区域的环境管 理要求相一致。 整体性(实体性评价内容) :价 应统筹考虑各种资源与环境要素及其 相互关系,重点分析规划实施对生态 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和综合效应。 层次性(实体性评价内容) :评 价的内容与深度应充分考虑规划的属 性和层级,并依据不同属性、不同层 级规划的决策需求,提出相应的宏观 决策建议以及具体的环境管理要求。

5、科学性(整体性实体+程序): 评价选择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应真实、 有代表性,选择的评价方法应简单、 适用,评价的结论应科学、可信。 5、科学性整体 性 实体性 2、 一致 性 3、 整体 性 4、 层次 性 程序 性 1、 全程 互动 7 3、评价范围:按照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 和可能影响的空间尺度确定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在时间跨度上,一般应包括 整个规划周期。对于中、长期规划, 可以规划的近期为评价的重点时段; 必要时,也可根据规划方案的建设时 序选择评价的重点时段。 评价范围在空间尺度上,一般应包括 规划区域、规划实施影响的周边地域 ,特别应将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环境 敏感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

6、要区域 整体纳入评价范围。 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空间范围一 般应同时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 规划的环境影响可能达到的地域范围 ;二是自然地理单元、气候单元、水 文单元、生态单元等的完整性;三是 行政边界或已有的管理区界(如自然 保护区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等) 。 8 4、评价工作流程 9 1、基本要求 规划分析应包括规划概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 析等; 通过对多个规划方案具体内容的解析和初步评估,从规划与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各项要求相协调的角度,筛选出备选 的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给出可能导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和评价结论发生变化的不同 情景,为后续的环境影响分析、

7、预测与评价提供基础; 分析给出规划实施所依托的资源与环境条件。 (三)规划分析 10 2、规划协调性分析 规划在所属规划体系中的位置,给出规划的层级,规划的 功能属性、规划的时间属性。 筛选出与本规划相关的主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经济 与技术政策、资源利用和产业政策,并分析本规划与其相 关环保要求的符合性。筛选时应充分考虑相关政策、法规 的效力和时效性(外部关系) 。 规划目标、规模、布局等各规划要素与上层位规划的符合 性,重点分析规划之间在资源保护与利用、环境保护、生 态保护要求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外部关系) 。 规划与国家级、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功能定位、开发原 则和环境政策要求等方面的

8、符合性。通过叠图等方法详细 对比规划布局与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环 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敏感区之间的关系,分析规划在空间准 入方面的符合性(外部关系) 。 筛选出在评价范围内与本规划所依托的资源和环境条件相 同的同层位规划,并在考虑累积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逐项 分析规划要素与同层位规划在环境目标、资源利用、环境 容量与承载力等方面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重点分析规划与 同层位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等规划之 间的冲突和矛盾(外部关系) 。 规划方案的规模、布局、结构、建设时序等与规划发展目 标、定位的协调性(内部关系)。 从多个规划方案中筛选出与各项要求较为协调的规划方案 作为备选

9、方案,或综合规划协调性分析结果,提出与环保 法规、各项要求相符合的规划调整方案作为备选方案(内 部关系) 。 所属规 划体系 外部关 系 与环保 法规、 政策、 规划 与上位 规划 与功能 区划 与同位 规划 内部关 系 规划要 素之间 规划方 案之间 11 3、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 规划基础条件的不确定性分析:重点分析规划实施所依托 的资源、环境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如水资源分配方案、 土地资源使用方案、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案等,论证规 划各项内容顺利实施的可能性与必要条件,分析规划方案 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调整情况。 规划具体方案的不确定性分析:从准确有效预测、评价规 划实施的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

10、规划方案中需要具备但没 有具备、应该明确但没有明确的内容,分析规划产业结构 、规模、布局及建设时序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变化情况。 规划不确定性的应对分析:针对规划基础条件、具体方案 两方面不确定性的分析结果,筛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设置针对规划环境影响预测的多个情景,分析和预测不同 情景下的环境影响程度和环境目标的可达性,为推荐环境 可行的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12 1、基本要求 主要资源的赋存和利用状况,评价生态状况、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和变化 趋势,辨析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和环境要素。 一般包括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概况、资源赋存与利用状况、环境质量 和生态状况等内容。实际工作中应遵循以点带面

11、、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 原则。 现状调查可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的历史(一般为一个规划周期,或更长时 间段)和现状资料。资料应能够反映整个评价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 境的特征,能够说明各项调查内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注明资料的来源 及其有效性;对于收集采用的环境监测数据,应给出监测点位分布图、监 测时段及监测频次等,说明采用数据的代表性。当评价范围内有需要特别 保护的环境敏感区时,需有专项调查资料。当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评价要求 ,特别是需要评价规划方案中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应进行 补充调查和现状监测。 对于尚未进行环境功能区或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区域,先划定功能区,再进 行现状评价。 (四

12、)现状调查与评价 13 2、现状调查内容 自然地理状况:地形地貌,河流、湖泊(水库) 、海湾的水文状况,环境水文地质状况,气候与 气象特征等。 社会经济概况:人口规模、分布、结构(包括性 别、年龄等)和增长状况,人群健康(包括地方 病等)状况,农业与耕地(含人均),经济规模 与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交通运输结构、空间 布局及运量情况等。重点关注评价区域的产业结 构、主导产业及其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及建 设情况等,并附相应图件。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污水处理设施规 模、分布、处理能力和处理工艺,以及服务范围 和服务年限;清洁能源利用及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情况;区域噪声污染控制情况;固体废

13、物处理与 处置方式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情况(包括规模、 分布、处理能力、处理工艺、服务范围和服务年 限等);现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及实施效果;已 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情况(及群众的环境投诉) 等。 资源赋存与利用状况调查:土地、水、能源、矿 产、旅游、海洋与岸线、生物。 环境质量与生态状况:水、大气、声、土壤、生 态、固废、环境敏感区 自然地 理 环境生 态 资源利 用 环保设 施 社会经 济 14 3、现状分析与评价 (1)资源利用现状评价:各类资源的供需状况和利用效率等,分析区域资 源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环境与生态现状评价 a)按照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评价区域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

14、、土壤 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其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 特征污染因子及其来源;评价区域环保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情况,分析区域水 环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海水)保护、主要环境敏感区保护、固体废物 处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目前需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 b)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评价区域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状况 ,分析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的主 要原因。评价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敏感性。当评价区面积较大且生态系统状 况差异也较大时,应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分级、分区,并附相应的图表。当 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时,应分析该敏感物种的生态学

15、特征;当评 价区域涉及生态敏感区时,应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 明确目前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c)分析评价区域已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的类型、原因及造成的环境危害和 损失,分析区域环境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 d)分性别、年龄段分析评价区域的人群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5 (3)主要行业经济和污染贡献率分析 分析评价区域主要行业的经济贡献率、资源消耗率(该行 业的资源消耗量占资源消耗总量之比)和污染贡献率(该 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占污染物排放总量之比),并与国内 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区域主要行 业的资源、环境效益水平。 (4)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16、 结合区域发展的历史或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对区域生 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 ,重点分析评价区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群健 康状况与现有的开发模式、规划布局、产业结构、产业规 模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关系。提出本次规划应关注的 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为本次 规划的环境影响预测提供类比资料和数据。 16 4、制约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现状评价和规划分析结果,结 合环境影响回顾与环境变化趋势分析结 论,重点分析评价区域环境现状(环境 质量、生态功能)与环境保护目标间的 差距,明确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与环境 制约因素。 17 1、基本要求: 按照一致性、整体性 和层次性原则,识别 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 资源与环境要素; 建立规划要素与资源 、环境要素之间的关 系,初步判断影响的 性质、范围和程度, 确定评价重点。 并根据环境目标,结 合现状调查与评价的 结果,以及确定的评 价重点,建立评价的 指标体系。 (五)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